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恩师而改变命运 大宋名臣包拯的辛酸史

Posted 包拯 名臣

篇首语: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偶遇恩师而改变命运 大宋名臣包拯的辛酸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偶遇恩师而改变命运 大宋名臣包拯的辛酸史

2、细说大宋系列之——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偶遇恩师而改变命运 大宋名臣包拯的辛酸史

话说,北宋仁宗期间,以仁义治国。然而,地方上的官员仗着天高皇帝远,贪污腐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屡禁不止。朝廷收到地方百姓的联名状纸,要求彻查地方官,还众百姓一个公道。于是,皇帝委派百官之首,丞相王延龄代天巡狩,将贪官污吏正法。

王延龄从地方上回来时,刚好又是一年科举取士的日子,包拯也正是众多高考学子中的一员。这包拯何许人也?他生于庐州合肥府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在家不受人待见,一家人都反感他,包括父亲。只有一位嫂嫂怜惜他,对他照料有加,出奇的好,为此,包拯称自己的嫂嫂为嫂娘。可以看出,包拯对自己嫂嫂的感恩之心。嫂娘希望包拯能出人头地,成个人家,也不枉费自己对包拯的一片苦心。这包拯也倒是争气,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来到这京城地参加高考。包拯和书童包兴到了京城后,找了一家宾馆先住下,预习下功课,过两日就要正式参加高考了。两日后,所有来京参加高考的学子经过保安搜身后,(看是否有夹带)进入教室开始考试答题。天不随愿,包拯竟然在高考的这天,大病不起,把书童包兴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请医生过来看病,也不见起色。高考结束后,他的病情才康复,可是,他错过了这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考试。

包拯伤心欲绝,内心的痛又岂是别人所能理解的呢!住了几天的宾馆(客栈),身上的钱也花完了,包拯和包兴只能来到大街上乞讨。包兴说道,公子,我们回家吧,待在京城会饿死的,包拯却不愿就这样回去。因为他觉得对不起嫂娘,让嫂娘失望了。正在他们主仆二人进退无路的时候,道路旁迎来一个八抬大轿,只见一中军怀抱尚方宝剑,两边御林军左右站立,好不威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面好几排浩浩荡荡的豪华轿车迎面而来,警车开道,八面威风。只见包兴迅速让路,又赶紧喊着公子快给人家让路啊,可包拯因为没参加上高考,心中不悦。没把前面的豪华车队和包兴的话当回事,径直坐在路中央不动。警车开到他身边的时候只能停下,致使后面的车队都跟着停了下来,警车下来了一个保镖,张口就骂,你找死呢,还不赶紧离开。这时,只见靠中间一个高级轿车,或者八抬大轿里面一位慈祥的老者,头戴紫金冠,身穿紫袍玉带,脚蹬朝靴;用现在的话说,穿着西装、白衬衣、系着领带、脚穿黑皮鞋,好牛逼啊。

此人正是当朝丞相王延龄,他问道,怎么停下来不走了,中军(保镖)答道,前方有一乞讨者挡住回京之路。哦,王丞相一惊,下车(落轿)查看,他走到包拯身边,只见此人面虽黑,却气度不凡,颇有将相之才。便问道,这一年轻人,为何挡住我的前进之路,包拯没说话,中军(保镖)说道,大胆的小子,你知道站在你面前的是谁吗,乃是当朝相爷,还不下跪。相爷招呼中军(保镖),不要吓唬年轻人,包拯一听是丞相大人来到身边,慌忙参拜,小人不知道是丞相驾临,望其赎罪。丞相说道,不要紧,不知者无罪,但是你为何沦落大街上。包拯委屈的泪水直往下流,王丞相一看便想,难道是此人有什么冤屈吗?便继续说道,年轻人不要啼啼哭哭,把你的冤屈之事说出来,或许我可以帮你。包拯一听,高兴了,心想若是相爷肯出手帮自己,就一定能化解自己的职业危机。

包拯便把自己怎么沦落街头,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相爷一听,顿时大吃一惊,果不其然,本相没看走眼,此人将来一定是国之栋梁。如今天朝正是用人之际,包拯有治世之才,何不收为自己的门下弟子,它日为国效力。王延龄对包拯说道,你可愿意做我的弟子,待时机成熟,我上殿奏君王,让你出仕,报效国家。包拯一听,高兴的合不拢嘴,赶紧说到,我愿意,恩师在上,弟子参拜。王延龄赶紧扶起包拯,两个人相对而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包拯的此后职场路上,多亏他的恩师王延龄多次举荐和保护,他得以直线上升,得以化险为夷。历任县令、知府、开封府尹、三司使、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追赠礼部尚书,封爵东海郡开国侯等高级要职。他不畏权贵,斩杀了众多皇亲国戚,朝廷大员,也因此遭到多次罢免。

包拯的一部职场路是充满曲折与艰辛的,第一次高考就身染重病,失去了科举取士的机会。即使入了职场,做上了大官,又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处处受排挤、弹劾。但他都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自己内心的信仰、信念,为之奋斗的那个除暴安良的目标,所以,他成功了。

