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风流才子苏东坡在司马光和王安石间左右为难?

Posted 王安石 司马光 才子

篇首语: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风流才子苏东坡在司马光和王安石间左右为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风流才子苏东坡在司马光和王安石间左右为难?

2、历史人物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

为何风流才子苏东坡在司马光和王安石间左右为难?

一道东坡红烧肉,让人记住了这位吃货中的大文豪。

其实,苏轼何止是吃货,简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其在文艺各领域才学、成就之全面、精湛,放眼全世界亦罕见。

然而,尽管如此全能,却在仕途上颇不得志,因“满肚子装着不合时宜”,

与当时旧党、新党均政见不同,无数次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黄州、惠州、琼州、常州等地,最后终老于江南常州……

比如他自己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说到他的仕途,不得不说另外两位大家了,

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一位叫王安石,一位叫司马光。

(PS,是不是想起了司马缸砸光,额,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变法大家都知道,显然这两位一个是革新派,一个是保守派。

那咱们的苏大才子,怎么一下子把两位都得罪了呢?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均年轻时考中进士,两人同在朝廷任职,两人的争端始于不同的政见。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政见上趋于保守的苏轼便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而被迫离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当通判。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在杭州,苏轼待了2年零9个月。熙宁七年(1074年)到密州任太守,当时38岁。

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然而,被贬的苏轼并没有结束厄运,相反遭来更大的、差点“灭顶”的灾难,从而开启了他人生三起三落的第一落,其原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宋神宗驾崩,苏轼东山再起。

这一年,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次年改元“元祐”,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

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祐更化”,并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他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然而这时候,正扶摇直上主人公,我们的苏大才子,

却又与现任宰相司马光结下了梁子,再次演绎了与宰相“交锋”被贬的悲剧。

司马光上任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苏轼却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

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产生了不满。不得志的苏东坡又主动请辞外放。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至次年二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这便是苏轼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至于三起三落中的第三起、第三落,与两任宰相无关,在此不做赘述。

看懂了吧,咱们的东坡居士真的是个老文青,一股子执拗脾气,

王安石在的时候吧跟王安石做对,说新法不好偏向保守派;

等司马光上台了吧,又怀念新法的好,偏向革新派……这是个可爱的紧~~~

不过,文人终究是文人,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之间政见不和,

但并不影响双方之间惺惺相惜。多年后,王安石的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

此时的苏轼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去拜访了这位曾经让他遭受磨难的“冤家对头”。

不料,这一拜访搭起了彼此重新认识之桥。

为此,王安石曾慨叹: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轼这样的人才。

苏轼则投桃报李: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安石。

而苏轼为司马光撰写墓志铭也是表达尊敬怀念的感情,在他写的3000字《司马温公行状》中,

充满了对这位年长自己10多岁的师长之褒奖。末尾写道:

“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

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最了解。这不但直抒苏轼对司马光的敬意,同时也显示了苏轼光明磊落的品格。

历史人物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死对头,为何 “联手”欲将苏东坡送上断头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中期,繁荣的文官制度、宽松的政治氛围造就了“旷古三大才子”的问世,他们是改革家王安石、大学者司马光和大文豪苏东坡。这三位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如果他们三位联手不知道将会为中国的文坛或者政坛留下多么巨大的财富。>>然而,北宋的党争却彻底葬送了这三大才子合作的可能,他们一生之中始终不能彼此理解、认同,一个个壮志未酬。稍许幸运的是代表保守势力的旧党党首司马光,完成了一个大学者的使命——主编了史学著作《资治通鉴》,是史学界仅次于司马迁《史记》的第二座高峰。而最不幸的,不是改革家王安石,他至少在北宋的政坛上留下了他的烙印,最不幸的当是大文豪苏东坡。>在中国古代官场中,最讲究的一条游戏规则是“你是谁的人”。苏东坡是谁的人?谁也说不清。>熙宁年间,北宋党争大幕拉开。王安石、司马光两位大佬分别带领改革派和保守派拉开阵势,大家都在等着看三大才子中剩下的这位会站到哪一边去,而这时的苏东坡却选择了拒绝加入任何一方。>>从个人感情上来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同出于欧阳修之门,王安石算是他的师兄,而且从个人仕途上来讲,当时王安石是宰相,投靠王安石意味着有十分光明的前途,因此许多人都觉得苏东坡应该站在新党一方。>但是感情永远不能取代政见,尤其对秉性正直的苏东坡而言,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有诸多不妥之处(这一点苏东坡判断的还是很准确的),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他也发现,王安石在用人方面也非常有问题,身边除了改革派以外,还聚集了很多假借改革行投机之实的小人。比如王安石的头号干将吕惠卿,其在史书之中留下的记录就不甚光彩,在王安石得势之时,吕惠卿唯王安石马首是瞻,而在王安石被罢相、吕惠卿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之后,吕对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排挤王安石的亲信,与王安石决裂。>于是,认为王安石变法必不成的苏东坡对新法持反对态度,这导致了其与王安石关系的破裂。而当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认为有机可趁,拉苏东坡入伙时也遭到拒绝。然而,耿直的苏东坡因为此事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因变法问题斗得不可开交的两派终于在一件事上不谋而合,配合了一回。那就是摧毁这位伟大的才子——苏轼。新党首先动手,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在谢恩表中暗讽新政,经过新党的煽风点火,神宗甚至动了杀掉苏轼的念头,无奈祖宗成法不可杀大臣,才贬官了事,而此时旧党一直袖手旁观,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导致苏东坡被贬流放,离开了主流官场三十多年之久,不得不寄情山水,以诗词言志,直至去世,壮志未酬,只给后人留下了那豪情万丈的诗词。>>一代才子苏轼,在北宋中期的党争之中,因其耿直的性情自然不可能在新旧两党之间自由游走,而他又不愿意违心的栖身于某一党派,于是,一代才子就这样游离于政坛之外,对于苏轼是不幸,但是中国文学却是一大幸运。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死对头,为何“联手”欲将苏东坡送上断头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中期,繁荣的文官制度、宽松的政治氛围造就了“旷古三大才子”的问世,他们是改革

历史人物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死对头,为何“联手”欲将苏东坡送上断头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中期,繁荣的文官制度、宽松的政治氛围造就了“旷古三大才子”的问世,他们是改

历史人物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北宋文坛的两大巨星

  与的:与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同朝为官,都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官拜翰林学士之后,在宰相门下任职。王安石爱慕其才,十分器重。苏东坡却自恃聪明

宋朝历史 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有何反向

司马光元v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

宋朝历史 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故事,其中有一则这样的: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书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诗稿:西风

“对手”为何变知己 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

“对手”为何变知己 揭秘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私交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

宋朝历史 宋朝的草粉事件,主角早已家喻户晓

宋朝的草粉事件,主角早已家喻户晓1、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端了变法活动。此时,保守派人物韩琦、司马光、欧阳修和苏东坡等人纷繁外放,分开东京汴梁。此中,苏东坡被录用为杭州通判,从而揭开了一

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

  王安石司马光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好友,但是王安石发动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却遭到司马光的反对,司马光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只是因为政见不同吗?  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

历史人物 司马光认同王安石的才干,为何在变法时对王安石“纠缠不休”

司马光认同王安石的才干,为何在变法时对王安石“纠缠不休”?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光与王安石都是个性鲜明,政见明确的政治家,他们在官场上的“纠缠不休”,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