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史 于学忠

Posted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国民党史 于学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民党史 于学忠

于学忠

字孝侯,原籍山东蓬莱徐家集于家庄,生于1989年11月19日生于辽宁旅顺。1904年毕业于武卫左军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毕业后任毅军排、连长。1914年升为热河林西镇寺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8年赴湖北襄阳,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营营长。1920年参加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吴光新部。1921年驻防宜昌,击退来攻的川军,受吴佩孚赏识,功升该旅第二团上校团长。1922年7月随混成旅入川援助刘湘、杨森倒熊(克武),连战连胜。8月27日任重庆沿河司令兼城防司令。1923年9月授少将衔,同年12月6日升任旅长。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直奉战争后,1925年任吴佩孚部第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副司令,率部与北伐军作战。北伐军攻入武昌后,率部退守老河口,被吴佩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后又挪至河南邓县。1927年6月吴佩孚避居四川后,投直鲁联军,任第十五军军长,又投奉军,任安国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防司令,驻防山海关。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率部入关,9月30日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7月就任“剿赤军”北路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击败反将叛张的石友三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2月兼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8月18日改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日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3年4月,张学良下野,于就任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统辖东北军的大部分,参加了长城抗战。同年5月4日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6月25日兼任天津市市长。1935年4月3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6月,根据 “何梅协定”,国民政府免于学忠河北省政府主席职。6月6日改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率第五十一军参加“围剿”红军。9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二路军总司令兼第八纵队司令。同年11月2日任甘肃省政府主席,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12月发动“兰州事变”响应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奉命全权负责东北军。此间,多次要求停止内战,释放张学良。1937年1月受到撤消职务的处分,2月被迫将部队改编,4月28日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率军开赴安徽、江苏。后兼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10月4日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一军军长。1938年1月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因贻误战机被处决,升任总司令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6月7日改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14日任苏鲁战区总司令。1941年底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42年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赴重庆,31日改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失去兵权。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并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7年5月10日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蒋介石要求于学忠去台湾,于躲在四川乡下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因肝癌在北京病故。

相关参考

于学忠与吴佩孚的关系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是陆军二级上将,是东北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争,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立下了赫赫之功,是非常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于学忠照片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字孝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国民党将领于学忠是陆军二级上将,是东北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争,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立下了赫赫之功,是非常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于学忠照片国民党将领于学忠字孝

知名人物 于学忠生平故事简介,于学忠历史评价,于学忠怎么死的?

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人,1890年11月19日(清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八)生于旅顺[1]。其父于文孚曾任毅军帮统,与米振标、张作霖等同为毅军创建人宋庆的部下。于学忠幼年随父在军营中,1904年肄业于毅

历史军事 日本在华北一次失败的尝试

1933年5月间,驻守平津地区的国民党中央军和原东北军的于学忠部队根据与日本侵略军签署的所谓《何梅协定》,开始从华北撤离。而国民政府派驻北平的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也以“河北交涉暂告结束”为由离开北平,令

通县起义击毙中佐歼灭500日军 汉奸府里的起义军

...政府”的“部队”主力,是1935年5月奉国民党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命令开入冀东的河北特警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分别由张庆余和张砚田任队长,两人原系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的团长。当第五十一军调往甘肃时,两个总队因系地方...

世界条约 何梅协定的影响、签订过程和主要内容

1935.6~7北平梅津美治郎①致何应钦②备忘录〔1935年6月9日〕一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如下:(一)于学忠及张廷谔③一派之罢免;(二)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飞之罢免;④(三)宪

历史人物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并非感情用事

  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陪送回南京,虽然

历史人物 李仙洲入鲁始末过程,为什么在日军和国共之间引起连锁反应

1939年秋,蒋介石密令已退至湖北通城的李仙洲部北开,准备入鲁增援于学忠。于是,遂有李仙洲入鲁事件。>>李仙洲,山东长清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蒋介石嫡系中著名的山东籍将领。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国民党史 刘德成

刘德成字佩之,松江省(今黑龙江省)阿城人。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去台湾,续任台湾当局“国民大会”代表。1991年12月被国民党提名为第二届“国民大会”不分区代表。1993年8月

国民党史 张冲

张冲字淮南,浙江乐肖人,1904年生。北方交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特派员、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委员、国民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