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廖仲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廖仲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廖仲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县)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他少年时在美国读书,1893年其父病逝, 陪同母亲回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以学习西方为中心的维新运动的兴起,使他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影响。1896年,他放弃中国旧学,赴香港攻读英文。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
廖仲恺在东京留学期间,结识了朱执倍、胡汉民等革命青年,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与孙中山会晤,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总部外务部干事。从此,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忠实追随者。他努力研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并接触了西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曾发表过《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文章,参加了中国人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09年夏,廖仲恺回国从事革命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到广州担任军政府财政司长,并被委派南北议和会议代表。1914年以后,廖仲恺随孙中山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任党的财政部副部长。他多方奔走,组织革命力量,筹措经费,在反袁、护法的多次斗争中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廖仲恺和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附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宣传民权、民生主义。
在此期间,廖仲恺还未能认识到反帝反封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认为中国混乱现象的根源在于“国家权力失了他原来的位置”, 主张全民政治,并把交通不发达看作是“中国民穷财尽最普遍的原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护法北伐的失败,使廖仲恺受到极大的震动,他逐渐感到中国问题的根源“就是政治上的障碍”, 他称赞十月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从此,廖仲恺将视线转向世界和中国出现的新事物,研究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921年8月后,由于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共同努力,国共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1922年9月,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托赴日本与苏俄全权大使越飞会谈,双方交换了反帝及中苏联合的初步意见。1923年1月,廖仲恺被任命为国民党本部参议。同月26日, 《孙文·越飞宣言》发表。次日,廖仲恺再次赴日与越飞会谈。具体商讨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党组织等具体方案。这两次会谈,在国民党改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增进了国民党与苏俄的了解,对国民党最终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使廖仲恺加深了对苏俄政治制度的了解,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竭诚拥护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并为之而奋斗。
1923年初孙中山返广州复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随后,廖仲恺亦返粤,先后担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省长等职。他尽全力协助孙中山从事国民党改组工作。10月中旬,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与李大钊等5人任国民党改组委员,从事改订党章等工作。同月下旬,又受命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并与谭平山等被委派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着手起草宣言、党纲、 章程草案,全权负责改组工作,并在广州进行了试点工作。11月末,又赴上海积极筹划改组各省支部,并亲自主持了上海市党部的改组工作。
廖仲恺对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认识明确。他多次指出, 国民党屡次失败,主要是本身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弱点造成的。他认为三民主义不能够实现“这明是党的组织问题,所以非把国民党改组不可。”①在他的主持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先后审议处理了400余件议案,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公布了党章草案,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切实卓越的贡献。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廖仲恺在会上就国民党改组问题专门做了发言。他联系过去十余年的经验教训,详细阐述了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他指出这次会议的宣言和政纲“是革命的性质, 嗣后无论如何,必须以此宣言为奋斗前进之标准,努力前进”!②
会议期间,张继、冯自由、邹鲁等右派分子公开反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张阻挠和破坏国共合作。廖仲恺坚决站在孙中山一边,同右派势力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在会上作了旗帜鲜明的发言,指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工夫的”,③ “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④。由于廖仲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斗争,国民党一大顺力实现了改组任务,确立了国共合作,取得了重大成功。
国民党改组后,廖仲恺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还先后兼任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等职。在政府中除继任广东省省长外,还先后任财政部部长、大本营秘书长、军需总监、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央银行董事长等职,其影响扩展到国民党和政府的各部门。他坚决维护和推行三大政策,在组建革命武装、巩固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等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4年2月,寥仲恺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他在招生工作中特别强调注意政治质量,吸收了大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同年5月,他被任命为军校党代表。根据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他在校内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并经常深入师生中演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要求革命军人“要为主义而奋斗。”①
