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嵇康主要事迹?嵇康的生平简介

Posted 名教

篇首语:真正的知识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嵇康主要事迹?嵇康的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嵇康主要事迹?嵇康的生平简介

【生卒】:223~262

【介绍】:

魏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者。姓嵇名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祖上姓奚,居于会稽(今属浙江绍兴),后迁至谯国铚地(今属安徽宿县)。因居嵇山之侧,所以更姓为嵇。

其父名昭,官为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于嵇康幼时亡故。嵇康幼年跟着母亲和兄长嵇喜生活,少年时代便显奇才,未受名师点化,全凭博览群书。他善于词句,喜好老庄,不拘礼节,宽宏大度。长大后,身高七尺八寸,仪表堂堂,虽然不好修饰,却龙章凤姿,天然造就。后与曹魏皇戚结亲,官至中散大夫。

嵇康生活的时代,正是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夺位的时期。先是曹爽、何晏专权,之后司马懿得势,诛杀曹爽、何晏。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先后继任大将军。再后,司马昭废除皇帝曹芳,立曹髦为帝,自封为晋公及相国;曹髦不愿做傀儡,率侍从攻打司马昭相府,被司马昭杀死。这些争权夺利的争斗、残酷的拼杀,都是在忠孝的幌子下进行的,更显出名教的欺骗作用。面对这场争斗,嵇康对名教、尊位深恶痛绝,弃官退隐,与当时的名士阮籍、山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常在竹林内酣饮、谈笑,放纵不羁,不拘礼法,有时甚或袒胸裸体,以表融于自然的高远志向。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此外,嵇康还曾与向秀锻铁,与好友吕安灌园,有时游山探药,得意而忘返,打柴人遇到他以为是遇到了神仙。嵇康借此放纵的生活方式表示对名教的鄙视,对达官的轻蔑,对司马昭专权的反抗。

嵇康不遵礼法、非毁名教的行为,鄙视达官、无视权贵的态度,激起了司马昭的愤怒,找借口处死了他。时值魏元帝景元三年(262)。据记载,嵇康入狱,有太学生数千人为之请愿,又有众多英豪俊杰随之入狱,都被遣散。嵇康临刑时有3000太学生请求从死,未被准许。嵇康面对死亡颜色不变,从其兄手中接过琴来,调弦正音,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死。时年40岁,海内之士莫不痛惜。

他的著作汇为《嵇康集》,表述了超越名分教化、顺随人生自然的思想。

在嵇康看来,名教是应该毁损、超越的,因为它不是人类原本就有的本性,而是违背本性、束缚本性、窒息本性、宰割本性的工具,是强制人们遵守的规范,不但不利于人们的自然发展,而且自相矛盾、虚假自欺。在他看来,“仁”是儒家名教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互亲爱。即自己想要树立的,也要让别人能够树立;自己想要达到的,也要让别人能够达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也不强迫他人去做。然而,推行这一原则的方法本身却又是强制性的,不愿意遵行的便要制裁、惩罚。这与爱人的原则根本对立。嵇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这种自相矛盾、虚伪不真的现象,叫做“攘臂立仁”。“攘臂”,是举起手臂打人的样子;“立仁”,指确立仁的原则,要人去爱人;“攘臂立仁”,是说用打人、强制的方法要人们实行爱人的原则。内含方法与目的相互抵触的意思,使用的方法本身就违反想要达到的目的,名教不可推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嵇康认为,人是从自然界发展演变而来的。自然界原本的状态浩浩漭漭、无边无际,没有相互分别的物体,只有阴阳两种不同的性能。阳指光明能动的性能,阴指晦暗凝静的性能。两种性能相互交错而产生了天地,之后才出现了人类。人类初生之时,无知无欲,不知相互欺诈,不知化物为私,君长不立文字,众民不相争斗,他们趋于安乐,回避危殆,喜好闲逸而厌恶劳作,吃饱了就睡觉,饥饿了就觅食,终日鼓着大肚子游来游去,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不懂得什么为礼法,不懂得什么为名教,自然而然尊敬长者,自然而然相亲相爱,心思不受节制,行为顺应情理。因此,从上古时代的赫胥氏到伏羲氏,从来没有使用过文字,没有制定过礼仪,没有制约过人心,没有约束过人行,不教不诲,人们都自然而然地生活,和谐相处,安然无事。仁义礼法是后来才产生的。

