迁都许城

Posted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迁都许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迁都许城

2、揭秘魏国为什么迁都大梁 不是因为秦国的缘故而迁都的

迁都许城

  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会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势力比较大的有冀州的袁绍、南阳的袁术、荆州(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的刘表、徐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的陶谦、吕布等,他们相互混战,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混战中遭到屠杀,许多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

  曹操本来势力很小。后来,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兖音yǎn)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挑选一部分精锐力量,扩大了武装。以后,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

  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

  谋士荀(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汉献帝刘协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

  尽管袁绍势力大,但是名义上他还是汉献帝的臣子,接到诏书以后,没法子,只好上个奏章给自己辩护。

  曹操又用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这一下,袁绍可生气了。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就气冲冲地说:“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现在他倒用皇上的名义来号令我起来了。”他上个奏章把太尉辞了。

  曹操觉得自己地位还不巩固,不愿和袁绍闹翻,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

  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个官员枣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招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官府租给他农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实行屯田。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了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光是许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粮一百万斛。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设置田官。以后,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谷仓都装得满满的。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又采用屯田办法,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他的实力就更加强大起来了。

揭秘魏国为什么迁都大梁 不是因为秦国的缘故而迁都的

还不知道: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大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疆域包含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值得注意的是,魏国一开始的都城在安邑,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不过,在魏惠王在位时,选择将魏国的都城迁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首先,就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在历史上存在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九年(公元前361年)、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分别见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等史料。就目前来看,不少史学家倾向于魏惠王六年,也即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的说法。就魏国从西边的安邑迁都到中原地区的大梁,存在魏国害怕秦国的说法。也即魏国是因为惧怕强大的秦国,所以才迁都到东边的大梁。不过,在笔者看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一说法却很难站住脚跟。

具体来说,按照魏惠王六年,也即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的说法,彼时的秦国显然还不够强大。众所周知,战国初期的秦国相对弱小,在和魏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而这一情况的改变,是因为秦国推行了“商鞅变法”。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商鞅进入秦国后,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由此,从时间上来看,是先有魏国迁都大梁,而商鞅变法是在这之后发生。由此,就魏国来说,迁都大梁显然不是惧怕当时的秦国。

对此,在小编看来,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是因为魏国希望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也即希望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在魏国定都安邑,也即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时,魏国因为已经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这个时候向北发展则是人烟稀少之地,而向西则需要彻底消灭秦国。就当时的形势来说,魏国想要彻底消灭秦国,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背景下,将都城迁到富饶的中原地区,一是因为当时的大梁(今河南开封)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地形,二是因为魏国要和齐国争夺中原霸主之位。

最后,在魏惠王即位时,周边的大国,比如齐国、赵国、楚国等都在崛起。对于这些大国来说,已经对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拥有山海鱼盐之利的齐国,成为魏国当时最大的威胁。由此,如果魏国继续定都安邑的话,因为距离中原地区比较遥远,显然不如大梁更方便控制中原地区,也不利于和齐国的争霸。在此基础上,魏国选择从安邑迁都大梁,以此和齐国、赵国、楚国等大国争霸。总的来说,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一策略可能是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在秦国崛起,夺回河西之地后,魏国也在和齐国的争霸中落败,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关参考

揭秘魏国为什么迁都大梁 不是因为秦国的缘故而迁都的

还不知道: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大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在战国七雄中

盘庚迁都几次,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前共迁都多少次

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前共迁都多少次有商一朝一共有七个都城。自汤建都亳以后,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先自相迁耿,一年后就因黄河水患还都于相,之后自相“迁邢”,南庚“自邢迁于奄”,盘庚“自

南北朝时期北魏因迁都亡国的原因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因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迁都这一举措也被看作体现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实上,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

267件文物再现明代迁都北京历史

《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昨天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作为首都博物馆2020年开年特展,展览环绕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汗青事件睁开,267件文物回望北京六百年汗青,为观众勾勒出了明代建都、迁都背后的风华

267件文物再现明代迁都北京历史

《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昨天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作为首都博物馆2020年开年特展,展览环绕明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汗青事件睁开,267件文物回望北京六百年汗青,为观众勾勒出了明代建都、迁都背后的风华

永乐迁都

  永乐迁都(汉语拼音:YongleQiandu),中国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

盘庚是在哪一年迁都殷的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于是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对。盘庚便利

揭秘明成祖朱棣篡位后为何执意迁都北京?

...的时候定都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晚年也曾想迁都北方,派太子朱标去巡视北方,不料朱标回来后不久就去世了,迁都一事业就被搁置了。朱棣当皇帝后就开始着手迁都事宜,永乐十五年从云南、四川、湖广等地调了...

历史上定都迁都的一般因素

一、求历代都城及迁都原因中国历代国都简表://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86/0085_ts011086.中国历代国都简表说明

商朝从建国到盘庚执政,历经了多少次迁都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于是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对。盘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