廖仲恺坚决执行国民党一大制定的联俄联共政策。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赞扬列宁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实行家”,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国家”。②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右派继续反对联共政策, 廖仲恺将右派斥之为反革命派,明确表示: “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③他一直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革命政府的党、政、军机关中公开活动,并与之密切合作。他在任黄埔军校党代表期间,聘请大量共产党人任军、政教官、并亲自迎接从巴黎归国的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在工农运动方面, 他虚心听取中共代表的意见,并把工人、农民两部的部务交给共产党员冯兰坡、彭湃。他与李大钊、毛泽东、苏兆征、吴玉章等著名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经常取得一致意见。
廖仲恺还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他极重视工农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他认为占中国人口十分之九的工农是反帝反封的中心势力, “挽救农工,即所以挽救中国。①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支持工农运动,并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省工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经常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革命主义,维护工农利益。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广东革命政府制定发布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组织法、工会组织条例。这些文件是中国工农运动史上的创举。他还支持工农建立自己的武装工团军、农团军,并将其视为革命政府的依靠力量。他亲自为建立工农武装筹备枪械,严厉处理破坏工农运动的官吏和事件。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后,廖仲恺担任罢工委员会顾问。他拨出广州市的部分专款作为工人生活费用,支援罢工工人。由于廖仲恺的努力和支持,广东工农运动得以广泛开展,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声明“谨遵总理遗志,继续努力革命”②,更积极地为贯彻三大政策而斗争。是年3月,他参加领导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4月初任国民党军党代表。6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发动叛乱,廖仲恺支持共产党的主张,调回东征军平叛。他参与军事决策,动员工农支持革命军,很快将叛乱平息,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7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廖仲恺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长、军委常委、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享有极高的威望。
由于廖仲恺坚决推行三大政策,国民党右派分子感到他是夺取国民党权力,破坏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决定将其铲除。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偕何香凝去参加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当行致中央党部大门时,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杀。廖仲恺牺牲后,遗体葬于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左侧,1935年9月1日移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
注释
① 《双清文集》下卷,第28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录》第16页。
③ 《双清文集》上卷,第604—605页。
④ 《双清文集》下卷,第14页。
①黄埔军校编: 《革命军》,1925年9月20日版。
② 《廖仲恺集》,第231页。
③ 《工人路特号》,1925年8月8日版。
① 《双清文集》下卷,第21页。
②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卷二,第566页。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廖仲恺简介 廖仲恺是谁杀的 廖仲恺的妻子 廖仲恺的儿子
中文名:廖仲恺 别名:又名夷白,字仲恺 国籍:中华民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美国加州旧金山 出生日期:1877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925年8月20日 职业:民主革命活动家、国民党左
知名人物 廖仲恺生平故事简介,廖仲恺历史评价,廖仲恺怎么死的?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等。原籍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县)鸭仔步村。他是我国民主革命中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其父亲廖竹宾是归善客家人,早年赴美国,当华工,后来成为商
廖仲恺是著名的国民党人,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他早年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和讨袁、护法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他鼎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发
廖仲恺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价,也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亲密,后世人将其比喻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廖仲恺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乡窑前村人,为汉族客家人,生于公元1877年,去世于
廖仲恺 中文名称:廖仲恺 又 名:夷白恩煦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 族:汉族 生卒年:1877~1925www.cha138.com 生平简介 廖仲恺(1877~1925
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陵侧,有一座气势壮观的墓葬。墓道两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前的湖水,平静如镜。五米多高的墓宫,拱圆形的墓顶,六角形的墓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里长眠着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他俩在辛亥
中华民国人物中文名:廖仲恺别号:别名夷白,字仲恺国籍:中华民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美国加州旧金山出生日期:1877年4月23日死日期:1925年8月20日职业:民主反动活动家、国民党右派首脑信奉:中国国
廖仲恺此人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在他的身上还有着很多的标签,比如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这些称呼都是比较客观的
廖仲恺此人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在他的身上还有着很多的标签,比如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这些称呼都是比较客观的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廖仲恺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原名恩煦,广东惠阳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