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后代 救时宰相于谦两袖清风却惨遭处死

Posted 于谦 宰相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于谦的后代 救时宰相于谦两袖清风却惨遭处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谦的后代 救时宰相于谦两袖清风却惨遭处死

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

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后来,人们常常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于谦为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行。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于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于谦是一个两袖清风,不与朝廷恶势力同流合污之人。之所以又说于谦是一位悲惨之人,这是因为于谦死的很凄惨。正所谓,一人之说怎抵得了悠悠之口。当于谦被陷害入狱时,他只能百口莫辩,等待皇帝的最终发落。既然说于谦死的很冤枉,那么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在记载于谦生平经历的书籍中,详细记载了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说起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还得从土木堡之变开始说起。明宣宗去世后,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登基为帝,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对宦官王振十分宠信,不久之后宦官专权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爆发后,瓦剌抓捕了明英宗最为要挟明朝的砝码。在此情况之下,于谦一面抵御瓦剌来袭,一面处理朝廷政事。于谦建议皇太后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只要英宗没有了利用价值,瓦剌便会放英宗回来。

公元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身染重病,此时太子早已早逝,谁该继承皇位,成为了一个问题。随后,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勾结起来发动政变,重新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明英宗再次登基后,石亨和徐有贞为了清除于谦势力,便捏造于谦犯了谋逆罪。明英宗得知后,立马派遣官员抓捕了于谦,并在公元1457年正月22日,将于谦斩首示众。

明朝于谦的后代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明代于谦的后代只有一人,即于谦的儿子于冕。有关明代于谦的后代资料少之又少,从寥寥数十字的史料得知,于冕一直为父亲于谦得以沉冤昭雪而奔走。话说,自从土木堡之变爆发之后,于谦发誓不和敌人共存。后来,于谦经常在值班的地方生活,基本上从来没有回过家。石亨等人为了清除于谦,便诬赖陷害于谦私自敛财,谋反忤逆。随后,于谦被下令处死。

于谦死后,皇帝为了惩治于谦后人,便将于谦的儿子于冕发配到山西龙门流放,将于冕的妻子张氏发配到山海关一带流放。公元1466年,于谦的儿子于冕得以返家。随后,于冕上书为父亲于谦平反。接到于冕的奏折之后,明宪宗亲自审理了于谦案件。等到明宪宗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才将于谦的田产退还给于冕。明朝廷为了表示对于谦的歉意,便让于冕袭封“千户”之职位。

后来,于冕将父亲生前所写的遗作都收集规整起来,而后出版,即为《节庵存稿》。近年来,电影《龙门客栈》和《新龙门客栈》都是以明代于谦的后代于冕为父沉冤的故事为背景所创作的。于谦平反之后,于冕的官职也得以恢复。后来,于冕担任应天府尹一职。于冕去世后,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于家族人便让允忠为于谦的后人。等到允忠长大之后,便世袭了杭州卫副千户。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是明朝大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关记录于谦生平纪事的书籍中,详细地记载了士大夫名士们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除此之外,《明史》一书也详细地记载了明朝廷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员。

王直、兴安、朱祁镇、钱谦益等人都表达过自己对于谦的赞美。董其昌曾说:“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来激励自己。后来,于谦在为官途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没有攀权富贵来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于谦依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因为于谦的不同流合污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们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清廉刚正的于谦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于谦简介 救时宰相于谦 如何评价于谦

  中文名:于谦  别名:廷益,节庵,于少保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  职业:兵部侍郎

历史人物 于谦简介 救时宰相于谦 如何评价于谦

  中文名:于谦  别名:廷益,节庵,于少保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  职业:兵部侍郎

大明第一救时宰相于谦为何被杀?于谦怎么死的?

  于谦是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大臣,为人刚正不阿,清廉为民不畏权贵,受明代宗重用,有大明第一救时宰相的美誉。何谓“救时宰相”?便是救得危机局势,保住大明江山。  当初明英宗被王振蛊

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大明第一救时宰相。为何这么说?因为于谦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决定,使得大明转危为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朝政比较清廉,国家安定

“救时宰相”作风清廉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

“救时宰相”作风清廉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

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先原是河南人从金、元以来世代为朝廷大官。高祖于夔当过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曾祖于九思最后当了杭州路总管并死于杭州;祖

救世宰相两袖清风,于谦​为何死得冤屈

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他

救世宰相两袖清风,于谦​为何死得冤屈

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他

一代名臣于谦 明朝大揭秘

今日要谈到的关于明朝的名臣于谦那可不是说相声的哪位于谦,而且生活在明朝的哪位令人敬佩的清廉的官员!百家讲坛于谦讲到是两袖清风的代表,其令人敬佩还是从他的家风故事当中可以看到!他来自一个官宦世家,先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