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战噶尔丹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

Posted 康熙 噶尔丹

篇首语: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三战噶尔丹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康熙三战噶尔丹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

2、历史军事 昭莫多战役中,为什么说噶尔丹不仅仅输在军力,更是输在人心

康熙三战噶尔丹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

康熙在三次亲征当中,不计“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使清军士兵们非常感动,这也是三次征战清军都能获胜的原因之一。清朝时,蒙古分为漠西、漠南和漠北三部分。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由于他有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国的野心,所以先后兼并了漠西及漠北。漠北蒙古有数十万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便派遣使者与噶尔丹交涉,但噶尔丹不但不退兵,反而大举进攻漠南。

噶尔丹生于1645年,是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的第七个儿子。噶尔丹从小就被送去学习当喇嘛,但他喜好舞枪弄棒,却不喜欢念经。长大后,他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回到准噶尔部落,消灭了政敌,从此,噶尔丹还俗,成为准噶尔部首领。

他执政之后,对四周发动多次战争,尤其对东部的喀尔喀蒙古及西边的新疆,更是屡次掠夺其居民、牲畜,侵占其牧地。喀尔喀蒙古因此多次向清朝求救,康熙曾派大臣与噶尔丹谈判,但噶尔丹都不予理睬。

清朝在此时无法出兵,因为国内先后有吴三桂等的三藩之乱、南蒙古察哈尔部落的纷争,对西北噶尔丹一事只好采取忍让政策。噶尔丹看清朝如此软弱,气焰更加嚣张。他不但杀害了康熙派去的使臣马迪等人,还要求康熙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甚至提出康熙“君南方”,而由他“长北方”-成立蒙古汗国的想法。

康熙的隐忍作风,到噶尔丹于1688年再犯喀尔喀时,终于有了转变。喀尔喀因噶尔丹入侵而向清朝求救,此时,清朝国内的政局已经稳固,各地叛乱已平,康熙于是召集群臣,决定御驾亲征。

第一次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下诏亲征。他兵分两路:左路出古北口,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右路出喜峰口,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康熙亲自率兵在后督军。刚开始时并不是很顺利。噶尔丹屯兵于树丛中,前有河流阻挡,后有树林掩蔽。噶尔丹设“驼城”,把上万只骆驼,绑住其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形成一个长长的“驼城”。噶尔丹军就在那箱垛中放射枪箭,以阻止清军进攻。在这种前有驼城、后有伏兵的情况下,清都统佟国纲率兵前进时,中鸟枪阵亡。后来,清军改变战略,以火炮火枪猛攻驼城的其中一段,驼城终于被打开了缺口。清步兵、骑兵齐冲杀过去,福全又令士兵绕到山后,夹击敌军,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八月一日,清军与噶尔丹再战,清军使用强大的炮兵,加上噶尔丹部众染天花,死伤甚多。噶尔丹为了逃命,立刻派达赖喇嘛的使臣济隆前来乞降。济隆来往于噶尔丹和清军之间,假谈判之名,行缓兵之实,让噶尔丹有时间逃脱。康熙知其诡计,遂命令“速进兵,毋堕贼计”(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不等回覆,就已经连夜北逃。

清军本可乘胜追击敌军,但狡诈的噶尔丹为了使康熙见信并停止追击,假意跪于威灵佛前,发誓:“永不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佛在此,敢不自服乎?圣上即佛也,乞终宠宥我!”康熙知道噶尔丹发了重誓,就暂时停止追击,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写了赦谕给噶尔丹:“今尔以誓书来请罪求和…不得擅犯我属下部落喀尔喀一人一畜,…尔倘有窘迫,奏闻于朕,朕必如前抚养,断不念尔旧愆。”尽管如此,康熙对噶尔丹的野心还是很清楚的,他对臣下说:“此虏不足信也”,“噶尔丹乃奸穷莫测之人,因今力薄难支,故尔远伏,倘彼势少张,又复生事悖乱,彰彰明志。”也就是说噶尔丹的叛乱乃其天性,不会更改。

果然,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上对清朝表示臣服,实际上却在暗中招兵买马。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约见噶尔丹,打算订立盟约,遭到噶尔丹拒绝。噶尔丹不但不来,连派去的使臣也被杀害。同时,噶尔丹还派人到漠南造谣煽动叛乱。康熙帝知噶尔丹毫无悔改之意,便出一计,密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等人,假装投降噶尔丹,承诺作为夹攻清军时的内应,以此诱噶尔丹出兵。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然亲率三万骑兵出征,结果被清军一举歼灭。

第二次亲征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帅八旗劲旅出征。兵分三路,康熙帝自率中路军,往瀚海以北前进,三路军约期夹攻。途中有传言沙俄要助噶尔丹出兵,许多大臣惊慌,建议康熙停止进军,大学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师。惟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力主御敌。康熙决定独排众议,坚持进击噶尔丹,并警告大臣们:“不奋勇前往逡巡退后,朕必诛之。”又说:“朕祭告天地宗庙出征,不见贼而返,何以对天下?且大军退,则贼尽锐往西路,西路军不其殆乎?”

