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

Posted 幕府

篇首语:孤独如影随形,我们不能杀死他,只能与他和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日本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 明治维新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取代德川幕府的明治政府,在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压力下,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以西方国家为榜样,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8),是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尖锐的时期。全国土地为领主阶级所有。统治机构为幕府,统辖全国260多个藩,各藩的直接统治者为大名(诸侯)。天皇及其臣属(公卿),在幕府体制下处于无权地位,不参预政事,但也拥有大量土地。幕府和各藩都掌握有大批武装力量。德川幕府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把居民划分为士(武士)、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四个等级。此外,还有被称为“秽多”、“非人”的所谓“贱民”。等级身份世代相传,不得改变。德川幕府在1639年还宣布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入境,也禁止日本人出国。德川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平息了各藩的叛乱,出现了较长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耕地有所增加,经济作物日益增多,商品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土地虽然不能买卖,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贫困破产的农民不得不把世袭份地抵押、典当给商人和富裕农民。在明治维新前夕,全国已有1/3的农民丧失了份地。商人和富裕农民将贫苦农民典押过期的份地攫为己有,变成农村中新兴的剥削者──地主阶级。同时,丧失份地的农民不得不从事家庭手工业,以开辟收入的来源,这又为商人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进入18世纪以后,由商人高利贷者控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或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已经相当普遍。集中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到明治维新前夕全国约有400家。德川幕府为了控制各藩大名,规定他们每两年必须有一年住在幕府所在地江户(今东京),而其妻小必须常住江户作为人质,这也促进了从各藩到江户沿途城镇经济的发展。18世纪中叶,江户人口已达80多万人,大阪和京都的人口也各有40万左右,各藩大名所在的城镇,人口在3——5万者也很多。城镇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商业资本的兴起,对自然经济、等级制度和整个封建制度都起了瓦解作用。

  当日本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候,西方列强闯了进来。从18世纪末开始,美、英、俄、荷、法等国,先后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日本开放门户,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这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了民族危机。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攘夷倒幕”运动。斗争的主力是农民,1854——1867年间,农民起义达到131次之多。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攘夷倒幕”的领导权落到了在政治力量、组织力量和文化水平上都比较高、而境遇又每况愈下从而与幕藩制度存在矛盾的下级武士之手。他们的代表人物如西乡隆盛(1828——1877)、大久保利通(1830——1878)、木户孝允(1833——1877)、伊藤博文(1840——1909)等,伙同少数公卿,利用人民的革命要求和各藩大名对幕府统治的不满,在大阪、京都的巨商富贾的财力支持下,以“尊王攘夷”,“政权归皇室”为口号,于1868年1月3日发动了政变,经过几个月的内战,终于推翻了幕府统治。15岁的睦仁天皇成为国家元首,改国号为“大日本帝国”,年号为“明治”,建立了新的天皇专制主义的政权。这个政权,是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它慑于农民革命运动的压力,顺应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兴起的历史潮流,在跟封建阶级妥协的基础上,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楷模,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取消封建领地,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为了剥夺德川幕府和各藩大名的权力,开辟新政权的财源,首先在1868年没收了幕府在全国的领地和 8个城市,继而在1869年对各藩大名实行了“奉还版籍”,即交出土地(版图)和人民(户籍),1871年又发出了“废藩置县”的命令,即废除藩国制度,打破藩界,全国行政区重新划分为三府(东京、京都、大阪)和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这样,日本开始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取消各藩大名领地及其统治权力是有代价的,即发给大名俸禄,并承担各藩发行的纸币和欠下的债务,为他们转化为商人高利贷者和产业投资家提供了物质条件。新政府在1868年以后还陆续取缔了各地关卡和批发行垄断组织,准许自由买卖;禁止各藩私铸货币,统一币制;1872年又下令取缔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广泛存在的封建行会“株仲间”。这些措施,对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制度。废除大名和公卿的称号,改为华族,其地位仅次于皇族;幕府直属的家臣──旗本和各藩的藩士以及一般武士改为“士族和卒”;从事农工商业的农民、市民和手工业者等都改称平民。华族、士族和平民之间可以通婚。1871年又废除了“秽多”、“非人”的贱民称号,允许成为平民,但在职业上和通婚上的歧视仍然存在。为了取消将近40余万武士(包括其家属达200万人)的特权,取消他们享有的领取世袭和终身俸禄,政府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规定凡献出俸禄者政府发给产业资金,1874——1876年共发给现金1932万日元,证券1656万日元,1876年又发给公债券近17579万日元,其结果使庞大的封建武士集团变成了大量现金和公债的持有者,其中一部分人向土地和企业投资,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因此,明治政府处理封建俸禄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取消武士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垄断军事的特权。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1873年实行征兵制,除起用一些原武士出身的担任新军队的骨干军官外,大部分军官和全部士兵由平民中征募。

