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鹰猎”是怎样的一种狩猎形式

Posted 哈萨克族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哈萨克族的“鹰猎”是怎样的一种狩猎形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哈萨克族的“鹰猎”是怎样的一种狩猎形式

2、佤族的竹竿舞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形式 佤族舞蹈

哈萨克族的“鹰猎”是怎样的一种狩猎形式

鹰猎,又称雕猎,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独特的狩猎式。许多到过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里对鹰猎作了记载。如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写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饶裕皆有雕,少者一、二架,多者二、三十架不等。”雕捷而鸷,秋深,翅劲,野狐、劲狼、黄羊之属遇之,无得脱者,弓矢非所长了。”伊犁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都有驯鹰的爱好。

鹰猎在今天哈萨克人的狩猎生活中仍时常可见。哈萨克人的猎鹰,一般要经选、捕、驯、猎四关才能培育出好的猎鹰。

一场大雪后,高山草原开空放晴,正是哈萨克猎人骑马架鹰出猎的好时机。三三两两的哈萨克猎人,一不带猎枪,二不带猎狗,只是骑上马,以牛皮裹臂或是裹肩,令猎鹰蹲在胳膊上面,威风凛凛地出征了。发现猎物,猎人即撒手放鹰。霎时间,猎鹰展翅高飞,然后闪电般俯冲下去,任凭猎物狂奔,也难逃猎鹰的利爪、钢啄。当猎鹰捕捉到了猎物,有时甚至可以抓到黄羊、狍子等大动物。

一只出众的猎鹰,在关键时刻还敢于与恶狼拼搏、撕杀,解救主人的厄运。哈萨克人把这样的猎鹰视为吉祥之物,称为“神鸟”。

看作自己的亲密伙伴,身份很高,往往能抵上只头牛的价格,而且猎人是不肯轻易转让给他人的。哈萨克驯鹰人多是年纪较大的人,人们尊称他们为“库孜别克”。如今多数人驯鹰只是一种娱乐性的嗜好。

佤族的竹竿舞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形式 佤族舞蹈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而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最初的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但是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