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立木取信,信賞必罰是人成事的信條,商鞅提高了賞金贏得了民心
Posted 布告
篇首语: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立木取信,信賞必罰是人成事的信條,商鞅提高了賞金贏得了民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立木取信,信賞必罰是人成事的信條,商鞅提高了賞金贏得了民心
「商鞅變法」的內容擬好後,在公諸於世之前,商鞅可謂是動了腦筋。如何取得人民的信賴是關鍵,他絞盡腦汁才想出一個計策。他命令官吏在京都南門邊,立了一棵三丈高的樹,然後張貼布告說:「誰把這棵樹移到北門,就賞他十金。」
民眾沸騰了,爭相傳誦,布告牌前萬頭攢動,卻沒一個相信世上有這樣的好事。
於是商鞅想了想,把布告還了下:「誰把這棵樹移到北門,就賞他五十金。」賞金一下子提高了五倍。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樹移到北門。商鞅就當著眾多參觀者的面,給他五十金。證明布告上說的一點也不假。
《論語》中說「無信則不立」,這是施政的不二法門,商鞅提高了賞金,用五十金買到了「信」。
這次布告以後,「變法」就一一付諸實行。這些法令開始實施時,怨聲載道,在一年之內來京城投訴新法不合理的人,多達數千人,其中以因為改革而蒙受損失的人占多數,也就是說,特權階級與他們的代言人占多數。
正當抗議事件屢出不窮的時候,又發生了使新法的執行面臨考驗的事件。起因是太子藏匿了一位被判死刑的王族。依照新法,藏匿罪犯不報,與之同罪,這就是說太子也必須被處以死罪。
商鞅就說:「人民守法,都是上面的人在犯法的緣故。」這句話說得很重,顯然是要把太子依法論罪。可是,殺掉將來要繼承王位的太子,並非輕易可行,經過重重壓力後,商鞅不得不妥協,權且拿兩個人來替罪。把太子的侍衛長公子虔處以削鼻子的劓刑,把負責教育太子的公孫賈處以刺面的黥刑。
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是名門貴族(大夫)出身。《禮記》上有一句:「刑不及大夫」意思是說,刑罰只是適用於人民、不能加諸於大夫身上。這種傳統的觀念,無異被新法一舉擊破。法律面前,不分貴族、平民。
這個事件是一個大轉機,從此以後,全國上下一律守法,人人奉令唯謹。
十年過去了,秦國被治理得井井有條,確實實現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家自足。最初,對新法大肆抨擊的那些人,如今,卻轉而對新法稱譽有加。商鞅並不領情,反而把他們安上混淆視聽的罪名,一個個遣送到邊疆。
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敢對新法有所批評了。
商鞅在執行法令的時候,嚴厲苛刻,這本來就是法家的特徵,他也是法家的典型代表人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批評他「天性刻薄、寡恩」,原因也就在這裡。也正是由於如此嚴厲,「變法」才獲得成功,為秦國帶來空前的富強。
但同時也留有一個疑問:商鞅創造的體制是當時古代全世界組織動員能力最強的,為什麼商鞅死後「秦人不憐」?
據說商鞅每次出門都如臨大敵,需有十多輛兵車保護,重甲持戈的士兵同車護衛。據《戰國策》記載,秦孝公病重時曾萌生把王位傳給商鞅的念頭,鞅「辭不受」。孝公一亡,繼位的秦惠公及宗室貴族當即群起攻之。商鞅舉家逃亡,來到一個叫關下的地方,想投宿旅舍,旅舍的主事不認識商鞅,說:「我不能接待你,商君的法令規定,讓人投宿而沒有驗明身份的,會遭受連坐之罪。」商鞅仰天哀嘆道:「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
相关参考
本文系作者梦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进入战国之后,竞争日趋激烈,战争也日趋惨烈各国为了富强自存,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要数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春秋时期的秦国,社会经济落后于关东各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
商鞅立木译文1、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商鞅立木的故事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成语典故_商鞅立木的故事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
导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导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
特唬人的一個說法,商鞅給扛木頭百姓五十金,樹立了秦國誠信形象
關於商鞅的成語不多,「立木為信」是其中一個。商鞅主持變法,為了樹立政府威信,在都城南城門口立一根三丈長木頭,並發布命令,有把木頭扛到城北門的,賞金十斤。百姓們不相信有這種便宜事,事出反常必為妖,圍觀群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承大统。秦孝公年仅二十一岁,雄心勃勃,心怀大志,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决心变法图强,改变国势衰微的处境。为了能得到匡扶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