  ③改革教育,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明治政府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实地考察,认识到人才和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各项改革的根本环节。从1870年起,相继颁布各种教育法令和规章,并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育设施,重金聘用外籍教师和派人出国留学。明治政府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是大办小学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二是大力振兴实业教育,发展综合技术教育。自80年代初起先后实行了三年、四年和六年的义务教育制,形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实业教育网,造就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各种人才,为吸收、消化和运用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了条件。

  ④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权,实行地税改革明治政府在经济上面临的重要改革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通过取消领地、“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幕府和大名的封建土地领有制已经废除。1869年明令解除自1643年以来实行的永世不得买卖土地的禁令,同时发布了丈量土地和颁发土地执照的法令,在法律上确认有土地实际支配权的人对土地的私有权,无主土地一律收归国有。这种只承认土地占有现状,并不按农民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的改革,虽然满足了握有份地的一部分农民的要求,但改革前占全国耕地1/3的农民份地因抵押、典当过期,其实际支配权已转移到商人高利贷者和富农手中,他们成了这些土地的所有者,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而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则成了佃农。在确认土地所有权之后,1873年政府颁发了改革向国家交纳土地税的法令。法令规定取消幕府时期名目繁多的贡赋,交纳全国统一的单一地税;改变过去以土地收获量为课税标准,实行按法定土地价格的3%课税,改变过去以实物交纳为现金交纳;改变过去由实际耕种者交纳为握有土地执照者交纳。新地税约占收成的1/3左右,成了明治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⑤创办和转卖国营企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培植特权大资产阶级。明治政府为了实现“殖产兴业”的目标,1870年成立工部省后,以西方国家为样板,兴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通信制度,普及邮政制度;建立国立银行,发行纸币,向私人企业放款;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颁发各种奖金和补助金,鼓励和资助握有俸禄公债的封建阶级经营工商业;举办劝业展览;聘请外籍专家和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制度和各种近代机器设备;建立和发展国营企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廉价地向三井、三菱等与政府勾结的大资本家──“政商”出售国营模范工厂矿山,扶植特权大资产阶级。

 

  后果和影响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一方面扫除了大部分封建障碍,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使日本迅速地实现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从而比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西方国家经济附庸的民族危机,并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日本政治、经济生活中保留和培植了反动落后的封建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为以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日本历史 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成功为日本甚至为全世界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当中日本经明治维新改革后,变得更富强,因而成为世界强国,军国主义的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对外扩张,而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极大的震撼,因为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竟击败了大国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之一的俄国,令所有列强也大感震惊。因此明治维新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首先,明治维新的经济改革中,日本大力发展通讯和交通设施,令日本工业得以高速发展;而且,明治政府亦对农民征收新的地税和进行币制改革,令明治政府收入更为稳定,有更多资金发展日本,因此,明治维新令日本能变得更富强。

  而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也令日本的军国主义兴起。在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只教授西方知识,而不教授西方的自由思想,而要求学生要忠君爱国,学校变成了灌输思想的地方,因此令到日本青年的极端忠君爱国思想;而在军事改革中,日本的将领以武士道来鼓励士气,强调忠君爱国思,因而令到日本军国主义兴起;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方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自主权,不受国会约束,海陆军将领可直接觐见天皇,加强了军方的地位,有助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以上提及的各点也令到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令日本在日后不断对外扩张;而经济改革的成功,亦成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因为日本由于资源有限,而且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所以日本的商人亦支持日本的对外扩张,因此,明治维新的第二个影响是令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

