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三征高丽?背后有何惊天阴谋?

Posted 隋炀帝 高丽

篇首语: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隋炀帝为何三征高丽?背后有何惊天阴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隋炀帝为何三征高丽?背后有何惊天阴谋?

众所周知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隋朝创建了三省六部制改变了秦汉以及东晋南北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创立进士制度进而打破了从汉以后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垄断,而开创大运河更是亘古至今的伟业。然隋朝的灭亡则起源于一场战争:高句丽之战

为何要进行高句丽之战根据一些部分书籍和一些评论文章的说法有了一下几种。一、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已经不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具有完整的军事与政治制度,对隋朝的边镇幽州产生巨大的威胁力量①。二、高句丽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开始征伐四方吸收了回纥的善战民族更与强大的突厥汗国建立军事联盟。不断地侵扰隋朝北部边防,相对于国家制度发展不全,内部存在极不稳定因素的突厥,使得高句丽起主导作用对隋朝的威胁更大②。三、隋炀帝时期喜欢征战四方,开拓疆土早已将高句丽看成隋朝的一部分再加上高句丽对隋朝有所不敬故称为征伐高句丽理由对此发动举国之战③。

但是隋书这本正史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却记载不详,为何发动这场倾国之战,且当时高句丽不过拥有辽东大部和朝鲜半岛一半的地盘能够动用的军队力量不过十几万人。隋炀帝只需派二十万军队加上几员大将即可平定。但是其为何要御驾亲征,倾百万军队征发三百万民夫借用京杭大运河调天下兵器粮食为战争准备。甚至因此不惜民夫死伤,但为何打仗时却是皇帝制定作战计划,将军队进行规定作战在死伤惨重瘟疫爆发时不下令撤退,第一次战争失败后没过几月有再次发动甚至根本不是为了赢得目的去打仗。这绝不是隋炀帝的军事无能如果无能杨广不可能成功灭陈,也不可能是粮草问题,因为早在高句丽之战的前两年就已经开始沿运河两道建立粮仓用来备战。但为何如此我有了如下观点:高句丽之战是隋炀帝对关陇门阀和六镇胡人④的阴谋,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要从隋朝的建设说起,隋朝处在特殊的变革时代,自永嘉之乱以来,南朝北朝更迭纷纷,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原以为魏能长久,但仅百年又被周齐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却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再起,宇文泰建关陇门阀,得以最终立国。可它还是毁于门阀之手,天下毒瘤,莫过于门阀,门阀之毒又莫过于关陇,导致数百年的天下分裂,无数短暂的朝代更迭,形成胡强汉弱的社会格局⑤,一江南北的敌视对立,与朝廷鼎足的门阀世家,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与皇权比肩的关陇权贵,虎视眈眈的突厥强胡,此起彼伏的边患动乱等等。

虽然隋文帝借助关陇门阀登上皇位,加上几年的征战统一了天下。也正是因为借助关陇门阀统一天下,但杨坚与杨广父子二人深知关陇门阀的危害,为了在短时间的消除关陇门阀对朝廷的影响隋炀帝采取迁都洛阳之策,既防范河北地区的六镇势力而且打压了部分关陇门阀的官员,官吏体制上进行改革⑥扶持南方和河北地区的士族,建立江都营造南方,为了使得以后的南方能够敌过北方从而开创了京杭大运河。但是关陇门阀手中掌握的府兵却是对国家的致命威胁,然高句丽之战为隋炀帝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来消弱这些府兵⑦。早在高句丽之战之前隋炀帝已经开始向江都转移国库兵粮,而在

第一次高句丽之战失败损失三十万大军之后依旧发动第二次战争甚至不惜放弃北方。因为隋炀帝根本就不想赢得这场战争只是想将关陇贵族控制的府兵赶去送死,再把山东杂胡也一并赶去,让他们统统死在高句丽。将北方士族集团力量消耗一定之后再迁移江南士族到北方,从而改革自南北朝以来有士族门阀控制官权与兵权的政治体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是为什么隋炀帝不顾一切的要发动这样战争。

战争的结果很悲壮大隋王朝先后死伤几十万军队获得辽东地区。沉重的打击了高句丽的势力,为后来的唐朝联合新罗灭掉高句丽打下了基础,进一步的消弱了门阀势力为唐朝的庶族地主成为统治阶级做出贡献。但军队的损伤动摇了国家根基,而战争的消耗负担全部压在河北,河东百姓身上。致使两个地各郡,民不聊生,田野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四处盗贼横行。随后爆发的灾荒使得河北、河东诸郡的人民被迫纷纷起来起义。由于隋炀帝的“轻民”思想⑧导致为了自己目的从而不惜死伤百姓来完成,加上部分官吏的贪污使得各地百姓随着河北的起义浪潮纷纷举兵。而此同时关陇门阀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脱离隋朝,推选新的代言人李渊来争霸天下,继而统一王朝分崩离析。公元618年,隋炀帝死于扬州行宫,身死国灭开创千秋一世,成为盛世帝国的梦想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当初隋炀帝能够正视人民,听从劝谏将人民作为立国之本⑨。以时间来慢慢改革政治制度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因为隋炀帝急切的想完成千古一帝的梦想从而轻视人民。为了政治目的不惜发动举国战争,而战争的故意失败动摇了国家。正是此战隋炀帝的“轻民”思想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使得后来继任者李世民获得一定的警示。使得后者对于人民的重视放于国家之首位,也正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奠定了以民生为主缓慢改革社会阶级,为大唐的盛世奠定雄厚的基础。

相关参考

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

房玄龄为何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 临死上谏

唐朝建国时,朝鲜半岛上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但相当失败,不但没了灭掉这个小国,反而把自己先玩完。唐朝建立后,与三国都保持和好姿态。三国的国王都

房玄龄为何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 临死上谏

唐朝建国时,朝鲜半岛上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但相当失败,不但没了灭掉这个小国,反而把自己先玩完。唐朝建立后,与三国都保持和好姿态。三国的国王都

隋朝历史 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

为何没打下高丽 杨广征战南北一统天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

杨广为什么三次都拿不下高丽? 杨广三征高丽

杨广三征高丽是发生于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的一次历史事件,并且,这三次皆是杨广御驾亲征,前后投入三百万大军,可是,举全国之力竟然没打败高丽,这是为何?我们都知道杨广虽然残暴但也不昏庸。大隋也在开国

西游记背后的阴谋视频,西游记背后的阴谋,到底在讲什么

惊,西游记背后的有几个惊天阴谋关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故事,是所有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在我们看来西游记中无非就是唐僧带领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但近日却有专家揭开了西游记背后的恐怖秘密,原来

隋朝历史 中国史上最可怜的皇帝为何是隋炀帝杨广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像

唐朝 来济生平简介?来济历史评价?

来济一来济,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父亲来护儿,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隋炀帝三征高丽,来护儿皆为水军总管。在第三次征讨高丽的战争中,来护儿率水军于大业十年(614)七月在平壤附近击败高丽军队,迫使高丽

唐朝初年人口为何比隋朝锐减80%,唐朝是怎样恢复人口并崛起的

隋朝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和实施挖运河、修驰道等浩大工程,导致民力疲惫。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人口密集区域遭遇水灾,大水淹没四十余郡,天灾加上隋炀帝的人祸,使得当地百姓生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