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学良的华北冲突 汪精卫的抗战必败论的依据
篇首语:什么是知识?它不是别的,是记录下来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与张学良的华北冲突 汪精卫的抗战必败论的依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与张学良的华北冲突 汪精卫的抗战必败论的依据
汪精卫是头号大汉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翻开历史这部大书,去认真地阅读它的每一页,每一行。
作为抗战时期的天字第一号汉奸,汪精卫一直以对日本人奴颜婢膝的形象存在于国人的记忆中。然鲜为人知的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大汉奸汪精卫,也有过一段因抗日被逼辞职的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建议政府采取对日绝交方针,但却在南京中政会上遭到激烈抨击,无奈与行政院长孙科两人集体辞职。在此情形下,1932年1月28日,已下野但仍握军政大权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会议,在几乎没有异议的情况下通过决议:“一、行政院院长孙科辞职照准,选任汪兆铭为行政院长;二、立法院长张继辞职照准,选任孙科为立法院长。”
不料,就在汪精卫履新的第一天,驻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在鲛岛大佐指挥下,以20余辆装甲车为先导,分3路向闸北进攻,稍后更是在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支援下占领通天庵车站,并向北站、江湾、吴淞等地进攻。此时的日军兵锋直指南京,“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有鉴于此,两日后,国民政府迁往洛阳。也就是在行都洛阳,新任行政院长汪精卫发表了其著名的国是主张,谓:“……所以同时并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军事上抵抗,外交上交涉,翼不失领土,不丧主权。……”
然“一面抵抗”马上被证实为空谈,因为掌握兵权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正在江西忙着第四次“剿共”,他虽然在“一二八”事变后即通电“……我全体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并紧急调派精锐的第五军增援淞沪,还制订了《全国防御计划》,将全国划为五个防卫区,但却雷声大,雨点小。
汪精卫眼看依靠标榜“愿不计名位、竭诚相助”自己的蒋介石保上海无望,便寄希望于军委里统兵百万的张学良副委员长。他随即以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身份派陈公博和李济深北上搬请救兵,希望张学良出兵南北夹击日军。不料,面对汪精卫派来的使者,张学良却答称他遵循既定“巩固后方,推进前方,保卫地方,拥护中央”的方针,若要出兵,开价月给饷费500万。在此情形下,亲汪精卫的上海守军蔡廷锴部在与近20万日军相持33天,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由于寡不敌众,最终被迫撤退。
至于汪精卫满怀希望的“一面交涉”,结果却是5月初南京政府代表郭泰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中国无驻兵权,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地区;日本可在上述地区驻扎“若干”军队。汪精卫新官上任,就被日本扇了一耳光,使其在国人面前彻底食言。
还在两国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前,日人4月29日于虹口公园举行阅兵,庆祝日本天皇长寿的天长节及日军胜利,韩国反日志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宾席投掷炸弹,结果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被炸死,植田谦吉中将师团长被炸瞎一目,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腿。当时闻此消息,汪精卫自觉羞愧。待协议签订后,他随即于6月中旬携顾维钧、罗文干等一千外交大将先上庐山与蒋介石商榷对策,又飞抵北平会晤国际联盟调查团团长李顿。
汪计划同时督促在北平的张学良做足战备,以便对外交方面施加些许压力。不料空等四天连个面也没见着,称病不见的张少帅正与宋子文夜游北海消夏。于是只得愤愤然南返。行至山东,韩复榘由于受制于张学良,自然不敢越过蒋、张,应允出兵请求。此刻,热河前线告急,汪精卫情急之下以行政院长名义发表通电,逼迫张学良进兵热河,不想张竞于数天后召开北平政务会议,发表暗示汪无权指挥军事的宣言。
当时张学良的职务是负责保卫热河、察哈尔、河北等地。日本军阀成立伪满洲国后,也将热河划入伪满洲国领域,热河防守遂成反抗侵略的焦点。而且热河也关系着30万东北义勇军的军援运输生命线,一旦有失,东北义勇军势难持久。
彼时的《独立评论》曾刊登熟悉热河和华北战略地理的丁文江教授所撰写的《假如我是张学良》一文,明确指出:“一旦热河有了军事行动,北京天津是万万守不了的。……我们真正的防御、长期的战争,不在平津,而在热河。……只要守得住热河,放弃了平津是不足惜的。只要当局有必死的决心,充分的计划,热河是一定守得住的。”
汪精卫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就已经决定进兵热河,计划将山西的驻军如宋哲元、庞炳勋、孙殿英各部,开往热河张学良的地盘,然而却遭到了张学良强烈反对。此刻眼见形势危急,他遂亲赴北平,告诉张学良:“日本调兵到东北,我们也应当调兵去抵抗。固然军队的系统可以变动,而调兵热河的计划不能变更。”
但其时据守热河的军阀汤玉麟是张学良的父辈,他拥兵自重,根本不允许张学良部进入热河,甚至有降日倾向。据记载,“汤玉麟早就派代表参加满洲国的建国议会,其部下的两个旅长也早已向日本表示投诚”。蒋介石也曾建议张学良迅速解决汤,但计划泄露,为避免大战之前先内讧,争取汤积极抵抗,张学良只能暂时将所部布置在热河外围以稳住汤,并派去张作相督战。
一个多月以后,丁文江眼看热河布防失当,又撰写一文道:“热河部队只有四步军旅、六骑兵旅,合计不过二万支枪。朝阳、北原的守兵一共不及四千多支枪。日本如在锦州、义县进兵,该地防军就没有抵抗的能力!……我们现在将二十旅兵力全放在冀察两省,而将热河交给汤玉麟去防守,这是什么战略?我不懂!”