  之后,日本由于不同的问题而先后于中国和俄国开战,更获得了胜利,令列强大为震惊,这些战争的胜利也是由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而令日本的军队强大而战胜。首先,日本和中国由于朝鲜的主权问题而发生磨擦,而两国开战的直接原因是亲日的朝鲜人金玉均在上海被杀,日本因而兴起反华情绪;在1894年3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中日双方派出军队前往,两军到达前叛乱已经平息,中方要求日军退兵,但日军加以拒绝,更在1894年7月21日攻打朝鲜王宫捉拿朝鲜王,数日后击沈了中国的高升号,于是,8月1日,双方便正式宣战,是次战事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军队轻易击败了当时号称全世界第三大的北洋舰队,更轻易战胜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和日本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该条约需要赔偿大量金钱,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中国的软弱引起了列强对中国有更多无理的要求,爆发了1895——1899年的租界的争夺,令中国近乎被瓜分;人民亦因战争的失败而要求彻底改革,亦有人支持革命,推翻满清政府;而对于日本而言,<<马关条约>>令其得到大量资金发展其工业,而且,她击败了中国,使到其国际地位得以提升;更因这次战争的胜利而令军国主义在日本得以更盛行,条约得到的利益,使日本明白到战争胜利的好处,所以日后不断对外扩张;最后由于俄国不满条约规定辽东半岛归于日本,于是联同法国和德国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令日本和俄国关系恶化。

  由于三国逼日还辽事件,日本和俄国关系恶化,而且由于朝鲜和满州的纷争,令日本和俄国关系更趋恶劣,而战争的导火线为1902年日俄两国签订了一项协议,俄国需要在18个月内分三次彻兵,可是,俄国在第一期彻兵后,便不再彻兵,日本之后虽尝试与俄国谈判,可是俄国只给日本一个空洞的答复,日本因而明白到只能与俄国开战才能解决问题。1904年2月,日本与俄国正式开战,俄国因对马海峡之役中惨败,加上国内革命爆发,迫使俄国要进行和谈;而日本亦筋疲力尽,并且无力支付军费,因此,她亦愿意进行和谈。结果,两国签订了<<朴次茅斯条约>>。这次战争令日本成为东亚盟主,为日本带来十分大的经济利益,更因战胜而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兴起,因而往后不断对外侵略。对俄国而言,是次战败令国内人民产生不满,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亦促使了英,法,俄三国签订的<<三国协约>>。而且,日俄战争亦令中国主权受辱,因为日俄战争是发生在中国国内,而中国却没有能力制止,因为政府的软弱,令更多人民支持革命,一连串革命因而爆发,最后,朝鲜因日俄战争成了日本的保护国,日本更于1910年以首相伊藤博文被暗杀为借口而吞并。以上的两场战役都是因日本经明治维新改革后变成强国才能战胜两个大国,所以这些亦为明治维新的影响。

  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除了能从战胜中俄两国看得出外,亦能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会中看出,英国与日本于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并于1905和1911年续签,这是第一次有欧洲强国与亚洲国家签订协议,可见日本的强国地位逐渐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参与了战后和会,可见出日本的强国地位已被肯定,这些也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从以上各点看出,明治维新的影响十分之深远,甚至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因明治维新中的改革引致军国主义兴起,日本向亚洲各地区入侵而发生。因此,明治维新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相关参考

谈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谈日本明治维新的失败   一、  许多人都认为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很成功。我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也许从一个不太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或者说从表面上看是成功的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全方位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常常被用来作比较,日本成功变法了,而中国却彻底失败了!为什么日本能成功,中国却不能成功。原因都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人民思想、变法方式与内容等等因素决定着中国的失败、日

日本明治天皇的父亲是谁?明治天皇是谁生的

日本明治天皇的父亲是谁?明治天皇是谁生的明治天皇父亲是孝明天皇。孝明天皇,别号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儿子,明治天皇的父亲。支持公武合体,明治维新期间,在反对倒幕派时于1867年1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仁人志士,向世界学习,设计了君主立宪制。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的侵略并不完全。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这些种种加起来正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一、明治维新成功

日本明治政府为什么钦定楠木正成为日本历史的 ”军神”

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为了加强军国主义思想的控制,决定选一位日本历史上的名将为官方钦定的「”军神”。经过挑选,明治政府钦定镰仓室町幕府之交的楠木正成为日本官方「”军神”。不过日本的战乱历史长达近千年,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日本人的觉醒――明治维新_《甲午沉思录》

>  几乎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与洋务运动相比,它来势更猛烈、涉及面更广泛、变革更剧烈、影响更深远,这就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

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成功为日本甚至为全世界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当中日本经明治维新改革后,变得更富强,因而成为世界强国,军国主义的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对外扩张,而

日本明治天皇是怎么死的?明治天皇死因揭秘

日本明治天皇是怎么死的?明治天皇死因揭秘据历史记载他死于尿毒症。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1867年—1912年),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他也是当...

日本明治天皇是怎么死的?明治天皇死因揭秘

日本明治天皇是怎么死的?明治天皇死因揭秘据历史记载他死于尿毒症。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1867年—1912年),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他也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