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与吴佩孚的关系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
篇首语: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于学忠与吴佩孚的关系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于学忠与吴佩孚的关系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是陆军二级上将,是东北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争,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立下了赫赫之功,是非常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于学忠照片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字孝侯,1890年生于山东蓬莱县小门家镇于家庄,父亲是淮军宋庆部下,从小就有军人情怀。于学忠年少时在黄县崇实中学读书,后来就一直跟随父亲在军营里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于学忠。于学忠在1914年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毕业,毕业之后的于学忠又报考了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这一次他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12年于学忠跟随毅军进驻热河,1914年6月的时候就已经授中校衔了。1917年时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于学忠在军队里开始树立一丁点的威信。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于学忠参加了这次战争,也正是由于这一场战争于学忠渐渐得到吴佩孚的赏识,当时在上司赵荣华决定放弃的时候是于学忠建议死守,吴佩孚也赞成他的看法,这场战争之后于学忠就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也算是一战成名吧。1933年时年仅33岁的于学忠已经被授予了陆军少将的军衔,算是年轻有为。1927年时转投奉系张作霖,1928年升任东北军第一军长。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于学忠坚决主张抗日,并且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之后在抗日战争中于学忠更是拼杀在第一线,立下了赫赫之功。
于学忠 吴佩孚
于学忠吴佩孚二人都是山东蓬莱人,于学忠是与时代并进的著名的抗日将领,也是著名的爱国将领。而吴佩孚则是毁誉参半,但不能否认的是吴佩孚是影响了近代历史进程的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
吴佩孚照片
于学忠跟随父亲一起属于毅军的管辖,由于于学忠非常出色的表现,在1918年时调入已归属直系且新近编成的陆军第十八混成旅。于学忠得到吴佩孚的赏识还要从川鄂战事说起。1921年湘鄂战争爆发,于学忠参与了这次的战争,半夜时分吴佩孚到达阵地,于学忠向吴佩孚报告军情,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吴佩孚觉得十分可行,于学忠吴佩孚就这样相识了。之后经过5天的苦战,终于将川军击退,吴佩孚对于学忠的迂回包抄的战略予以褒奖,宜昌战争之后吴佩孚回去之后说两湖之行得以将才,说的就是于学忠。1922年川省内讧又起,于学忠在这次的战事中又表现的非常突出,吴佩孚便委以重任,赵荣华十八混成旅长开缺,以团长于学忠升补,于学忠成了能够独挡一面并且深得吴佩孚信任的直系将领。
吴佩孚是于学忠的伯乐,是吴佩孚发现了于学忠的才能,并且使得于学忠一路高升。虽然之后于学忠改投了奉系张作霖,但无论如何没有吴佩孚就没有如此有作为的于学忠。于学忠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之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于学忠旧居
于学忠将军是时著名的爱国将领,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都不记得这个了不起的大将军了,但历史会一直铭记,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去于学忠旧居看看,怀念一下这个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之功的大将军。
于学忠照片
于学忠旧居现在分为中华职业学校纪念馆、于学忠将军纪念馆和红岩文化室这三个部分,红岩革命烈士江姐,许晓轩等都在中华职业学校学习或工作,后来中华职业学校搬走了之后就成了于学忠将军的住所。于学忠从21岁起戎马一生,40年的岁月都贡献给了战场,一生为国家为人民打了无数的胜仗。1944年时于学忠携家带口定居在江北县回兴乡黄桷坪,就是中华职业学校的四合院,现在是渝北区黄炎培中学,当时于学忠将四合院取名为于家园,即贴合了他们家族姓氏又显得非常的温馨。
于学军旧居现在已经是痕迹斑斑,墙体都有些脱落了,显得非常的破旧,似乎并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只看见一栋建筑孤独的耸立在山坡上,看上去非常的危险。光从于学忠旧居现在的样子来看几乎想象不到他往日是如何的风光,英雄已逝,连他的旧居都显得如此寂寥。旧居前还堆积了一些垃圾之类的东西,似乎于学忠旧居仅仅就是一所不要的房子,并没有其他的意义一样,可是于学忠曾经是东北军的著名将领,也是非常厉害的爱国将领,这里也是呼吁一下,希望于学忠旧居能够得到政府的保护。
国民党史 于学忠
于学忠
字孝侯,原籍山东蓬莱徐家集于家庄,生于1989年11月19日生于辽宁旅顺。1904年毕业于武卫左军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毕业后任毅军排、连长。1914年升为热河林西镇寺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8年赴湖北襄阳,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营营长。1920年参加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吴光新部。1921年驻防宜昌,击退来攻的川军,受吴佩孚赏识,功升该旅第二团上校团长。1922年7月随混成旅入川援助刘湘、杨森倒熊(克武),连战连胜。8月27日任重庆沿河司令兼城防司令。1923年9月授少将衔,同年12月6日升任旅长。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直奉战争后,1925年任吴佩孚部第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副司令,率部与北伐军作战。北伐军攻入武昌后,率部退守老河口,被吴佩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后又挪至河南邓县。1927年6月吴佩孚避居四川后,投直鲁联军,任第十五军军长,又投奉军,任安国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防司令,驻防山海关。