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
Posted 普米族
篇首语: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普米族小伙儿从订婚到结婚都需要干啥
从订婚到结婚,要经过订亲、算八字、过大礼、迎娶和坐家等过程,礼仪繁杂,时间冗长。先由男方家长托媒人携带酒肉和一颗猪心,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然后双方互赠红帖,并将猪心一割为二,一半交由男方带回家。同时女方也要将自己家的猪心切成两半,一半赠送男方,一半留给女方,这样,两方分别把对方的一半和自家的一半合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此后,逢年过节,两家都要互赠礼品。聘礼很重,往往要连送三年。在这期间,男方要送女方父母麻布一件,感谢其抚育女儿的恩情;送女方黄牛一条,表示嫁出两只脚,得到四只脚,不算吃亏;另送耕牛及铁铧一套,表示女儿走后,用以安慰伤心的土地和牲畜,还要送女方兄弟长刀一把,作为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
婚期大多选在冬闲时节。婚礼以后的第三天清早,新娘要背回一桶水,在灶上燃一把柴,然后就返回娘家“回拜”,男方须送上酒肉食物,供女方回拜时宴请宾客。少数普米族妇女,在完婚后的数年中,多半时间住在母家,直到第一个孩子出世,才回夫家坐家。在宁蒗地区部分残留母权制的普米族中,还存在走访婚。这种婚姻普米族用“阿注”(朋友)一词称呼。男不娶,女不嫁,男女自由结婚,男子入女家不定期偶居,所生子女随母家,跟母姓,由母抚养,男方不负任何经济责任,离合自由,男女之间并不建立固定的小家庭。
云南宁蒗县永宁区温泉乡的拖奇、比奇、拔佳、中瓦都,及泸沽湖的戛拉、西番坪、洛水等村有近百户的普米人中还残存着原始母系制。这里的男女青年在举行成年仪式后,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开始了物色阿注的过程。但真正过走婚生活,一般男子要在二十岁左右,女子在十七八岁左右。女子成年以后,母亲就要为她准备一间单独的住房,称作“客房”。
建立阿注关系的男女青年,开始悄悄往来,男子一般是夜来明去,天长日久,就会被女方的母亲姊妹等发现,家里人一般都会表示支持。于是男青年就会带上盐巴、茶叶、糖等礼品,到女子家正式拜见她的母亲和舅舅。此后,双方的走婚关系就公开了。
羌族的订婚和结婚有着怎样的仪式 羌族婚俗
订婚
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
羌族婚俗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
“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
“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
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
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1~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相关参考
订婚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
哈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
哈尼族过年习俗: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
...棚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新郎到女方家,进院...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
大部分普米族地区已确立了父权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实行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通婚限制很严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则。1949年以前,还实行等级内婚,即百姓不与奴隶结婚,贵族不与平民通婚。按
结婚从古自今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然而,二人甜蜜的结合并非只是另个人的事情,而是两家人的事情,从古自今皆是如此。男方结婚需要各种准备,而女方家长则需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在现代,嫁妆一般是以人民
据本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为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为寻找更适宜生活的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谷地,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
依照羌族的保守风气,只需有人结亲,族人和邻人乡村提早三天,别离住在新郎、新娘家帮手。整个寨子也都笼盖在红红火火的高兴中。加入婚礼的大要有好几百人。是吃流水席,院落里权且搭起了土灶和案板。灶内的柴火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