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最古老头饰扭达啥样 土族服饰

Posted 土族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族最古老头饰扭达啥样 土族服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土族最古老头饰扭达啥样 土族服饰

2、土族服饰的标志“彩虹袖” 土族服饰

土族最古老头饰扭达啥样 土族服饰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人民,特别注重服饰美。现在土族妇女一般都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末梢相连垂在背后,还要拴上黑色或红色的丝绒或丝穗,然后再戴上彩色的圆形织锦绒毡帽。在60多年前,土族妇女的头饰则要复杂的多。那时他们把头饰称为扭达,由于不同的地方的妇女佩戴的头饰不同,所以扭达有八九种之多。下面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招达。

吐浑扭达也叫干粮头。形状好似圆饼,上面镶嵌着五色珠串和海螺、海贝壳等,额前垂吊着许多束紫红色的丝穗。吐浑扭达是最古老、最高贵的一种头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土族贵族妇女的头饰。佩戴这种扭达的地区范围很小,仅限于红崖子沟、土观村等几个村庄。按当地的俗规,土观村的姑娘嫁到其他地方,她们仍然要佩戴吐浑扭达;其他村庄的姑娘嫁到土观村,则必须改戴吐浑扭达。

佩戴吐浑扭达十分复杂,要将两块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间,将一个用牛尾或长发做的半月形卡子固定在脑后,然后戴上扭达,扣上银制碗状向斗,用银簪把向斗、扭达、发髻,紧紧地别在一起,背后还要挂两束红色棉线绳子,再戴上银制的大耳环和用海螺圆片做的大项链,整个装饰艳丽华贵。

适格扭达因其形状好似一个大簸箕,所以也叫簸箕头。从侧面看,这种头饰又像一个马鞍子的前半部。佩戴适格扭达的地方比较广泛,在互助县城威远镇周围的妇女都佩戴适格扭达。这种头饰先用当地产的一种柔软有弹性的草做成骨架,再用硬纸和粗布条粘糊后制成。

其正面贴上金银箔片,再粘上数层折叠起来的五色彩布条,周围镶嵌着一圈一圈的云片,边缘垂吊两层红黄两色的小丝穗,每层约20多条,额部垂吊着数十条10多厘米长的红丝穗。

捺仁扭达这种头饰最显眼的地方,是在脑后边向前竖起一根铜制的叉剑,所以也称其为三叉头。这种头饰的背后有一个直径10多厘米的圆盘,盘是用贝壳、珊瑚、松石等小珠子串盘而成的,其上饰有铜管、铜片、瓷珠、丝穗等小物件,依土家族的习俗小物件多为美。

加斯扭达这种扭达分铧尖头和马鞍撬两种,也叫大加斯扭达和小加斯扭达。其上饰有长短不同的丝穗。

土族服饰的标志“彩虹袖” 土族服饰

土族人的服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土族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如:绚丽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刺绣饰物、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恰绕”(鞋类),鲜艳别致的“扭达儿”(帽子的一种)等。土族服饰融畜牧及农耕文化特征于一体,风格独特,绚丽多姿。最为醒目的有土族妇女的花袖衫,土语“秀苏”是最美丽、最具代表性的外装。花袖衫来自“七彩鸟”的爱情传说花袖衫因此更具遐想空间,七种颜色搭配和谐,对比鲜明,艳丽夺目。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

“扭达”是土族新娘出嫁时所戴的头饰,可分“托欢扭达”和“适格扭达”两种,前者为高贵者拥有,而后者就较为普遍,土族地区还有美丽姑娘腊月花用“扭达”战胜妖魔的神话传说,是土族妇女代表吉祥的头饰,锅盔帽是成年土族妇女所戴帽饰,因为形似土族饮食当中的锅盔馍馍而得名,土族男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毡帽,是用精选的羊毛擀制而成,形似元宝。“普斯尔”(腰带)集中了土族刺绣的精华,展现了土族刺绣能手的高超技艺,内容丰富,无与伦比,堪称土族民族艺术之一绝。

土族服饰是土族民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民族服饰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互助土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俗文化成分,具有很高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民族文化的遗存之一,互助土族服饰文化记载着本民族变迁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层面上折射土族在成长过程中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构建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互助土族服饰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为一体,蕴含着土族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的诸多成分与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土族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为了御寒,做服饰所用的材料都是较为厚实的布料,款式很多以长袍为主,颜色大多以黑色为主,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了独有的民族地域特征。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服饰别具一格,精美的刺绣、多彩的花袖衫、古朴大方的款式,承载着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内涵,具有很强得民族文化艺术特征。

土族人民的热情、土族人的真挚,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七彩阳光。而她们七彩的服饰就是土族儿女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

相关参考

土族特色小吃“哈力海”啥样 土族饮食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

土族民间有着啥样的体育项目 土族习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反映土族自身文明的独具特色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传统习惯、宗教信

土族人日常都有啥样的习俗 土族习俗

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

土族服饰的标志“彩虹袖” 土族服饰

土族人的服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土族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如:绚丽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艳丽夺目、巧夺天工的刺绣饰物、线条流畅、典雅美观的“恰绕”(鞋类),鲜

土族女子服饰是怎样的 土族服饰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

土族项圈有着怎样的传说 土族服饰

经历了时光磨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土族在服饰上已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可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土族服饰,基本特色一致,这是土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文化密码,为时光无法改变。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

土族男子服饰有何特点 土族服饰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

土族服饰为何有很多种颜色 土族服饰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

巧夺天工的土族刺绣艺术 土族文化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也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

土族来历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原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据考证,土族是土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