康熙一方面“手绘阵图,指示方略”,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去告诉噶尔丹,说康熙帝已经御驾亲征的消息。噶尔丹闻讯不敢置信,登山遥望,果然有御营黄幄龙纛,知道确实是康熙亲征,且军容整齐浩大,顿时丧胆,当下拔营遁逃。隔天,清军赶到克鲁伦河时,对岸已不见噶尔丹踪迹。康熙亲率追赶三天,也没追上,于是只好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途中截击噶尔丹。噶尔丹带兵逃奔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与清西路军费扬古相遇,遭埋伏,兵败。昭莫多一战,噶尔丹几乎全军覆没,被歼万余人,最后噶尔丹只得“引数骑逃去”,此后便一撅不振。六月,康熙驾还京师。

第三次亲征

由于噶尔丹暴虐好战,所以很多部众都背叛他。以致其到处流窜,无安身之处。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决定第三次亲征,给予残存的噶尔丹势力彻底结束。噶尔丹残部一听清康熙皇帝再度亲征,纷纷自动前去投降,甚至还领路追捕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服毒自杀,结束其好斗喜战的一生。清朝与噶尔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八年,终于宣告结束。

康熙在三次亲征当中,不计“万乘之尊”,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日惟一餐,恒饮浊水,甘受劳苦”,使清军士兵们非常感动,这也是三次征战清军都能获胜的原因之一。康熙明智的决策,加上英勇有胆识,统帅大军三次出塞,消灭了边境的侵扰,使清朝国土的巩固有了良好的基础。康熙不仅胆识、远见、气魄,无人能出其右,甚至在平定噶尔丹以后,对准噶尔部仍采取宽大、仁爱的政策,在历代帝王中,其胸襟无人能比。同时也由于康熙对准噶尔部的种种仁爱措施,使准噶尔部对清朝保持密切且稳定的关系。

历史军事 昭莫多战役中,为什么说噶尔丹不仅仅输在军力,更是输在人心

昭莫多之战是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率领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噶尔丹的关键一战。此役之后,噶尔丹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殆尽,以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在交战之中,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噶尔丹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但是丢掉了“人和”,所以交战结果是清军大获全胜。

”毅说人文与历史”纵观昭莫多之战康熙全胜,而噶尔丹全失败,主要原因有军力的差距——康熙有强大的军队,国力做后盾,在军事行动中占得先机并一直掌握主动权;相形之下,噶尔丹薄弱的军力和经济在清军面前处于弱势,所以噶尔丹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也有经济的差距——清朝地域庞大、经济发达,而噶尔丹则偏安一隅,经济只依靠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更主要的是有人心的得失——噶尔丹“失道者寡助”,康熙“得道者多助”。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

清军分为三路大军,东路军由将军萨布素率领关东的骁勇之师,共计一万人左右;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率两万四千人左右;中路军则是由康熙皇帝直接率领,总共有三万多人。三路大军合计共约七万人左右。反观噶尔丹,则兵力不足万人人。如史书《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闻噶尔丹部落,不过五六千人。”。清大将军费扬古在上奏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到:“噶尔丹率贼万许人。”考虑到费扬古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以邀战功,所以噶尔丹的军队应该不过万。

清军将领那时已经配备了望远镜,而清军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冷兵器戟、刀、枪、剑外,还有相当规模的热兵器——大炮,据统计有100多门大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大发神威。但是噶尔丹的武器还是停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弓箭和草原佩刀,这火力对比,高下立判。

清朝是一个地域庞大、经济发达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国,且康熙年间经济达到了清朝的顶峰,所以康熙是以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打昭莫多战役的。而噶尔丹则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阶段。从零星的不同时期的噶尔丹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噶尔丹部的贫穷:“稍有驼马,绝无牛羊。”,“骆驼牛马千余计,敝坏,绝无羊群。”,“不得已,掘土中所产物以食。”

组织和后援方面比较

康熙是动员全国力量来打这一战役。康熙大帝不但御驾亲征,还调动了八旗的所有精锐,外加内蒙古、喀尔喀蒙古部队中的骁勇善战之师。为了鼓舞士兵士气,解决其后顾之忧,康熙颁布诏书:“凡从征阵亡士兵,除照常给身价外,护军则赐一子为七品官食俸禄;骁骑则赐一子为八品官食俸禄,如无子,则照本身钱粮,给其遗孀妻终老。 所借公库官银,另外宽恤。”这样清军在大战时,便可破釜沉舟,拼死一战。康熙帝还在各省招募战马,“愿急公捐马驼者,皆定例拟议。罪人内有愿急公者,亦准其捐马驼赎罪。”这样一来,战马充盈,可以随时补充战时损耗。

