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变是皇帝不信任明末重臣袁崇焕吗?
Posted 袁崇焕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己巳之变是皇帝不信任明末重臣袁崇焕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崇祯刚愎自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皮肉已尽,叫声不绝,身死国灭
己巳之变是皇帝不信任明末重臣袁崇焕吗?
努尔哈赤在1616年的时候自立为可汗,三年之后开始向明朝发动进攻,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1629年清朝军队兵临北京城下,这场战争被称为己巳之变,那么己巳之变背景是什么呢?
这场己巳之变的主战双方分别是以皇太极为主的后金,以及以崇祯皇帝为主的明朝。双方在这场己巳之变发起的时候,各自背景都并不相同。
从后金方面的背景来看,由于皇太极的父亲,也就是后金的第一代可汗努尔哈赤在攻打山海关的时候病逝了,而皇太极虽然得到了汗位,也是在按照努尔哈赤之前定下来的攻击路线在打,但是他手里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集中,因为与他一起掌权的还有三位大臣,所以至少是在政治上皇太极是受着压制的,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军事上的力量,但这个时候的后金其实已经因为长期征战导致四周都是敌人了,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想要继续攻打明朝的京都是很有难度的。
另外,那个时期后金的经济背景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饥荒的影响,难民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在这种各个方面都对他不利的大背景下,皇太极一方面做出要和明朝和谈的样子,另一方面快速出兵解决东西两面的争端,这个举措,就是在为之后的己巳之变打下一个基础。
而己巳之变的背景在明朝方面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崇祯皇帝虽然从上位开始就表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但是他对军事方面的认知却并没有这么敏锐,明朝当时守边关的是袁崇焕,这个人在行兵方面是很有才能的,所以他曾经两次向皇帝上书,请求将蓟门安排重兵,但是都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
以上这些就是己巳之变背景的简单描述了。
己巳之变过程
清朝原本的国号是后金,而在清朝还是后金的时候,皇太极率领的清军和明朝之间展开过数次大战,其中意义最大的就是己巳之变,也就是清军进攻京城的这场战争了,那么己巳之变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己巳之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四步来看:第一,皇太极想要成功的夺得京城,就一定要突破长城,作为边塞地区的一到守护线,长城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皇太极最后决定从蒙古绕到长城边缘,对长城发动突袭并成功之后,后金部队很顺利的就走到了距离京城才150公里的遵化;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明朝方面的反应其实也并不慢,明朝大将袁崇焕迅速派兵前去遵化,但是他派去的兵马全部都在路上就被灭了,袁崇焕又立刻反应过来,亲自带兵去到蓟州,想截住皇太极的兵马,但是皇太极却带兵悄悄潜过去了,当袁崇焕得到消息的时候,皇太极就已经直奔京城而去了;第三,皇太极到达北京城外之后,就在他第一次发动进攻的时候,袁崇焕到了,第一次的交锋,后金损失严重,在双方的第二次交锋中,皇太极用了一招反间计,目的就是为了让明朝的崇祯皇帝怀疑袁崇焕的忠心,从而打破对京城久攻不下的僵局,这个计谋最终成功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亲自拿下;第四,虽然袁崇焕这个明朝大将已经被拿下了,但是面对依旧守卫坚固的京城,皇太极看似是以失败告终,但其实,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这个时候能不能攻下京城就已经不是最要紧的了,于是后金军队开始向北撤退。
己巳之变的过程,其实重点就是皇太极和袁崇焕双方的对决,而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没有输给皇太极,而是输给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己巳之变结果
后金在1629年开始举兵向明朝国都京城,也就是北京展开进攻,而且一度兵临城下,这一大事件被称为己巳之变,那么,己巳之变结果是什么?