在嵇康看来,仁义礼法是人世衰败、人性偏邪的产物,而实施名教又进一步加速了人世的衰败,助长了人性的偏邪,造成了人心的奸诈,酿成了社会的混乱。正因为出现了不亲,所以才提倡仁爱;正因为出现了奸邪,所以才提倡正义;正因为出现了不恭,所以才提倡礼仪;正因为出现了盗窃,所以才制定了律令。然而,仁义礼法不但没有禁止住种种邪行,而且由于赋于仁义礼法之士以种种荣誉、尊位和厚禄,反而引导人们去追求名声、地位和私利,以致不惜弄虚作假、残害人命。这样一来,便出现了仁义愈倡而争斗愈烈、礼仪愈繁而巧伪愈盛、法令愈多而盗贼愈多的情况。

随着名教的实施,人的智慧开化了,知道了亲疏远近,懂得了人己公私,从而亲其所亲而疏其所疏,损人利己而以公肥私;制定了尊卑礼节,人们知道了权势的威力,从而凭借尊位强势宰割天下,不友不师,附焰逆天;以提倡仁义来教化天下,人们知道了仁义之名的高尚和荣耀,结果连仁义一并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以求飞黄腾达。因此,名教表面上披着整治社会、校正人心的外衣,实际上在制造着混乱,扭曲着人心,消磨着人的自然纯朴,使其越来越远离人的原本真性。

嵇康认为,名教的功用在于“抑引”,亦即抑制、引导,犹如囚鸟之笼,强制人就范,束缚人的自由,宰割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的功用在于纵欲,亦即随心所欲,犹如宿鸟之林,任凭人自由翱翔,发展自由本性。他主张超越名教、顺随自然。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三国曹魏文学家嵇康的简介 嵇康是怎么被害死的历史名人

  嵇康人物生平简介  嵇康字夜叔,是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思想家。他与阮籍等人提倡玄学,信奉道教,他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他娶了曹操的孙女的女儿为妻,官拜中散大夫。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

历史人物 嵇康的故事 曹魏时期竹林七贤嵇康怎么死的 大音乐家嵇康的妻子儿子死因

  中文名:嵇康  国籍:曹魏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  出生日期:224年  逝世日期:263年  职业:思想家、音乐家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ww

历史人物 嵇康的艺术成就 嵇康的思想是什么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

嵇康的思想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嵇康的思想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非常有代表性,也许正是因为地位的原因,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欢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

历史人物 三国曹魏文学家嵇康简介 嵇康是怎么被害死的

  嵇康人物生平简介  嵇康字夜叔,是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思想家。他与阮籍等人提倡玄学,信奉道教,他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他娶了曹操的孙女的女儿为妻,官拜中散大夫。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

嵇康简介 揭秘嵇康之死

说到嵇康其实还是很有厉害的一个人的,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啊,还有开创了什么玄学新风,这在当时的三国时期,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话说这个嵇康的死好像十分的蹊跷的,那么这个嵇康到底是怎

才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赏析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对音乐颇有研究的著作,书中不仅对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做到移风易俗有介绍,还涉及音乐美学这一个大学问,他讨论音乐的本质和本体问题。提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哀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的故事

阮籍嵇康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

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嵇康之死背后的政治阴谋

嵇康是魏国末期人,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绍兴,但是他的祖父为了逃避仇家,迁到现在的安徽,而且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嵇康一直和母亲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一家人虽然少了顶梁柱的存在,但...

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嵇康之死背后的政治阴谋

嵇康是魏国末期人,嵇康的祖先本来姓奚,住在现在的浙江绍兴,但是他的祖父为了逃避仇家,迁到现在的安徽,而且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嵇康一直和母亲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一家人虽然少了顶梁柱的存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