都说今年就业难,可是哪一年又不难呢,年年都说难,年年皆如此。正是因为难,我们才要迎难而上,让我们记住那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们的东西,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细说大宋系列之——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宋太祖祖训中,留下这么一条:「 ”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 这一条足以见得北宋对文人的恩惠。 在宋朝,当个文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在宋朝,参加个科举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宋朝以前,科举还有很多限制,一些人群不能参与考试。 而宋朝为了「 ”全民读书”,放宽了要求,商人都能参与科举。 宋朝的读书的著名诗句不少: 「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无疑激励了宋朝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其实,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让老百姓读书更有盼头,相应地,也增加了社会的稳定,让他们只想着读书,别和宋朝作对。 所以,宋朝是内部最稳定的一个朝代之一。 说到这里,要说一句,宋朝真的是一个只因为外侵而灭亡的朝代。 当时读书人的地位万众景仰,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宋朝的朝廷也办了许多学校,但有些人觉得还不够,于是自己也办起私人学校来了。人们把那种学校称作「 ”私塾”。 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 ”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 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 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 这种读书风气使宋朝社会阅读率普遍高于前代,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在宋朝之前还是高官贵族的特权。 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到了宋代,庶民中优异的人都可以入学。 可见,曾经的贵族学校已经变成普通学校了,这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唐朝全盛时期学生总数只有63070人, 人口约为八千万, 其平均入学率约为1256:1。 1104年,宋朝全国学生总数多达21万余人,按照人口约为1亿来统计,平均入学率约为500:1。 其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前代,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史》称:「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 宋朝人为孩子编了课本,有一本叫做《三字经》的课本,其中每句都是三个字,读起来很容易朗朗上口,方便记诵,内容又很丰富,直到今天仍是经典! 还有一种课本叫做《百家姓》,是由四百多个姓氏,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的单字组成的。 你会不会奇怪,要孩子背诵这些「 ”姓”干什么?不过宋朝的人似乎认为,先知道所有人的姓,是一种基本常识和礼貌呢! 至于他们把「 ”赵”放在姓氏的第一个字,你大约也猜得出原由吧?那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 读书的孩子被教养成有礼貌、守规矩、说话斯文,要能背诵所有的课本,要学作对联、诗词,比起现在的作文课来,可能要难得多哩! 小孩上私塾,长大之后可以上大学,除了朝廷办的大学外,他们同样能上私人的大学。当时这种学校有个很文雅的名称——书院。书院大多建筑在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善心的人捐出土地、房舍、田产,来支持书院。在这儿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吃、住全由学校供给,老师有薪水,学生有零用钱,还可以领到奖学金。 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状元, 就有十二人出身于平民人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 宋朝是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相关参考

细说大宋系列之——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宋太祖祖训中,留下这么一条:「”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这一条足以见得北宋对文人的恩惠。在宋朝,当个文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在宋朝,参加个科举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宋朝以前,科举还有很多限

皇帝偶遇一歌女,在轩车中将她临幸,歌女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皇后

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极小,无意间地回眸一笑,繁华街道上的擦肩而过,都可能产生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古代的一位歌女,出身相当贫寒,却因一次偶然机会与皇帝偶遇,立马被带入皇宫,从此命运发生改变,后来

北宋名臣包拯简介,包拯是几品官

北宋名臣包拯简介,包拯是几品官  包拯被后世人称为包青天,因其廉政清明,敢于为百姓伸冤,打抱不平,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执政的年代,在其28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后因父母因素

为何安排21口棺材从7门而出? 铁面名臣包拯死后

包拯,后世又称其为包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臣忠良,当时的朝堂封其以开封府知府之职,与此同时封其以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称,因而后人亦称包拯以“包龙图”,包拯同关公一样,其传奇一生被历史长河淹没过后,被后人口...

为何安排21口棺材从7门而出? 铁面名臣包拯死后

包拯,后世又称其为包公,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名臣忠良,当时的朝堂封其以开封府知府之职,与此同时封其以龙图阁直学士之职称,因而后人亦称包拯以“包龙图”,包拯同关公一样,其传奇一生被历史长河淹没过后,被后人口...

历史上包拯怎么死的,突然发病逝世疑似被毒害而死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上包拯怎么死的,突然发病逝世疑似被毒害而死”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包拯包青天的名号至今都很响亮,作为一个大公无私的北宋名臣,他的事迹广为流传。那么,历史上的包拯怎

大宋的3路大军全被西夏打败,包拯只靠1种调料,就让西夏俯首称臣

唐朝结束之后,进入长达五十余年的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凭借非凡的胆识和才干,逐一扫灭群雄,中原大地重归一统,饱经战火流离之苦的亿兆黎民,终于重见太平,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北宋,由此拉开帷

李鸿章借衣访恩师

清末名臣李鸿章虽位高权重,为人却谦恭有礼。有一次,他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一贯尊师重道的他,决定抽空去拜望下自己的恩师徐子苓。当李鸿章和一名随从匆匆忙忙赶到徐府大门口时,门人看清他

大宋才子之改变历史

1.不改变历史的历史小说好看的我看过很多,不过不改变历史??那主角去干嘛去了???1908远东狂人【穿越历史】【清末】大明王侯【穿越历史】【明】大宋金手指【穿越历史】【宋】大学士【穿越历史】【清】官居

包拯和寇准是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什么官位

不是,寇准是天圣元年病逝的,而包拯是天圣五年才中的进士,寇准最高职务为宰相,包拯最高职务为礼部尚书。1、包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