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3路大军全被西夏打败,包拯只靠1种调料,就让西夏俯首称臣

Posted 武将

篇首语:知识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宋的3路大军全被西夏打败,包拯只靠1种调料,就让西夏俯首称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宋的3路大军全被西夏打败,包拯只靠1种调料,就让西夏俯首称臣

唐朝结束之后,进入长达五十余年的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凭借非凡的胆识和才干,逐一扫灭群雄,中原大地重归一统,饱经战火流离之苦的亿兆黎民,终于重见太平,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北宋,由此拉开帷幕。然而,五代十国乱世虽已结束,但却留下一个严重的后遗症,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几代皇帝。

这个后遗症,就是皇帝与武将之间的君臣关系问题。五代时期,将骄兵惰,军阀遍地,武将们拥兵自重,个个野心勃勃,“一不小心”就会废掉皇帝取而代之。包括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是从后周武将位起家,废掉幼主柴宗训自立为帝。因此,为了防止部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赵匡胤开始,北宋几代皇帝,都对武将满怀戒惧之心,千方百计以各种手段“重文抑武”,百般压制武将的地位与权力,使得北宋武将的自主能动性、作战积极性越来越差,北宋武备虚弱的局面由此形成。

包拯包青天的老领导、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在位时,北宋武备不振终于导致严重后果。当时,北宋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强敌西夏。西夏人世代游牧为生,其地富产良马,民风彪悍好战,拥有精锐的骑兵部队。北宋初中期,西夏在杰出首领李元昊等人带领下,日渐强大,不再甘心充当北宋藩属国,悍然起兵造反,自立为帝,公开与北宋决裂,并且屡屡出兵侵扰宋朝。

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史书称赞他“宽仁恭俭”,可是面对西夏的猖狂挑衅,他的面子也挂不住了,于是调集重兵,先后出动三路大军迎击西夏,史称第一次宋夏战争。宝元二年三月,西夏大军攻击宋朝西北重镇延州。延州守将范雍势单力孤,朝廷派遣大将刘平和石元孙星夜驰援。双方在延州城外三川口遭遇,经过一番激战,宋军将士全军覆没,史称三川口之败。

三川口之败,震撼了北宋朝廷。宋仁宗再不敢掉以轻心,派出韩琦。范仲淹等名臣赶赴西夏前线,指挥对西夏作战。康定二年,西夏再度出兵侵宋。李元昊狡黠凶悍,善于用兵,他这次采用了围点打援之策,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以部分兵力佯攻怀远城,诱使宋军主力出援。宋军前线总指挥韩琦不知是计,派出大将任福出兵迎战,结果在好水川陷入重围,再度全军覆没。

庆历二年,宋夏战火重开。西夏转变攻击方向,派兵突袭宋军防御相对薄弱的渭州,宋将葛怀敏率军迎战。葛怀敏志大才疏,面对西夏的诱敌深入之计却浑然不觉,孤军深入,结果在定川寨遭到西夏骑兵突袭。经过前两次大战的失败,宋军将士已经畏敌如虎,心无斗志,很快就全面崩盘,葛怀敏战死,部下九千多士卒伤亡殆尽。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镇戎三败”,三次大战中,宋军将帅表现出的战术素养之低下,士卒战斗力之薄弱,尽显无疑。

宋仁宗面对战场败局,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武将们搞不定的问题,最终却被一个文臣解决。这个文臣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世人皆知,包拯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善于断案,号称古代福尔摩斯,其实这种说法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

看看包拯的履历就可知道,断案抓贼对他而言仅仅是雕虫小技。包拯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是北宋核心重臣之一,而在他赖以成名的开封府任上,才呆了仅仅两年。他一生更多的时间,都直接参与决定北宋军国大事,堪称宋仁宗的股肱之臣。

面对北宋在西夏战场上的颓势,包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拯集》记载,包拯曾向宋仁宗献上一条对付西夏的狠招。西夏境内有面积广大的天然盐池乌白池,盛产青盐。众所周知,盐是一种国民必备基本生活物资,日常消耗量巨大,西夏就把特产青盐当成一种出口资源,大量向邻国包括宋朝出口贩卖,获取丰厚利润,再用以购买西夏紧缺的布匹、粮食、铁器等资源,盐这种普通调料,几乎成为支撑西夏经济的“支柱产业”。

包拯认为,既然西夏“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应该严格控制从西夏进口青盐。北宋人口众多,是西夏的青盐最重要的进口国之一,如果大幅削减甚至禁绝进口西夏青盐,西夏人的青盐只能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品,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就会断绝,马上会面临财政困境。而北宋国内有山西解州盐池,产量丰厚,足以保证宋朝国内食盐供应,减少禁绝西夏青盐进口,对北宋国计民生并无多大影响。因此食盐这种调料,完全可以被利用为对抗西夏的利器。