己巳之变结果是后金并没有成功攻下北京,并在之后主动撤回北面,对于这个结果,看似北京是被明朝方面成功的守住了,而且还让后金撤了兵,这应该是一场明朝方面取得胜利的战斗,但事实上并不是。己巳之变中,双方有两个最主要的人物,一个是后金的可汗皇太极,一个是明朝的大将袁崇焕,一方攻一方守,两个人最终结果却完全相反,皇太极当然是率兵回了北方,而袁崇焕则是被明朝崇祯皇帝下令压进了大牢,袁崇焕的入狱,可以说给明朝方面带去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作为明朝还能拿得出手的几名大将之一,袁崇焕的本事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他曾经多次打败过后金,但最终这位战功显赫的将军,还是没有得到他所效忠的皇帝的信任,而袁崇焕被压进大牢的时机,其实对皇太极来说也是很有利的,他所攻打的辽东地区,因为没有了主将而逐渐溃散,所以皇太极才能继续领兵在北京附近进行掠夺,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将北京攻下,但因为在中途得到自己打下的数座城市又回到了明朝手中,于是皇太极又对这些城市重复的进行了一遍攻打,并都留下了满人看守,即使是在战争中,皇太极也没有忘记对明朝官员进行招降,更重要的是,就在1630年的八月,袁崇焕被皇帝下令处决了。
《明史》对这场己巳之变结果其实早就有了定论,明朝输了,因为可以守住明朝的人却被明朝的皇帝亲自下令杀了。
崇祯刚愎自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皮肉已尽,叫声不绝,身死国灭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袁崇焕不是死于反间计,而是死于“己巳之变 ”。
袁崇焕的死真的是一个惨!凌迟至死,凌迟是古代最重的一种刑罚,只有行为及其恶劣的人才会被判凌迟处死的刑罚。袁崇焕在死之前共被割了3543刀,可以想象死前他肉体遭受的痛苦是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住的。
袁崇焕总督蓟了被清军在崇祯二年,突破官防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部队抵达北京以后,没有立刻对后金军队展开决战,它支持议和还杀死了反对议和的毛文龙。
有人说明朝皇帝昏庸无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何为旁着?以议和拖延时间整修兵备,本来就是袁崇焕上任就提出来的战略方针, 而且打仗的事情总是慢慢发展,袁崇焕一上任先是稳定了辽东战场,只是还没有时间顾忌到蓟了其他地区、结果背后金军队钻了空子,但是袁崇焕本人已经带领军队赶回来救援,况且以明军实力、也没有在城下围歼后金八旗的能力。
从万历七年一直到崇祯二年三月,,当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仍有相食者,是毛文龙互市让后金得到粮食。因此崇祯长篇记载,崇祯元年8月,山东总兵杨国栋痛诉毛文龙十大最罪,其中有一项就有私通后金买卖粮食的事情。
崇祯皇帝这个人从来不看实际情况,也不看客观情况,凡事靠自己想象、所以才会杀死袁崇焕,逼迫百战百胜的大将祖宽带领3百人决战八旗军,让大帅卢象生以几千饥兵出战。逼迫洪承畴送人头,强迫孙传庭送死。 袁崇焕到最后也只能是,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从后金突破袁崇焕蓟辽防区,威胁北京来看袁崇焕该杀,但是从实际客观情况看,袁崇焕不该杀,只能说是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薄情寡义全靠自己想象。后来明朝最后的希望孙传庭为国尽忠,被崇祯逼着出战送死!结果也是一分钱抚恤金也没有可谓是薄情寡义,崇祯皇帝自己的下场就是国灭身死。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皇帝(411)崇祯(30)袁崇焕(4)相关参考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发生的背景:历史学家通常把皇太极于崇祯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征掠称为“己巳之变”。这次战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标志着双方战略形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明
崇祯刚愎自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皮肉已尽,叫声不绝,身死国灭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袁崇焕不是死于反间计,而是死于“己巳之变”。袁崇焕的死真的是一个惨!凌迟至死,凌迟是古代最重的一种刑罚,只有行为及其恶劣的人才会被判凌迟处死的刑罚。袁崇焕在死之前共被割了3543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己巳之变的具体情况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崇祯二年(1629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这就是己巳之变,当然它还有一个更加直白的称呼:后金攻明京畿之战。在这一年初冬,后
袁崇焕怎么死的?己巳之变,袁崇焕因作战不力,被崇祯捉拿,后因陷入与钱龙锡的党争风波,被以谋反罪名凌迟处死。 袁崇焕怎么死的?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多疑 首先,崇祯是一个果断而又多疑的人,这种性格很难
袁崇焕怎么死的?己巳之变,袁崇焕因作战不力,被崇祯捉拿,后因陷入与钱龙锡的党争风波,被以谋反罪名凌迟处死。 袁崇焕怎么死的?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多疑 首先,崇祯是一个果断而又多疑的人,这种性格很难
起因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政权陷入了严重粮荒,统治区内饿殍遍野,人困马乏。由于当时小冰川气候的影响,东北饥荒已经成为常态。此时新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御前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豪言,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后来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论处,最后受活刮之刑而死。袁崇焕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关于袁崇焕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就算是放在现在,也仍然有“挺
只要是学习过明朝历史的人,相信大家都会了解一个人物,那就是袁崇焕。袁崇焕作为明朝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不论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将领,最终却落的一个叛国罪名,被千刀
只要是学习过明朝历史的人,相信大家都会了解一个人物,那就是袁崇焕。袁崇焕作为明朝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不论是政治才能,还是军事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将领,最终却落的一个叛国罪名,被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