同样对此不懂的汪精卫对于军队系统内部的过节不甚明了,且与张本有中原大战的宿怨。另外当时东北根据地已失,华北局势未稳,大军开拔需要粮饷,汪却无钱可拨。就这样,调兵入热河的问题本可以协商解决,但却在汪的一再催逼下演成了一场意气之争。最后,张学良向当时国民议会列出了一笔巨额军饷,要求拨款守土,使得汪精卫一筹莫展。
汪精卫走投无路,灰着脸请蒋介石回南京主持局面,蒋却以忙于“剿共”为名拒绝,又不允汪上庐山,终于惹怒了憋着一肚子火的汪精卫。于是,1932年8月5日,身为行政院长的汪精卫便突然夜走上海,次日又分别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中央及行政院各部、会长官和蒋介石,声称他自1月28日“忝长行政以来,原期竭尽心力以救国难,乃荏苒数月,事与愿违,再四思维,惟有呈请辞职,以让贤能”;告诉蒋介石他已向国民党中央“辞职”,“拟俟允后即回京在中央党部服务”,要蒋“大驾回京”,主持政务。
汪电一发,立即引来国人对汪的同情和对张的谴责。8月7日,张学良在北平发表谈话,声泪俱下,表示要辞职,同时致电汪精卫:“东北沦陷,本人应负责任,理应辞职以谢国人,此后政务交北平政务委员会,军事交北平军事整理委员会分别办理。惟当此国难期间,汪院长担负全国行政重任,不宜以个人细故突然求去,请即打消辞意,继续负责。”
8月8日,汪精卫再度请辞,并指责张学良治下的省份既不上缴税收,又不许中央过问兵额,却屡屡来电催饷。张学良在接到汪电之后,即还汪一电,对其加以辩护和反驳。张学良说华北税收“支抵办法系民国十九年由政府及财政部规定,有案可凭”,声称“余自受命任职以来,对于一切军政事务处处请命中央”,试问“究竟有何事,中央欲加过问,而余不予同意乎”?
而自“痛恨御侮策划难以贯彻而辞职”电文发表后,汪精卫便称病不见客。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和内政部长黄绍雄都避嫌不肯代理院务,而司法行政部长兼外交部长罗文干随后亦通电辞职与汪精卫同去,中央政局已陷入无政府的危险状态。
目睹及此,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在接到汪“辞职”电的次日即急电汪,“值此国难日急,断不能任高贤远引。矧国家大政,端赖主持……盼打消辞意,即日回京”,并决定派居正、何应钦为代表赴沪挽汪。蒋介石也急忙“恳切挽劝”,一方面8月7日电汪,称“吾二人既均以共赴国难而来,现在无论有何思想困难,必须共负仔肩,勉渡难关……务望即日返京,主持院务”;一方面于8月8日电国民党中央挽汪代表何应钦及蒋汪合作的桥梁朱培德,“速行赴沪恳切挽留”,声称“如汪决定不干,弟亦辞职不干”。
不料其后东北军将领和宋哲元等北方将领五十七人公开发表宣言,誓与张少帅共进退,更是将汪精卫逼人绝境。在此情况下,8月22日中常会遂决定:由于汪(指汪精卫)身兼中常会和中政会两会之常委,而两会“又系政治策动中心,端赖汪氏主持策划,职务既极繁重,对行政院之日常政务势难一一兼顾,但行政院又为一切政策之执行机关,院长一职未便常此虚悬”,故以副院长宋子文代理,“院长正式人选问题,留待三中全会讨论”。
这一场汪张冲突的最后结果,竟是汪去张留:汪精卫称病人院,旋即出国;张学良辞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后,又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仍主持华北军政。同样,汤玉麟亦主持热河,依然故我。
此事对汪精卫影响甚大。待其再度回任之后,便认为中国军人不足恃,战则必败。在遭遇一次次抵抗失败和主政挫折之后,曾经主张积极抗战的汪精卫,终于完全改变了立场,日益转向消极妥协,最后竟在日本“梅计划”劝降之下走上了叛国投敌的不归路,堪为历史的遗憾。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在全集哪一卷
历史合力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与历史合力论的关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就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产物。”
恩格斯的这句话无非是说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唯物史观并不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分析个人的作用,这是群众史观的论断。
恩格斯的《自然辩论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哪一卷
一、关于“辩论法”
“辩论法”一词来自古希腊文的“对话”、“论战”一词,原意是在辩论中用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这就是说,辩证法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代。当人们最初观察世界时。世界就是显现出一幅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生动画面,古代哲学家曾用各种思想来表述世界的辩证关系。古希腊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把世界比作一团活火。认为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中国的古老经典《易经》便是关于“易”即变化之经。孔子曾在水边得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都是人们最初对客观世界是辩证运动的反映和表述。
二、关于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离开同其它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要求用全面的,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忽视它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某一部分时,不要忽视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它部分之间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处于不停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的过程。发展的观点,也就是历史的观点,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这就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不断展开,就会使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并在与整个周围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推动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轻化。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质的变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参考资料:://210.42.241.41/class/hnsfdx/makesizhuyizhexueyuanli/chap01/chap03/jxnr.
