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蔡和森的后代

Posted

篇首语:从来没有说忘就忘这回事,只有假装的冷漠和偷偷想念的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蔡和森的后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蔡和森的后代

2、历史人物 蔡和森向警予 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蔡和森简介

蔡和森和向警予李一纯的子女 蔡和森的后代

蔡和森的后代:蔡和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8月4日,在广州军政监狱牺牲于敌人的酷刑之下,终年36岁。。接下来由小编来为大家说说成蔡和森的后代。

蔡妮,1922年4月出生于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蔡转,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

蔡妮与蔡博是向警予所生,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暂。蔡妮在上海出生后仅4个月,就由母亲送回湖南,住在长沙五舅向仙良家。蔡博接受母爱的时间更少,出生不到1个月,就由大姑妈蔡庆熙哺养。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带回了外孙女李特特。其时,党派蔡畅与李富春由法国转莫斯科学习,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只好由外婆带回国来。葛健豪归国后,带着李特特住长沙天茂花园,在颜子庙创办的平民女子职业学校,既是她的家,也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从此,蔡家以葛健豪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与大姑妈蔡庆熙、大表姐刘千昂等组成一个家。在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祖母(外婆)是灵魂,大姑妈是顶梁柱,大表姐是3个小不点儿的带头羊。

1927年4月,向警予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看望蔡家的父母及自己的两个孩子。这是她最后一次与蔡家的亲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张罗下,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张“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仅过一年,向警予就英勇献身了,年仅33岁。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避免被敌人“斩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峰带着长女蔡庆熙及大外孙女刘千昂、孙儿蔡博回老家双峰永丰乡下,自己则带着长孙女妮妮、外孙女特特,转辗武汉、上海,为儿女们掩护革命。1928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与蔡畅兄妹都是“六大”代表,将妮妮带走,第二年去了莫斯科。葛健豪则带着刘千昂、李特特回到了家乡。从此,蔡和森、蔡畅的子女都随祖母(外婆)隐居到永丰附近,先后住过的地方有毛塘、茶亭子、杨梅子咀、石板冲等处。

在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关心革命先烈和在中央工作的领导人的子女成长,陆续地派员将他们从乡下接出,护送去苏联学习。至1929年,继蔡妮已跟随爸爸赴了苏联后,蔡博、蔡转、蔡林、李特特都先后离开家乡,送去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融入到了这个更大的国际大家庭里。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到1953年归国,在那里整整生活了24年。据她自己回忆说:“当时,苏联正处于困难而又动荡的时期,但苏联对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的教育极为关心,为他们组建了儿童教养机构——国际儿童院。于是,我的父亲就把我安置在一个儿童院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蔡妮对留苏生活仍记忆犹新。她说:“苏联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但我的事业还是在我们的祖国——中国。”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因为父母早于战争年代就壮烈牺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亲人是姑妈蔡畅和姑父李富春。当她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去上班时,姑父姑母对她的赠言就是:“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她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3年后,1957年组织上把她调到北京红十字医院,为中央首长和外国朋友服务。

“文革”结束后,蔡妮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当了一名俄语教授。她的俄语与她的医学一样,功底很深。她在苏联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时,就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代表中国儿童出席在白俄罗斯首府召开的国际儿童会议,毛岸英用中文讲演,由她作俄语翻译,宣传中国抗日战争。她还在伊万诺沃师范大学历史系专修过俄罗斯历史。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以一口流畅动听的俄语,主讲俄罗斯概况及历史,深受师生的欢迎。现在蔡妮已83岁高龄,身体尚健。她关爱家乡,对70多年前在家乡生活过的情况记忆还深。

蔡博,自母亲向警予牺牲后,跟着祖母、大姑妈在双峰隐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在双峰高小31班毕业后,考取湘乡中学,1938年秋,周总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庆转送乌鲁木齐,再由毛泽民带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1943年秋,蔡博在10年制的学校毕业后,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时年19岁,是中国留苏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伊万诺沃儿童院时,他是继毛岸英之后的中国儿童委员会主席,是中国留苏学生同学会的发起人。他在钢铁学院学习期间,荣获了斯大林奖学金。