得人心者得天下——康熙“得道者多助”,噶尔丹“失道者寡助”

噶尔丹部落没有稳定的后方补给,所以就“打到哪,抢到哪”,噶尔丹行军至喀尔喀纳木札尔陀音时,纵兵抢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牧民苦不堪言,所以噶尔丹后来的阴谋“阴遣使诱内蒙各部叛归已”就胎死腹中。除了对其它部落残忍,噶尔丹对自己部落的人也是相当残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噶尔丹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族人的妻女,小孩子和有残疾的人,这样他自己的士兵都对他都有怨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于是噶尔丹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而反观康熙帝,对敌后方的“宣传工作”还挺到位,他给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的诏书中说,本次战役只针对噶尔丹一人,你们诸地的牧民们可以照常放牧,不必惊慌,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瓦解了噶尔丹部落的后方军心。昭莫多之战的前身是乌兰布通战役,在那一役中,康熙的清军彻底打垮了噶尔丹部队的人心,士兵普遍心灰意冷,士气衰竭、沮丧。有史书记载,噶尔丹降臣说道:“我等会于乌兰布通时,即以畏慑。今来此克鲁伦、土喇,我厄鲁特倾国之人皆豫知灭亡,惟噶尔丹一人以为不然,犹妄言有成。”在昭莫多战役失败后,噶尔丹仓皇逃命,连他手下的士兵都讥笑他“你也有今天“。

昭莫多之战再次阐释了孟子的千古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昭莫多之战对清朝意义重大,康熙不仅打垮了噶尔丹精锐,还让历时近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相关参考

历史上噶尔丹的妻子,问题:请问历史上康熙是不是有一个女人嫁给了葛

问题:请问历史上康熙是不是有一个女人嫁给了葛尔丹?《康熙王朝》不值得去观看,跟当时历史完全不符合。会把康熙一个残暴的入侵者看成是正面人物,而葛尔丹博硕克图汗一个能让蒙古人摆脱满人残酷统治的民族英雄看成

噶尔丹雄心如成吉思汗,实力强劲无比,为何最后却败给了康熙

噶尔丹和康熙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两人在十七世纪末期的那场史诗般的对决,真可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噶尔丹从一出生就光芒万丈,据说是温萨活佛投胎转世。少年时期的噶尔丹,师从扎什伦布寺四世班禅,其

简述清朝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三次亲征噶尔丹

康熙被称为文治武功臻于极致的难得的帝王,他的一生有诸多功绩,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那么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呢?康熙帝为什么三次亲征噶尔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康熙三征噶尔丹

康熙

康熙御驾亲征,总算铲除了噶尔丹

文|逆北01逼近京师的蒙古军团清康熙二十九年春的北京城内,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来往的行人小声议论着这样的事情——「”一支强大的蒙古军队,正在不断向清帝国的政治中心逼近”。为了应对眼前的威胁,京城内的八

康熙陵墓中究竟有多可怕

众所周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伟大帝皇。而康熙,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位的61年里,智擒鳌拜,平三番收台湾,三征噶尔丹阻止了沙俄入侵,联络蒙古各部,保护了中国

康熙与李光地的知己情谊 李光地有几个儿子

康熙与李光地的知己情谊李光地有几个儿子?  蓝齐儿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最宠爱的女儿,后来康熙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将其嫁给了仇人噶尔丹。  蓝齐儿嫁给噶尔丹的时候已经有了爱的人,就是李光地。康熙也默认了

两个男人的战争 康熙与噶尔丹之间

克什克腾的九月,晨曦中有些许的微凉。公主湖边的白桦树,有些叶已经泛黄。等待日出,无疑是需要些耐心的。为了拍摄好的画面,摄影师们会早早起来,静静期待一轮喷薄的红日。所有人都倍感期待与兴奋。而我却因为身体...

两个男人的战争 康熙与噶尔丹之间

克什克腾的九月,晨曦中有些许的微凉。公主湖边的白桦树,有些叶已经泛黄。等待日出,无疑是需要些耐心的。为了拍摄好的画面,摄影师们会早早起来,静静期待一轮喷薄的红日。所有人都倍感期待与兴奋。而我却因为身体...

康熙为何放弃贝加尔湖给沙俄,俄国拿什么交换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贡献了很多,年少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又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自征讨噶尔丹、驱逐沙俄侵略军......。康熙帝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