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朱熹主要事迹?朱熹的生平简介

Posted 朱熹

篇首语: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朱熹主要事迹?朱熹的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朱熹主要事迹?朱熹的生平简介

【生卒】:1130~1200

【介绍】:

南宋著名的儒者,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二程学说最重要的传人。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他做官的时间很短,一生大部分在教书和著述中度过。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第一篇是《大学章句》,即朱熹对《大学》一书逐字逐句的解释。《大学章句》的序言是朱熹对儒学使命的理解和规定。他首先发挥了传统的天命君、师的说法,肯定了儒学的使命,然后指出,上古时代的学校教育非常的完备,教育的内容,就是当时那些英明的君主在亲自实践上帝使命的过程中的心得,所以这些知识都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当时人人都从事学习,个个都知道自己的本性的内容,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但是到了周朝末年,英明的君主没有了,学校教育破坏了,天下混乱。这时,孔子出来,他没有君主和导师的位置,却自觉地拿上古英明帝王所制订的行为规范来教育民众,并且把上古学校教育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传授给弟子们,就是这《大学》一书。曾参把这些内容记载下来,传到了孟子。孟子以后就失传了。直到宋代建国,河南出现了二位程夫子,才又接续了这长期失传的道统。

依朱熹的理解,《大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让人们革除以往沾染的思想污秽,发扬本性中固有的德行,到达至善的境界。这三条要求被称为“三纲领”。而要使天下人都能向善,首先要治好自己的国;要治好国,首先要治好家;要治好家,首先要修养自身;要修养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愿真诚;要使意愿真诚,首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考察事物。这是《大学》一书所讲的学习程序,也是朱熹对儒者从事学习的目的和步骤的规定。这些步骤共有八个,被称为“八条目”。这八条目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知识;第二阶段是修养自己;第三阶段是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这是儒学的基本传统,朱熹在这里发挥得更加充分而完备。

然而这一系列目的、程序的始点,是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需要考察事物。朱熹所要考察的事物,第一是古代圣人、贤者传下来的经典,第二是人们如何尽孝、尽忠的实践,第三是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朱熹一生的著述,也大体按照这样的顺序和重要程度来安排。他一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也是他对于儒学目的、内容和程序的实践活动。只是他在八个条目之中,只能实行其中的前两个阶段,而无法实现治好国家、使天下太平的阶段,因而也就不能亲自去实现儒学的最终目的和纲领。

朱熹通过考察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秩序和运动法则,从而使他接受了二程的学说。他和二程一样认为,气中有理,理是气的主宰,这个理,就是规则,也就是上帝。他更进一步认为,理和气不可分离,二者没有谁先谁后之分。但是气可以消灭,必须由理重新产生出来。因而归根到底,朱熹不仅认为理是气的主宰和运动法则,而且认为理是气的产生者,是气的本源,存在于气产生之前。

气聚合成人,理就成为人的本性。理在社会,就是仁义礼智信,因而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由于形体的障碍,使这本来的善性不能正常发挥。在这里,朱熹接受了张载的“气质之性”说,并且同意张载的说法,主张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气质,恢复本来的善性。

恢复本来善性的过程,是一个艰苦、漫长而且细致的过程。因为恢复善性的前提,是要去掉以前沾染的思想污秽,即各种欲望。去掉了各种欲望,留下的就纯是天理,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存天理,去人欲”。但是人欲的发生是逐渐的,为了杜绝人欲的污染,需要高度的警惕和绝对的真诚。真诚要像时刻面对着上帝,警惕要从念头刚刚从心中升起时开始,要把刚刚升起的邪恶的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认真研究人在念头刚刚升起时是什么状态,在念头没有升起时是什么状态,如此等等。研究这些问题,成为朱熹及其以后儒者们的重要学术内容。而要作这些研究,不仅需要读书、考察,而且要亲自实践,所以朱熹教导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亲自体会那念头没有升起和刚刚升起时是什么状态,从而抛弃那些邪恶的,保存那些善良的。

当儒者们深入到这样一个治学和修养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忘记自己的目的在于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而在国家危急的关头,这样的修养往往毫无用处。根据这一点,有人批评朱熹等人的主张是只讲修养,不讲治国;或者认为他们是把治国和修养看做两件事,把修养叫做“内圣”,即追求内心成为圣人,把治国叫做“外王”,即追求把国家治理好,成为天下的王。但在朱熹看来,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假如每个人都成为好人,国家就自然得到治理,所以“内圣”也就是“外王”。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朱熹他们的理论也是太天真了。南宋后半期,朱熹的学说得到官方的认可,被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然而国家的政治却是一天天的败坏下去。直到被南下的元兵消灭。在北宋被南下的金兵消灭的时候,二程的弟子和拥护者都纷纷把亡国的责任归于王安石的学说败坏了人心,导致了国家的败亡。但是南宋灭亡,却无人把责任归于程朱的学说。此后的元朝、明朝,也都仍然把朱熹的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直到后来清兵南下,明朝灭亡,才有人追究朱熹及其学说的责任。