1945年底,毛岸英突然来到钢铁学院学生宿舍,把他要回国的喜讯告诉蔡博。蔡博紧握着岸英的手说:“我也在等待着这一天。”随即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打算,决心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炼就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尽快回到祖国。

毛泽东在延安收到蔡博等人的信后,于1946年1月8日给他们回信。信中说:“永福(岸英)回来,接到你们的信,十分高兴。正如你们信上所说,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及技术人员,你们向这方面努力,是很适当的。……总之,是希望你们一天一天成长,壮健、愉快、进步,并望你们团结一切留苏的中国青年朋友,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服务。”

1948年6月,蔡博已在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获得炼铁冶金工程师学位。党为保护这位学有专长的烈士后代,在解放战争还紧张进行之时,没有及时令他归国。建国前夕,刘少奇秘密访苏,与斯大林商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问题。期间,接见了蔡博等人。蔡博提出愿回国的要求,刘少奇高兴地说:我与斯大林会谈,其中就提到接你们回国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随后,刘少奇与蔡博等人就国内形势、任务,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几天后,他就随同刘少奇回到了祖国。

蔡博归国后,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李富春。他向姑父提出要求去鞍山钢铁厂工作。当时,李富春在中央主持经济工作,特别是苏联援助我国的重点工程。李根据留苏归国学生的专业特长,对他们作了全面安排。蔡博先后担任了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厂长。

蔡博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冶金专家。他去鞍钢炼铁厂后,结合该厂的生产实际,成功地运用苏联的炼钢技术和管理经验。蔡博还大胆地提出与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厂长、车间主管和工段长的“三级一长”负责制,建立生产指挥系统的单一领导关系,并相应建立职能部门的专责制和生产工人的岗位专责制。实行这个制度,强化了企业管理,使鞍钢炼铁厂成为钢铁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曾在全国冶金会议上介绍推广。不几年,厂长负责制遭到了批判,蔡博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撤职处分。60年代,党安排他在钢铁总院炼铁室工作,他大胆地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攻破了许多难关。

“文革”中,蔡博在劫难逃。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在厂里“管制劳动”。“文革”后,蔡博被落实政策,作为钢铁研究总院技术顾问,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总结中国炼铁技术经验,撰写了《钢铁研究院炼铁科研三十年》,得到了聂荣臻元帅的高度评价。

1984年5月,蔡博年满60岁,退居第二线。他退线不退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钢铁工业战略研究,提出了在沿海港口建立“港厂合一”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议。晚年,蔡博对其父蔡和森、母向警予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家乡及有关中共党史研究部门提供不少资料。他曾多次回到家乡参与、指导蔡和森与蔡畅的纪念活动。

不幸的是,1991年9月应邀回双峰参加蔡畅同志逝世一周年暨蔡畅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开幕典礼回京后,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蔡转是蔡和森与李一纯所生的女儿。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武汉工作,是一名成绩显著、备受尊敬的医疗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

历史人物 蔡和森向警予 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蔡和森简介

中文名:蔡和森

别 名:蔡林彬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895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1931年8月4日

职 业:政治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湖南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蔡和森文集》

贯 籍:湖南双峰县人

字润:寰

号:泽膺

  曹斌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生平

  孩童时期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湘乡县永丰镇人。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诞生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里。

www.cha138.com

  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了家乡双峰永丰镇,不久父亲也从上海回故乡,并买下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的光甲堂定居下来。

  1908年,蔡和森全家迁回了永丰镇。为了谋生,13岁的蔡和森到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蔡和森立志读书,所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

  革命岁月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结为挚友。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

  1914年春,由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蔡和森结识毛泽东,并结为挚友。

  1915年4月,由于蔡和森喜爱文史,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专科文学部,杨怀中、徐特立等老师转到了文学部任教。蔡和森于1915年秋天跳级考进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科。

  1917年秋,蔡和森全家迁到岳麓山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寄居在半学斋杨怀中先生寓所,与毛泽东、罗学瓒、张昆弟等青年畅谈理想,探讨人生观的场所,准备建立革命团体。

