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新谷节怎样过?其又有何来历

Posted 景颇族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颇族新谷节怎样过?其又有何来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景颇族新谷节怎样过?其又有何来历

2、佤族木鼓是怎样产生的?其又有何作用

景颇族新谷节怎样过?其又有何来历

居住在云南省的景颇族人,每年夏历八九月谷子成熟后,家家要举行新谷节。节日前一天,主人拣一捆成熟的糯谷,用插满鲜花的篮子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尔后邀请好友。节日这天,寨中男女老少和魔头至主人家,主人以酒迎客,互致问候。吃饭前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并由老人讲述谷子的来历。

传说,天地形成后有了人类,那时什么草都能长山米粒,由人们随便摘吃。人们不劳动就有粮食吃,对粮食也就不看重了。看见老鼠、雀鸟、野兽践踏米粒,人们不去赶一赶,还拿米粒舂成粑粑,拿又大又软的粑粑给娃娃当坐垫。天神看见了,非常生气,说人太作怪了,嘴上吃着,屁股坐着,真不象话!天神一发怒。就把米粒全收上天去了。于是,人只得吃树叶山果。

狗饿极了,每天抬头望着天哭。哭了六天七夜,天神可怜狗,丢给拘一团饭。饭团才落地,就被填不饱肚的人抢去了。

天神看见了,连忙给米粒穿上衣服,变成谷穗丢下地,人就用饭团跟狗换来谷穗栽种。

稻谷扬花时,风把谷魂吹到天上去了,稻谷就长不好。狗就日日夜夜对夭叫,最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稻谷才长好了。因此,居住在云南省陇川县的景颇族人对狗很感激,每到吃新米饭时,总要先喂狗,并把吃新米饭这天叫作“新谷节”。

佤族木鼓是怎样产生的?其又有何作用

木鼓产生的传说

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从土洞内传出来的。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之后就逃跑了。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可以把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很苦恼。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创造宇宙间万物之神,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地来拍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着自己的生殖器的样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木鼓的作用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猎人头),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禽畜兴旺,谷物丰收;山寨受到外来侵犯或者发生火灾,则敲响木鼓报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点、节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佤族创造了木鼓,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视为创造万物的莫伟的化身,通天的神器来崇拜。围绕着木鼓的盛大活动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的日子里,佤族像内地各民族过大年一样,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镖牛、泡水酒、唱歌跳舞、举寨欢乐。从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传统习俗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

相关参考

景颇族织锦有何作用?其又有何含义

景颇族特殊的经历,创造了特殊的文化。据说景颇妇女织锦上的图案是一种古老的景颇族图画象形的表意文字,属于图画记事,是一种文字符号,这种文字符号具有浓厚的图画色彩,每个字都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比形意象形

景颇族织锦有何作用?其又有何含义

景颇族特殊的经历,创造了特殊的文化。据说景颇妇女织锦上的图案是一种古老的景颇族图画象形的表意文字,属于图画记事,是一种文字符号,这种文字符号具有浓厚的图画色彩,每个字都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比形意象形

佤族木鼓是怎样产生的?其又有何作用

木鼓产生的传说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

佤族木鼓是怎样产生的?其又有何作用

木鼓产生的传说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

什么是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其又有何风格

阿肯弹唱,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布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族的宗法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演变,阶级关系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变化;婚丧嫁娶,

什么是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其又有何风格

阿肯弹唱,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布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族的宗法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演变,阶级关系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变化;婚丧嫁娶,

哈尼族是怎样来的?其名又有何来历

清代云南元江等府窝泥蛮(《广舆胜览》)位于云南南部的元江畔自古为哈尼族聚居区,也是古代元江府的驻地。窝泥蛮为明清时期对哈尼族的称谓。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或白泥)等六

白族人是怎样过火把节的?火把节又有何传说

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语称为“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村寨竖大火把的集体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佳肴美食、各种节日用品,嫁出去的姑

塔塔尔族因何而得名?又有何来历

“塔塔尔”一名为“Tatar”的汉语译音,是本民族的自称。这一族称最早见于突厥如尼文阙特勤碑文中。该碑文东面第4行和第14行都提到“三十姓鞑靼”(OtuzTatar)。其碑立于732年,则“塔塔尔”见

塔塔尔族因何而得名?又有何来历

“塔塔尔”一名为“Tatar”的汉语译音,是本民族的自称。这一族称最早见于突厥如尼文阙特勤碑文中。该碑文东面第4行和第14行都提到“三十姓鞑靼”(OtuzTatar)。其碑立于732年,则“塔塔尔”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