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商鞅徙木立信——有令必行,取信于人
Posted 告示
篇首语:听闻少年二字,当与平庸相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商鞅徙木立信——有令必行,取信于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商鞅徙木立信——有令必行,取信于人
商鞅徙木立信——有令必行,取信于人
战国前期,和地处中原的六个诸侯国相比,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较为落后。当时,魏国和秦国相邻,自从魏国崛起成为新兴强国之后,秦国屡次遭到魏国地攻打,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尽被魏国掠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国君。他感受到了秦国处境的危险,决心发愤图强,改变秦国的现状。正所谓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才,秦孝公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一即位就发布了一道招纳贤才的告示:“不论是秦国人,或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能够让秦国变得富强,都将委以重用。”
秦孝公的这个招贤令发布之后,吸引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来到秦国,其中就包括商鞅。商鞅是战国时代卫国人,本姓姬,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有人称他为卫鞅,后来他受封于商,便被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十分喜欢钻研法学,他看到卫国弱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就跑到魏国,在一个公卿家做门客,但他并未受到重用。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便立刻投奔秦国,并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召见。
在朝见秦孝公的时候,商鞅说道:“一个国家只有变法维新,才能够国富民强。若想让老百姓生活富足,就应当以农业为根本,发动一切力量来发展农业。此外,还应该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对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予以重奖。”秦孝公听完商鞅的话,十分赞赏,于是,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酝酿,商鞅最终制定出了把百姓按五家为保、十保相连之法编入户籍,奖励军功、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法令。商鞅决心要借着秦孝公给予的权力,在全国广泛推行以上法令,但是,如何才能够让秦国百姓相信有令必行、赏罚必信呢?
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人在国都咸阳城的南门处立起一根长三丈的直木,同时贴出告示,声称如果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十镒黄金。商鞅发布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跑去观看。但是,他们认为将一根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就能拿到如此多的赏金,肯定是不可能的,老百姓都认为商鞅这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因此,尽管大家对着告示议论纷纷,却并没有人这么做。
几天之后,商鞅看到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又贴出了另一张告示,上边写着:“谁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镒黄金。”告示一贴出来,整个咸阳城炸开了锅,人们都对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惊讶,但是,大家还只是旁观,并没有人去扛这根木头。最终,人群中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说:“我来试试看。我现在去把那根木头给搬走,要是官府赏钱的话,就说明他们十分讲信用,以后咱们就听他们的话;如果他们不按告示上说的做,那就说明他们言而无信,是在愚弄老百姓。以后他们再有什么号令,我们尽可以不理他们。”说毕,这个小伙子就扛起那根木头来到了北门。
◆商鞅石像
商鞅(约前395~前338),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着名代表人物。
他的这一举动很快被担任守护的官吏报告给了商鞅,商鞅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命人赏给那个年轻小伙子五十镒黄金,并趁机对围观的老百姓说:“我们秦国最重信誉,今后凡是官府颁布的法令,照办者必有赏赐。”
那位年轻小伙子看自己果然拿到了五十镒黄金,十分高兴,一边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得来的金子,一边说道:“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从此,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由此,商鞅才下令在全国推行变法。法令颁行之后,秦国上下没有不遵从的。
谋略智慧
在生活中,诚信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在治理国家方面,“民无信不立”乃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通过商鞅立木取信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若要树立威信,必须要言而有信,不仅要言必信,还要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从而取得成功。
相关参考
商鞅“徙木立信”传为千古佳话!”徙木立信“其实是一个骗局!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商鞅徙木立信,确是千古佳话,乃至古往今来久传不衰,但这个千古佳话,常使我想起几十年前在街头看到的一幕。那是一个走江湖的
以前我们就学过立木建信的文言文,商鞅实施的变法已经准备好了,就差百姓的信任,为了树立诚信,商鞅在南门前放了跟木头,让人搬到北门,开始百姓都非常的奇怪都不为所动,于是商鞅加赏金,最终有人大胆的尝试了,商
立信木商鞅变法秦国位于渭水、泾水流域,僻处雍州(今陕西),它的统治者本是西周后期扶植起来的一个小贵族。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正式受封为诸侯。到秦穆公时曾多次与晋国交
鬼谷子《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掌握主动性的谋略【原文】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承大统。秦孝公年仅二十一岁,雄心勃勃,心怀大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决心变法图强,改变国势衰微的处境。为了能得到匡扶国运的
吴起言行如一——赏罚分明,言出必行战国时期,卫国出了一位军事家吴起。他本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后来喜欢钻研兵法,逐渐与大军事家孙武齐名。他去过很多诸侯国,要么得不到重用,要么立功后被小人诽谤。困顿之
本文系作者梦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进入战国之后,竞争日趋激烈,战争也日趋惨烈各国为了富强自存,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要数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春秋时期的秦国,社会经济落后于关东各
历史秘闻 立木取信,信賞必罰是人成事的信條,商鞅提高了賞金贏得了民心
「商鞅變法」的內容擬好後,在公諸於世之前,商鞅可謂是動了腦筋。如何取得人民的信賴是關鍵,他絞盡腦汁才想出一個計策。他命令官吏在京都南門邊,立了一棵三丈高的樹,然後張貼布告說:「誰把這棵樹移到北門,就賞
历史秘闻 立木取信,信賞必罰是人成事的信條,商鞅提高了賞金贏得了民心
「商鞅變法」的內容擬好後,在公諸於世之前,商鞅可謂是動了腦筋。如何取得人民的信賴是關鍵,他絞盡腦汁才想出一個計策。他命令官吏在京都南門邊,立了一棵三丈高的樹,然後張貼布告說:「誰把這棵樹移到北門,就賞
身边高士未为人敬【原文】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为;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