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舞有多少种类?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Posted 苗族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苗族鼓舞有多少种类?苗族鼓舞种类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苗族鼓舞有多少种类?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1、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 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2、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3、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
4、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舞蹈动作多 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
5、猴儿鼓舞是种技巧性较强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过几十年,由于从事这种表演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训练有素的, 故至今苗族民间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
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
6、踩鼓舞(苗语称“究略”)是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每年春节甚为活跃。其传统活动形 式是:舞蹈开始时,由一名歌舞兼优的鼓手先唱一首号召青年妇女都来舞蹈的“踩鼓歌”,之后敲鼓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还具有指挥全体舞者变换动作、掌握舞蹈气氛的职能。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围圈进行的。
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主要动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7、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称“跳鼓脏”(苗语称“直质努”),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过去仅在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动“吃牯脏”时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最初,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将一根直径约一市尺,长约五、六尺的树干挖空,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按古老风俗,舞时要一新一旧同时使用,祭祀活动过后,就将旧鼓送往悬崖陡壁任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起来,待下次“吃牯脏”时取下,与当年新制的鼓并用。
“木鼓舞”,由于后来仅在男子中传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长者担任,因此无论是活动形式或舞蹈动作、鼓点、击奏方法,均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牛”、“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
8、铜鼓舞(苗族称“究略高”)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 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至今,苗族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
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贵州《八寨县志稿》)。
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面伴奏。舞者则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着。
至兴高采烈时,还击掌呼号、喊出“嗨哧哧”之声以助兴。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 ”“捕鱼”“捞虾”等。
相关参考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
水族芦笙舞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
苗语称该仪式为“把那努”、“巴欧髓你后”、“德那恰年拟”。类似于山外的追思会,但又有所不同。苗族的传说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坟边。一个在家。而有一个灵魂要到阴间的“堵阿吹,在八浓”去跳芦笙和铜鼓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
贵州苗族银角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的银饰非常精美,尤其体现在银帽上的银角。这些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
枪械的种类有多少?枪械简称“枪”。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形势的需要,枪械家族日益壮大,不断增加新成员。那么,枪械的种类有多少呢?枪械通常包括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和特种枪等。如果按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分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
一、苗族刺绣源流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传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