  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会上,通过了《新民学会章程》,会后又出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这时杨怀中先生已应聘到了北京大学当教授,经杨老师介绍,蔡和森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蔡和森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他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说:“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来年2月,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在法国期间,蔡和森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5月,蔡和森打破破旧的婚姻制度,与向警予在蒙达尼自由结婚。

  1920年7月初,新民学会从法国各地先后来到蒙达尼,7月6日到10日,新民会在蒙达尼公学的教室里举行了五天会议,会上蔡和森提出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学会的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赞成。

  1921年7月,蔡和森与工学世界社成员开会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同年蔡和森在法国发起了建党活动,组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周恩来任总支书记。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1922年5月5日,蔡和森当选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后,他为团中央主编机关报《先驱》。同年6月蔡和森和妻子向警予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起当选中央委员,并参与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同年9月,蔡和森起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组织发表并亲自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纲领,揭露和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蔡和森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为维护、推动国共合作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大量工作。

  1923年6月,蔡和森与毛泽东一同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讨论了和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问题。并以投票的方式选举陈独秀(40)、蔡和森(37)、李大钊(37)、王荷波(34)、毛泽东(34)、朱少连(32)、谭平山(30)、项德隆(27)、罗章龙(25)为中央委员(根据瞿秋白纪录)。

  1924年,蔡和森在上海出版了《社会进化史》。该书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是此类著作的奠基之作。

  1925年,蔡和森参与并领导五卅运动。蔡和森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很快地就把这场斗争发展到了广州、香港等城市。同年10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25年底,他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作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长篇讲演,详细回顾了从建党到1925年中央第二次扩大执委会议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党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著作。

  1927年春,蔡和森回国,在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大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急关头,蔡和森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多次提出应对危局的建议。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主张土地革命和独立开展武装斗争,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做出贡献。会后,他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赴天津参与组建和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并任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上,蔡和森总结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社会具有不平衡的特点,阐明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开辟割据局面的可能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初,蔡和森回国参与中共领导工作,3月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被捕牺牲

  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随即被港英当局引渡到广州。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军政监狱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蔡和森向警予 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蔡和森简介

中文名:蔡和森别名:蔡林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895年3月30日逝世日期:1931年8月4日职业:政治家、革命家毕业院校:湖南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

人物志 蔡和森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湘乡县人,1895年3月30日生于上海。1899年,蔡和森随家回永丰定居,13岁时入其堂兄开的蔡广祥店做学徒。1911年,他入永丰国民初等小学读书,一学期后跳级考入双峰高

中共人物传 蔡和森人物传,蔡和森生平事迹,蔡和森评价

(一)蔡和森,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人。原双姓蔡林①,名龢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彬。一八九五年三月三十日诞生于上海。蔡家世代以经营“永丰辣酱”出名。祖父蔡寿菘,早年考过秀才未中,曾在曾国藩的

为什么蔡和森挨饿也要读书

蔡和森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上学的时候,刻苦读书,发愤用功。  一年寒假,许多同学纷纷回家和家人团聚去了。蔡和森为了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决定寒假期间留在学校多看一些书。一天早晨,蔡和森还没吃饭

中国历史 中共二大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等12人,代表着195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

中国历史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向警予等30多名代表到会,代表着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蔡和森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蔡和森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字润寰,湖南湘乡人。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高等师范读书。1918年同毛泽东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同年6月去北京,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

”中国共产党”名称提出第一人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名称提出第一人【红色档案】蔡和森写给罗学瓒关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明信片(正面)(1918年8月9日)。湖南省档案馆供图蔡和森写给罗学瓒关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的明信片(背面

伟大的母亲葛健豪,培养出了四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庭,这个家庭孕育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这四位革命家所从事的早期革命活动,都联系着一个伟

历史人物 在法国积极组织社团引争论

  陈独秀的后代:陈独秀的后代陈延年简介。陈独秀的后代陈延年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组成了各种社团,他们积极学习理论,研究、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常常引起争论。  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人活跃在勤工俭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