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趣事 周恩来查家庭开支称:买盐多花了一分钱
Posted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人趣事 周恩来查家庭开支称:买盐多花了一分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人趣事 周恩来查家庭开支称:买盐多花了一分钱
周恩来夫妇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周恩来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多年没有调过一次工资。他们夫妇的工资一直保持在747.5元(周月薪404.8元,邓月薪342.7元)一个月的水平上。与众不同的是,他俩都不管理自己的“家财”,也从不沾一分钱钞票。据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介绍,周恩来家庭的收支是这样的:每月去会计处领取他们夫妇俩工资和保管他们家现金与存款的人是周恩来的座车司机杨金铭。用钱多为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贴身卫士高振普。需要用钱时由用钱人从杨金铭那里拿钱去用,用了后无论有无票据,都要到杨金铭那里报账。报账时,一般都要经手人、证明人和收货人三方签名,至少是两人签名。这并非周恩来夫妇的规定,而是西花厅工作人员为了管好周恩来这个“家”自觉养成的习惯。
周恩来无暇过问家庭收支情况,只是每到月底由杨金铭向邓颖超同志报一次账。所谓“账”也并非会计使用的那种正规账册,而是当时干部使用的普通笔记本。这本记录周恩来家庭收支的笔记本现在还收藏在杨金铭的长子杨毓祥手中。
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从不问自己家庭收支情况的周恩来突然要杨金铭到他那里细报一下他家近两个月的收支情况。杨金铭一时很紧张:难道什么地方出差错了?他随即拿上那本笔记本,还招呼上平常用钱的成元功、高振普等一起赶到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见他们都到了,便起身走出办公室,在他的后客厅兼餐厅的会客室长椅上坐下,并示意杨金铭报他家的家庭开支账。
杨金铭拿着记账的笔记本念道:
……
3月1日买大葱5分钱,厨房用;
3月2日买盐一斤,1毛5分钱,厨房用。
“停。”周恩来一声叫停后,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杨金铭说,“你们买盐多花了我一分钱。”
杨金铭一阵紧张,连忙放下笔记本,很快找出了买盐的那张原始收据,上边清楚地写着:“大盐一斤,壹角伍分”。
周恩来查看了那张买盐的发票后,示意他们退去,然后向北京市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询问民用食盐为什么每斤要涨一分钱价。当弄清是因为北京市卫生局为了预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对食用盐加碘,才促使食用盐价格提高之后,周恩来这才放心。
第二天,周恩来在外出时对杨金铭和高振普说:“我不是在意多开支的那分把钱,而是因为食盐是千家万户都要使用的消费品,不能随意涨价。”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周恩来是借查问他的家庭开支来掌握了解社会上的情况;而对一分钱盐价的重视也正体现了周恩来一贯关心民众生活的工作作风。
相关参考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经常辗转于国民党占据的地区。1943年7月9日,周恩来、邓颖超等10余人乘汽车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党政军最高首脑胡宗南决定,为周恩来举办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经常辗转于国民党占据的地区。1943年7月9日,周恩来、邓颖超等10余人乘汽车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党政军最高首脑胡宗南决定,为周恩来举办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年,少年时代
周恩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包容是一贯的。这从他与胡乔木、乔冠华30多年的交往中可见一斑。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胡乔木,是1943
周恩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分子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思想上包容是一贯的。这从他与胡乔木、乔冠华30多年的交往中可见一斑。 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胡乔木,是1943
当时陈赓需要依托家庭作掩护,他在环龙路(今南昌路)上租了一间房子,王根英便搬来和他住在一起。房东是英国巡捕房的探长陆连奎。陈赓对王根英说:“租这种人的房子可以减少敌人的怀疑,让陆连奎也做一做‘保
当时陈赓需要依托家庭作掩护,他在环龙路(今南昌路)上租了一间房子,王根英便搬来和他住在一起。房东是英国巡捕房的探长陆连奎。陈赓对王根英说:“租这种人的房子可以减少敌人的怀疑,让陆连奎也做一做‘保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