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第一任容闳?容闳的爱国之路
Posted
篇首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第一任容闳?容闳的爱国之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第一任容闳?容闳的爱国之路
澳门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一段颠沛流离的历史。从明世宗嘉靖年间,葡萄牙传教士们便来到澳门,将此地作为通往内陆的跳板。后来到了1887年的时候,清政府与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澳门正式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在此之前,澳门原本归广东香山县管辖。
虽然清朝时期,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的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的来到中国传教。而被葡萄牙占领了的澳门,便成为了进入中国内陆的门户,因此各国传教士在澳门尤为活跃。
早些年间的传教士,并没有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传教士那般猖狂。虽然其中确实存在对中国领土有所觊觎之人,但是大部分都是拥有极高信仰的传教者。这些传教士为了能赢得民心,争取更多的人理解他们的教义,进而加入教会。通常在修建教堂的时候,会修建许多依附于教堂教会的医院和学校。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首先请先生教导就要花一笔钱,而如果专心读书的话,也就意味着家中少了一份劳动力,贫寒的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在传统的思想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能让寒门士子出头的想法,就像今日农村中的父母,自己砸锅卖铁也要将儿女送入大学一样。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并且也是第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有“中国留学生之父”的美称。他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贫寒的家庭中,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他的父亲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知识。所以在当时,澳门的教会学校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容闳七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来到澳门,此后在马礼逊纪念学校就读。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容闳接受的就是西方教育。后来他十八岁的时候,马礼逊纪念学校的勃朗校长及其夫妇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而容闳就在此列。
容闳跟随勃朗夫妇来到美国之后,潜心读书,后来考入了美国耶鲁学院,并且在后来取得了美国国籍。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国侵略的时候,一个美国国籍绝对比中国国籍珍贵的多。但是容闳最后却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过和平的生活,而是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
容闳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爱国者,为了复兴中华,容闳尝试了许多办法,九死而不悔。
杜吉尔:“他所做的一切,饱含着他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他信赖他,确信他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他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容闳传》:“愈挫愈奋,爱国之心,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为了寻求中国的复兴,容闳尝试了许多种办法。从农民起义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再到国民革命。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却没有阻断他继续在复国之路上走下去。
容闳刚刚回国的时候,将希望寄托于太平天国起义。他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
太平军失败之后,他又帮助曾国藩筹建洋务企业,希望通过洋务运动,富国强民。后来还向李鸿章和曾国藩建议,派遣留学生出国。而容闳亲自送出的这一批批留学生都是后来建设国家的稀缺人才。
洋务运动之后,容闳又赞成和支持维新变法。维新变法的失败,使得容闳最后只能避居上海租界,然后远走美国。但是当国民大革命爆发的时候,容闳却依旧在大洋的彼岸,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他回国之后,一直到他八十五岁去世,容闳一直都忧心于自己的国家,其爱国情怀值得后世人的赞扬。
相关参考
容闳原名容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容闳是中国第一位赴外国留学之人,有“中国留学第一人”及“中国留学之父”的称号。同时他也是第
十九世纪是中国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不仅在于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也在于其本身的落后。因为多年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不断进步的时候,中国还在故步自封。所以等到西方强势袭来之时,清政府才那么的措手不及。
十九世纪是中国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不仅在于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也在于其本身的落后。因为多年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不断进步的时候,中国还在故步自封。所以等到西方强势袭来之时,清政府才那么的措手不及。
近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与容闳(1828—1912)的名字是联系在一起的。1868年,容闳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上了一个条陈,共提四项建议,但中心是建议派遣留学生,即“政府宜先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
容闳,字纯甫,1828年(清道光八年)生于广东香山县境距澳门四五里的彼多罗岛上南屏村(今属珠海市)。其父和岛上居民均靠种地捕鱼为生。容闳兄弟姐妹四人,全家六口,生活十分困难。1835年容闳七岁时,被父
容闳(1828—1912),名达萌,字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镇(今中山市南屏乡)人。他是我国最早的留美学者、爱国华侨,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容闳出身清寒,父亲是佃农,母亲是农家妇女。容闳童年曾就读于澳
146年前的今天,1872年8月11日,“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
知名人物 容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容闳赴美留学时的故事,容闳的一生是怎样的?
一八六○年十一月,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总理天朝军政的干王洪仁玕,接待了一位从上海来到这里访问的中年人。这位中年人侃侃而谈,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明确表示,如能采纳这些建议,他就留在天京,帮助
中国人第一次留学提到清朝首批留学生,就必需提到容闳,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的贫困农家,离澳门很近。他从小追随西私塾进修,1846年赴美留学,1849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成为第一位耶鲁大学卒业的中国留
> 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毗邻澳门,在接受西方文明方面,香山人处于一种近水楼台的地位。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孙中山、容闳都是香山人。与容阂同时代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