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家庭”和“命名”制度是怎样的

Posted 拉祜族

篇首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拉祜族的“家庭”和“命名”制度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拉祜族的“家庭”和“命名”制度是怎样的

2、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恋爱的?拉祜族婚恋制度

拉祜族的“家庭”和“命名”制度是怎样的

近代拉祜族的家庭有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和双系大家庭两种类型。到20世纪50年代,双系大家庭在澜沧县的糯福、孟连县的南雅、勐海县的布朗山及耿马县的富荣等地还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其家庭成员为一对夫妇及其三四代后裔,包括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女婿等。在大家庭内,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一个小家庭,各小家庭共居长屋内,人口从40人到100人不等。大家庭由辈分最高的男女老人担任家长,男家长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组织生产,主持宗教祭祀,调解内部纠纷,参与村寨公共事务的处理。女家长主要负责安排家庭副业,主持全家的粮食开支。儿女婚事由男女家长协商处理。大家庭共同生产收获的粮食归全体成员所有,牲畜亦属共有,但各小家庭自己从事副业所得归己所有。有的大家庭内部各小家庭之间已出现贫富分化。大家庭分家,共居长屋的子女均可分得一份,赡养父母的长女或幼子,除应得的一份财产外,还可继承父母的房屋。已到妻方居住的儿子和嫁到男方家的女儿均不得回来参与财产的分配。各小家庭,父亲的财产传儿子,母亲的财产传女儿。

父系小家庭是拉祜族主要的家庭形态,其成员一般包括父母和子女两代,长女或幼子成婚后与父母同住。由于这种小家庭是在明、清以来双系大家庭解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或多或少仍残存着一些母系特点,如男子从妻居,女儿可继承财产等。但世系是严格按父系计算的。

拉祜族的命名制度

婴儿生下第三天即行命名。拉祜族的男子名均有一“扎”字,女子名均有一“娜”字。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按出生日之生肖属相取名,如属龙日出生的男孩叫扎倮,女孩叫娜倮;属虎日出生的叫扎拉或娜拉。(2)按出生时间、出生顺序取名。如早上生的叫扎体、娜体,晚上生的叫扎迫、娜迫,老大叫扎儿、娜儿,老么叫扎列、娜列。(3)根据婴儿的体格特征职名。如身材瘦小者叫扎依、娜依。(4)父(母)子(女)连名。连名方式为父名+欲取名+八(父亲之意),母名+欲取名+月(母亲之意)。如属龙日出生的男孩可取名为扎四波扎倮八,其中的“扎四波”即为父名。此外,还可用长辈的名字取名,依出生时听到的声音取名等等。孩子上学后取学名,但学名只在学校里使用,在家里仍用原名。近年来,出现了原名与学名连用的现象,且越来越普遍,如扎四·李建华、扎给·黄新民、娜儿·罗瑞英等。这种连名也可倒置。

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恋爱的?拉祜族婚恋制度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串姑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小伙子单独到自己中意的姑娘屋前吹奏芦笙,若姑娘被芦笙曲打动,即循声而出,与小伙子对唱情歌,借歌言情。另一种是集体的“串姑娘”活动,即某寨的小伙子邀请另一寨的姑娘集体对歌,相互中意者可单独活动,小伙子寻机抢下姑娘的头帕、翱包等物,或是姑娘抢小伙子的帽子、佩刀,若是对方不愿意,可索回被抢之物,但不得指责抢物者。

若被抢者不表示反对,说明有意接触,日后再相会时,双方都以相互道歉为由,进一步交往,情投意合后即互赠礼品作定情信物。姑娘通常送小伙子自己亲手绣制的荷包、腰带、挎包等物,小伙子送给姑娘响篾、银耳环、银手镯等物。集体“串姑娘”是拉祜族青年普遍采用的恋爱方式,他们认为,做任何事都应该光明正大,谈情说爱也不例外。白天相互追逐,抢意中人的东西,太阳和阳光下的万物可以作证,夜间与情人相会,要燃起篝火,有月亮、星星和篝火为证,纯真的感情就无法隐藏。

有些地方的青年在恋爱活动中还特意请一些“特邀代表”参加,“代表”由人们信得过、品质好、能言善辩的男女青年担任,他们应邀到恋人们的约会处,一边品尝恋人们赠送的糯米粑粑,一边充当证人。“代表”有权过问恋爱进展情况,但无权干预恋爱的成败。

青年男女私下定情后,必须向双方父母说明对方的人品及恋爱程度,然后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姑娘家提亲,求婚获准后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可在男家举行,也可在女方家订婚后,男女青年各自到对方家里劳动,以使双方家长考察其人品及生产技能,若发现有好吃懒做、作风不正等情况,可向对方提出解除婚约。

拉祜族的婚礼多在冬、腊月或春节期间举行。

澜沧地区的拉祜族多在男家举行婚礼;耿马、双江一带的拉祜族多在女家举行婚礼。届时,要请亲友及寨邻喝酒吃饭,并到男女双方家中祭祀祖先、神灵,参拜双方父母亲戚。

拉祜族有从妻居的传统习俗。婚礼结束后,新郎要带上生产工具到女家上门,时间一般为3年。上门期间,男方可照常回家照顾父母。3年期满,夫妻双双携子女回男方家定居或另盖新房分居。解放后上门期限已渐缩短,但至少也得上门3天,而后才能回男家。

拉祜族离婚现象不多见。若夫妻感情不和,经劝解无效,可离婚。习惯上,先提出离婚者要付给对方一些钱。男子提出离婚比女子提出所付的钱要多。离婚仪式由村寨头人主持,夫妻同执一对蜡条(或红线),头人用剪刀从中剪断即表示解除了婚姻关系。有子女者,子女归双方抚养,一般是子归父,女归母。

1949年以后,拉祜族一般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

相关参考

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恋爱的?拉祜族婚恋制度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串姑娘”有两种

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恋爱的?拉祜族婚恋制度

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严禁与外族通婚,近代以来这一限制逐渐放宽。部分地区允许姑舅表及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恋爱自由。一般在16岁左右即可参加“串姑娘”活动。“串姑娘”有两种

拉祜族是怎样发展农业和狩猎的

在农业生产中,每个男成员都能凭经验选择适合生产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时,先将树于下部砍断一半,然后再矿上部,利用上部压力把树压断。巨大的树则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伐木砍树的时间,普遍在秋收以后。次

拉祜族“烧茶”和“烤茶”是怎样的 拉祜族茶文化

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拉祜族人口已达到44.76万人,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地区。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依照本民族的意愿,把“拉祜”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

拉祜族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拉祜族习俗简介

(一)饮食食物分生食和熟食两种。熟食主要是烤和煮。过去和现在均有吃烤肉的习惯,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捣。1949年前只是个别人

拉祜族人们是怎样唱响”打歌“的

拉祜族源於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後向南迁徙,在战国时就已经在云南境内活动。在不断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渐创造出了属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爱歌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

哈萨克族有着怎样特殊的“家庭制度”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

拉祜族民族文学都有着怎样的风格

拉祜族人口30余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县、西双版纳山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

羌族的家庭制度是怎样的 羌族习俗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解放后,特别

拉祜族“芦笙舞”是怎样跳的?有着怎样的风格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