包拯的见解可谓是真知灼见,一针见血戳中西夏的死穴,迅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共鸣,很多大臣都表达了类似见解,宋朝君臣对此终于达成了共识。从此,宋朝开始把控制西夏青盐的进口量,作为对付西夏人的终极必杀技,关闭了宋夏双方边境的贸易场所“榷场”,禁绝双边贸易,西夏青盐最重要的出口途径之一由此被切断。西夏王李元昊,虽然在战场上威风八面,击败宋仁宗三路大军,但面对包拯提出的“调料战术”,却束手无策。

随着青盐出口量大减,西夏人收入锐减,怨声载道,都认为李元昊与宋朝开战得不偿失。明明家里有堆积如山的青盐,卖给宋朝人,轻轻松松就能让白花花的银钱流水一般到手,却非要伤兵损将、大动干戈去宋朝硬抢,简直是吃饱了撑的。现在可好,人家宋朝一斤盐也不要了,难道让西夏老百姓把盐当米吃。

在此背景下,一向骄横霸道的李元昊,也被迫低下了头。庆历四年,宋夏双方订立《庆历和议》,西夏李元昊取消帝号,向宋朝俯首称臣,尊奉宋朝正朔。宋夏双方紧张局势得以缓解,关系暂时趋于缓和。

相关参考

大宋朝百万大军竟打不过十万西夏兵军队

北宋鼎盛时期有120多万军队,西夏虽然一次可以动员30多万人来犯,但那是广泛征兵的结果,真正有战斗力的,区区十万多点。可是西夏这点兵力,把堂堂大宋纠缠的狼狈不堪,这是什么原因?简要地总结西夏和北宋这三

宋朝败给西夏最窝囊的一仗,却彰显了大宋男儿宁死不屈的血性

提起宋朝,「”积贫积弱”似乎是一个怎么也摆脱不了的评价。确实,两宋既没有秦汉的霸气,也没有隋唐的豪气,当我们读罢《杨家将》《杨门女将》《说岳全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时,总有一种凄凉和悲愤感笼罩在

历史人物 大宋的“女中尧舜”高滔滔简介

宋朝人物中文名:高滔滔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出生日期:1032年逝世日期:1093年职业:皇后高滔滔人物介绍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1032年—1093年),小名滔滔,宋英

包拯额头上为什么有个月牙?3种来历谁真谁假?

  传说包青天夜断阴,日断阳,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很多电视剧也以包青天包拯为原型,讲述了关于包拯的许许多多精彩故事,可是为什么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大人的额头上总是顶着一个月牙呢?这个月牙到底

竟然骂退西夏十万敌军

元丰年间,西夏国梁太后率领军队突袭大宋,其中一路大军包围了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地区。战事突起,北宋军方没有来得及调度驰援,顺宁寨陷入西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城寨中不过几千人马,面对城外十万敌军,人人惶

宋朝历史 揭秘,大宋最大的悬案,真实的包拯到底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真有那么神吗?  包拯为民伸冤,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大胆刁民,并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真实的包拯,也先后在天长县、端州、扬州、开封府等地当官儿,

青楼女子竟能骂退西夏十万骑兵 宋朝秘史

元丰年间,西夏国梁太后率领军队突袭大宋,其中一路大军包围了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地区。战事突起,北宋军方没有来得及调度驰援,顺宁寨陷入西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城寨中不过几千人马,面对城外十万敌军,人人惶

竟然一个人骂退了十万西夏军 北宋奇葩妓女

元丰年间,西夏国梁太后率领军队突袭大宋,其中一路大军包围了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地区。战事突起,北宋军方没有来得及调度驰援,顺宁寨陷入西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城寨中不过几千人马,面对城外十万敌军,人人惶

青楼女子竟能骂退西夏十万骑兵 宋朝秘史

元丰年间,西夏国梁太后率领军队突袭大宋,其中一路大军包围了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地区。战事突起,北宋军方没有来得及调度驰援,顺宁寨陷入西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城寨中不过几千人马,面对城外十万敌军,人人惶

为何继承赵匡胤皇位的是弟弟,而不是他的儿子,大宋的两大谜案

我们都知道,自从夏朝家天下成为传统之后,皇位的流传一直都是父死子承的,很少有兄弟之间的流转,除非是皇帝尚未留下子嗣,便已驾崩。这种情况下,只能除了让兄弟来继承皇位了,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但是在大宋朝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