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
纳西族是生活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偏远和早期的相对封闭,时至今日它从建筑,文字,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给世人乃至世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狩猎活动也属于日常生活,所以鹰猎在这里以传统,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
鹰猎是人、猎犬、猎鹰三者结合的狩猎活动,鹰猎人以充沛的精力和体能加之丰富的经验驾驭着猎犬和猎鹰 , 猎犬贯穿着整个鹰猎活动,往往很多人是有了一条优秀的猎犬,而热衷于鹰猎,一条优秀的猎犬正出自于人的引导和长期的鹰猎活动,培训一条优秀的犬需要三年,而它却可以工作十年,猎鹰则是一年一换,一年一训,只有少数在猎季表现优异的鹰才会被笼下来,其余的则在猎季过后放生了。
总的来说,纳西族的鹰猎活动可分为捕鹰、驯鹰、鹰猎、放飞4个部分。
鹰属于迁徙鸟类,每年秋季,产于北方的鹰向南方迁徙,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几座大山,山民们便上山捕鹰。凌晨三四点钟捕鹰人就要出发,摸黑爬山来到早先布网的地方,把鸽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间固定一个支点做成杠杆,另一端系一根绳子放于预先搭好的草窝棚中,人藏在其中静静等候。天亮后,捕鹰人透过窝棚静观天空,若有鹰飞临上空就拉动绳子让鸽子扑腾起来吸引它们的注意,鹰飞下捕食时就可收网了。
捕到鹰之后,捕鹰人会将鹰的眼皮缝上,拿到市场上卖。“鹰是一种性情刚猛的动物,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受到惊吓的鹰可能会性情大变,难以驯服。”鹰猎人李实给我们介绍,驯鹰人将鹰买来后,戴上牛皮手套,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将鹰的眼线解开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鹰架在手臂上,哪里人多就带它到哪里去。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纳西男人在炫耀以鹰为宠,其实这是为了让鹰习惯与人相处、熟悉人类的世界。”另外,晚上休息时还要把狗拴在旁边,让鹰不怕狗。“鹰猎需要鹰、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李实说。整个“熬鹰”过程需要8-15天的时间,直到鹰架在驯鹰人的臂上能够安心进食、睡觉,“熬鹰”就算基本完成了。
相关参考
源于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教祭祀仪规、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古典哲学、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绘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对县境内其它世居民族亦
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
鹰猎,又称雕猎,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独特的狩猎式。许多到过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里对鹰猎作了记载。如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写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饶裕皆有雕,少者一、二架,多者二、三十架不等。”雕
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任利恩和衬红宝百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后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藏族、白族等三
农历正月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纳西人的过年习俗很有意思,在云南丽江古城大研镇,春节之前一段时间,古城街市便已空前热闹,人山人海,民间有“达瓦纳西努”之说,意思是“腊
远古的时候,在崇山峻岭中,居住着许多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部落里,有一户勤劳的农家,母亲早逝,留下五个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子们百般疼爱,尽心操劳把五个儿子拉扯成人,五个儿子
东巴文化是人们对一千多年来纳西人创造的东巴教文化的总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它既是本民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融汇了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古
纳西族民间舞蹈——打跳流传于丽江市、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盐源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
祭天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尤其忌讳“秽气”,所有成员和用于祭祀的物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除秽仪式”。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祭天场内只能使用纳西族的语言。禁止外人进入祭天场,凡是新增加的成员,包括
“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人们也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