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商纣为什么伐东夷,有什么政治目的吗?
Posted 俘虏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商纣为什么伐东夷,有什么政治目的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商纣为什么伐东夷,有什么政治目的吗?
商纣伐东夷是纣为了转移矛盾而采取的对外征伐行动。商纣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商纣即位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也乘机内侵。为了转移人民群众和一部分贵族的视线,商纣决定对周边用兵。他先集中力量在殷西太行山的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南),向黄土高原的西北各部展开进攻,但是东南方向的兵力空虚了,又引起东夷一些首领的叛离。这就是春秋椒举所说的“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接着,他召集各诸侯国前来黎地相会,不想东夷的首领未等散会就逃了回去,拒绝贡赋。商纣非常恼火,决定征伐东夷,迫使一些诸侯国进贡。纣下令讨伐东夷,全力进攻东夷。经过几次战斗,俘虏了不少夷人,东夷只好投降。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商纣为了防止东夷再反叛,将商军留在东夷地区防守,然后带着俘虏班师回朝。商纣伐东夷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加剧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相关参考
王佐妾罪子为生——指桑骂槐,达到目的锦衣卫是明朝的军事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权势很大的锦衣卫容易依仗权势滥杀无辜,久而久之就造成社会上人人自危
机械化战争的战略与战术(一)以摧毁敌人意志为目标的作战行动富勒在论述作战问题时指出:“战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用文字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以作战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
帝辛伐东夷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
涿鹿之战是传说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
武王伐纣是灭商建周的战争。商纣与夏桀一样,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自持才智,好酒淫乐,在即位之后,就扩大殷都至于沐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之朝歌。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为了满
季杼东征是夏朝中期的重大军事行动。季杼是夏朝第七位国王。季杼在少康复国时就带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是消灭寒浞的一支重要力量。少康死后,其子季杼即位,继承少康遗志,积极准备征伐东夷。《史记·夏本纪》说“
战略思想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克劳塞维茨基于这一论点,提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即制订战争计划,并据此拟制各个战役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在他看来,战略
【引言】对于圣人,我们中国人是尊敬有加的,但有时圣人为了某种目的也可以进行欺骗。比如子贡,在孔子的门徒中,他的声望很高,已经接近圣人了,但他为了挽救鲁国而出使数国时,用尽了欺骗的招数,虽然十分高明,也
兵法谋略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关于战术战役进攻与防御的军事思想
进攻与防御思想从目的而言,进攻具有占领的积极的目的,而防御则是具有消极目的的据守。防御是对进攻的抵御,是在等待下一轮的进攻。进攻与防御这两个概念构成了逻辑上的对立,互为补充,并高度关联。为此,《战争论
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了主动反击的策略,发动了淞沪会战,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和日本两方投入了非常大的兵力,共计约有一百万人,死伤人数也非常多,成为整个战争时段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役前后持续了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