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率部入关,9月30日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7月就任“剿赤军”北路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击败反将叛张的石友三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2月兼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8月18日改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日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3年4月,张学良下野,于就任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统辖东北军的大部分,参加了长城抗战。同年5月4日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6月25日兼任天津市市长。1935年4月3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6月,根据 “何梅协定”,国民政府免于学忠河北省政府主席职。6月6日改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率第五十一军参加“围剿”红军。9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二路军总司令兼第八纵队司令。同年11月2日任甘肃省政府主席,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12月发动“兰州事变”响应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奉命全权负责东北军。此间,多次要求停止内战,释放张学良。1937年1月受到撤消职务的处分,2月被迫将部队改编,4月28日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率军开赴安徽、江苏。后兼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10月4日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一军军长。1938年1月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因贻误战机被处决,升任总司令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6月7日改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14日任苏鲁战区总司令。1941年底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42年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赴重庆,31日改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失去兵权。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并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7年5月10日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蒋介石要求于学忠去台湾,于躲在四川乡下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因肝癌在北京病故。
相关参考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是陆军二级上将,是东北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争,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立下了赫赫之功,是非常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于学忠照片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字孝
于学忠字孝侯,原籍山东蓬莱徐家集于家庄,生于1989年11月19日生于辽宁旅顺。1904年毕业于武卫左军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毕业后任毅军排、连长。1914
知名人物 于学忠生平故事简介,于学忠历史评价,于学忠怎么死的?
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人,1890年11月19日(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八)生于旅顺[1]。其父于文孚曾任毅军帮统,与米振标、张作霖等同为毅军创建人宋庆的部下。于学忠幼年随父在军营中,1904年肄业于毅
...政府”的“部队”主力,是1935年5月奉国民党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命令开入冀东的河北特警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分别由张庆余和张砚田任队长,两人原系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的团长。当第五十一军调往甘肃时,两个总队因系地方...
1933年5月间,驻守平津地区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原东北军的于学忠部队根据与日本侵略军签署的所谓《何梅协定》,开始从华北撤离。而国民政府派驻北平的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也以“河北交涉暂告结束”为由离开北平,令
1935.6~7北平梅津美治郎①致何应钦②备忘录〔1935年6月9日〕一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如下:(一)于学忠及张廷谔③一派之罢免;(二)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飞之罢免;④(三)宪
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陪送回南京,虽然
历史人物 李仙洲入鲁始末过程,为什么在日军和国共之间引起连锁反应
1939年秋,蒋介石密令已退至湖北通城的李仙洲部北开,准备入鲁增援于学忠。于是,遂有李仙洲入鲁事件。>>李仙洲,山东长清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蒋介石嫡系中著名的山东籍将领。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号,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守将刘国轩潜逃台湾。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