怎样理解历史合力论
从19世纪末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地平线上看,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论题无疑属
于对经济主义触动最深刻的观点之一, 它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围绕恩格
斯“历史合力论”形成了许多批评性的解释, 它们针对不同的层面, 意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颠
覆性、最能迷惑人的解释就是将其说成是迎合“机械论”的偏见, 其方法也几乎是“空洞无物或同
义反复”的。尽管恩格斯生前在给论敌的回应里就拒绝过这一指责, 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这种
解释进一步得到强化。我认为, 这种解释不仅离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事实真相相距很远, 而且
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里的关键在于探明“历史合力论”所具有的源出于时间性的底蕴;
同时, 这一探讨亦将使我们获取关联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颖理解。
【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如历史合力论】
张雪 郭涌 【摘要】: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 生成论 人 【分类号】:A811【正文快照】:一、提出“历史合力论”社会理论政治的背景(一)社会背景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状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因素,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19世纪末武装。
【怎样理解历史合力论】
从19世纪末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地平线上看,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论题无疑属于对经济主义触动最深刻的观点之一,它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围绕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形成了许多批评性的解释,它们针对不同的层面,意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颠覆性、最能迷惑人的解释就是将其说成是迎合“机械论”的偏见,其方法也几乎是“空洞无物或同义反复”的.尽管恩格斯生前在给论敌的回应里就拒绝过这一指责,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解释进一步得到强化.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离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事实真相相距很远,而且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里的关键在于探明“历史合力论”所具有的源出于时间性的底蕴;同时,这一探讨亦将使我们获取关联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颖理解.。
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如历史合力论
张雪 郭涌 【摘要】: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恩格斯 历史合力论 生成论 人 【分类号】:A811【正文快照】:一、提出“历史合力论”社会理论政治的背景(一)社会背景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状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因素,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19世纪末武装。
相关参考
核心提示: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但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为辞,拒绝了汪的要求,让汪精卫很是不悦。张学良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
李时雨,190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927年春入北平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南京被各地学生推举为向国民党请愿示威行动总指挥;抗战全面爆发后,1939年8月被中共地下党华北联络局派遣...
李时雨,190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927年春入北平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南京被各地学生推举为向国民党请愿示威行动总指挥;抗战全面爆发后,1939年8月被中共地下党华北联络局派遣...
历史合力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与历史合力论的关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
1940年4月1日,王克敏根据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发表的人事,宣布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群奸再次粉墨登场,常委员长王克敏及常务委员六人、委员九人,都是原临时政府各委员会的委员。以下设内务、财务、治安、教
汪伪的“中央机关报”居然登出怒斥卖国贼的口号,令人难以相信。然而,这确实是一件真事,发生于沦陷时期的上海。汉奸报纸出奇事1943年春,马路两旁的杨柳树,早已开始绽绿,但上海滩并没有现出丝毫的生机。在日
1、汪精卫——死后遭炸墓汪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幼年接受家塾的传统教育,曾获番禺县试第一名,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赴日留学。其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之时,汪精卫加入了革命派行列。他不仅参加了孙中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陈璧君家里相当有钱,父亲早年是从中国出去闯荡,后来成了马来西亚当地的有名的富豪,而汪精卫就是一个穷小子,
周恩来民国四大美男指: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四美男皆才貌双全,除丰神俊朗外,才华亦甚是了得。汪精卫出口成章,笔扫千军,他的文笔在当时享有盛名,只要他在,同盟会、国民党的宣传工作一直由他负责。
...以“中国驻屯军”为主的日军,进展极为困难,为了求得华北会战的胜利,日军参谋本部在1937年8月21号决定,增派三个师团前往中国本土,另外一支原本打算开往东北的师团也转而开赴华北。8月31号,日军的“华北方面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