朱熹作为一个儒者,也讨论了上帝鬼神问题。当时的国家祭祀中,对至上神称天,也称上帝。为什么称谓不同?朱熹说:在外面设坛祭祀,称天;在室内进行祭祀,称上帝。依照儒学,每个人都须祭祀自己的祖宗,那么,祭祀者能否和被祭者的灵魂沟通?朱熹认为,因为祖宗和儿孙有血缘关系,聚成他们的气同类,所以能够互相感应。那么,在国家祭祀中,天子祭天,担任地方主官的儒者负有祭祀境内名山大川的责任,他们的气又如何能够互相感通?朱熹说,礼仪规定他们要主持这样的祭祀,就是他们的气能够和天地山川之神感通。作为儒者祭祀孔子,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朱熹每到一地做官,或者在教学中遇到大事,比如著成了一部书,开讲一门新课,处罚了一位学生等等,都要祭祀孔子,向孔子报告。他自己虽然强调只有好好修养自己,才是真正的按照天命行事,但是他和二程一样,并不否认汉代儒者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他曾屡次借天气异常向皇帝进言,说这是上帝发怒,希望皇帝能够警惕自己,改过自新。

朱熹对儒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创立了祠堂制度。依照儒经,只有士人、大夫以上的社会阶层,才可以祭祀自己三代或五代的祖宗,一般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父亲。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实行,贵族的身分不再稳定,官吏任职和居住的地点也不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倡议每个家族都可以建立祠堂,祭祀本家族的祖宗。祠堂是宋代以后中国社会最基层的政权和宗教合一的组织,它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可以处罚甚至处死那些违背儒学礼制规定的家族成员。

朱熹生前,他的学说曾经遭到抵制和迫害;死后不久,即得到昭雪。朱熹先是被作为“先儒”进入孔庙,后来又和二程、周敦颐等人升格为“先贤”,再后他又被升格为“先哲”。从汉代开始,获得这个荣誉的,仅朱熹一人。朱熹等人的子孙,也由于他们祖宗的贡献,享受着历代国家给予的特权。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朱熹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

    朱熹,字元晦(1130年—1200年),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人士(现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历史人物 朱熹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

    朱熹,字元晦(1130年—1200年),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人士(现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人物志 朱清的人物生平简介

朱清(1237—1321),字元之,或作源之,号希夷,别号东山先生,富阳仪凤都(今场口镇)人。宋代名儒朱熹后裔。自幼勤奋好学,以道义自持。与叶李同受业于太学博士施南学,成莫逆之交。宋景定五年(1264

人物志 赵景纬的人物生平简介

赵景纬(生卒年未详),字德父,号星诸,宋於潜(今属临安)人。少时勤学,年及弱冠读周敦颐、二程所著理学书籍,往来于朱熹门人叶味道和度正之间,其理学造诣日深,后入太学读书。淳祐元年(1241)举进士,授江

历史人物 朱熹简介

朱熹  中文名称:朱熹  又  名:号晦庵字仲晦字元晦紫阳  性  别:男  所属年代:宋代  民  族:汉族  生卒年:1130~1200  生平简介www.cha138.com  朱熹(1130~

历史人物 朱熹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成就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自号晦庵,晚称晦翁(公元1130年9月15日—公元1200年4月23日),世俗尊称其为朱文公,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教育家,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历史百科 问朱熹之事迹

问朱熹之事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婺源人,登绍兴进士第,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凡所奏闻,皆正心、诚意、齐治、平均之道。累官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庆元中致仕,旋卒。嘉泰初谥文,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

历史人物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_陆九渊和朱熹_陆九渊心学_陆九渊生平介绍

本名:陆九渊别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陆象山字号:字子静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宋人出生地:抚州金溪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3月26日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1月18日主要作品:《陆九渊全集》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 朱熹简介,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历史人物 朱熹简介 朱熹是怎么死的 朱熹的名言 朱熹是怎样的人

  本名:朱熹  别称:朱子、朱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  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  所处时代:宋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出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