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洱海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白族文化简介
Posted 白族
篇首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白族洱海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白族文化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白族洱海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白族文化简介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开“洱海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璀灿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洱海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民间口头文学有广泛而丰富的题材,神话传说洁如烟海,仅《龙神话传说》一书所辑的龙神话就有50个;古人留下的诗文,都有民族风格,如汉字白读的诗,七、七、 七、五(前三句每句七字,后一句五字)的诗文排列格调;音乐,舞蹈,曲 艺,绘画,雕刻,石窟石刻,建筑物彩画,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信仰,节日等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相传至今。
二是在中原和印度文化影响下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在南诏(唐)、大理宋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兴盛是印度和中原文化传入的重要桥梁之一,进入大理的师僧、释儒和到中原求学、出使的地方名流,都对印度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文化教育的兴起之外,史学也开始发展起来。
元征服了大理,即开始建孔庙,兴儒学,开科取土,教育得到发展。明、清之际,普遍推行科举制,大兴书院,大理成为文人集荟之地,滇西文化中心。
晚清一大批有志之士留学国外,追求新学,回国后倡导新学,使大理成为培养人材之地。
大理又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汇集点,历史上就是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织区,从各国的优秀文化中也吸收了不少的精华。
因此,“洱海文化”不仅有地方的民族特征,而且是 与中原文化交融并含有东南亚各国优秀文化的新的民族文化。
白族的历史有哪些?白族历史简介
洱海区域和滇地区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两大摇篮,也是祖国西南边地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大理州宾川县白羊村遗址表明:约距今4000年前,相当于夏王朝早期,远古白族先民已进入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已有木结构聚落,能种植水稻,驯养家畜。距今3200年,相当于商王朝后期的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近千件出土文物表明:白族先民已进入铜石并用、以青铜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祥云县大波那铜棺墓葬、楚雄市万家坝、晋宁县石寨山、江川县李家山等地丰富精巧的青铜器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白族先民已跨入有“常处”、有“君长”的家长制社会。在洱海西岸创建了以叶榆部落为主体的“叶榆国”政体,定“益都”(今大理喜州)为“国都”,“创建了洱海区域的农业文化”。同时代,大批游牧的“昆明”人进入农业民族的叶榆人所居住的坝区,并部分与叶榆人融合。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公元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在昆明设置益州郡,不久在大理地区设置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白族正式纳入益州郡建制。
至唐朝贞观年间,始禅让于巍山蒙氏。唐代,公元8世纪40年代,白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创建了强盛的“南诏国”。国王是“乌蛮别种”,但其文臣武将中大多数由白族贵族担任。经济文化始终以白族先民“河蛮”为主导。大批贵族子弟赴成都学习汉文化。以“河蛮”为代表的“白蛮语”为南诏国通用语言。
公元937年,白族首领——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外联滇东三十七蛮部,推翻了南诏后期杨氏“大义宁国”,建立了白族主政达300多年的“大理国”,使经济文化较南诏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洱海区域的白族社会进入封建领主制。
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国。后元王朝在云南设立行省,封白国王后裔段氏为“世袭大理总管”。
1382年,明王朝平灭云南大理,命沐英世袭镇守云南,屯田戍兵,筑城积粮,为此大批汉族大姓从内地江浙闽一带迁来云南住居城镇或平坝,多与白族通婚,使白族与汉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经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坝地区步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运动中英勇献身;一批优秀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民族英雄、云南滇西北武装暴动的党政军领导人物,等等为云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相关参考
洱海区域和滇地区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两大摇篮,也是祖国西南边地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大理州宾川县白羊村遗址表明:约距今4000年前,相当于夏王朝早期,远古白族先民已进入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已有木
洱海区域和滇地区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两大摇篮,也是祖国西南边地最早的文化发祥地。大理州宾川县白羊村遗址表明:约距今4000年前,相当于夏王朝早期,远古白族先民已进入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已有木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十分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一苦二甜,象征生活先苦后甜)、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也称三味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是我感受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方式。来到大理,虽然很遗憾没有机会品到著名的白族三道茶,但有一样酸酸甜甜的小食却令我胃口大开,爱不释口,这,就是大理雕梅。雕梅是白族传
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最早可考的是唐代的《南诏图志》和宋代的《大理图志》。史载:“唐制,令诸州作图。三年一造,送职
蒙、段时期,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这个边远地区,不仅文学方面有和中原一样的灿烂成就,在史学方面也有其光辉的一贞。最早可考的是唐代的《南诏图志》和宋代的《大理图志》。史载:“唐制,令诸州作图。三年一造,送职
一、祖国云南大理的凤羽这个地名有人给知道罗山巍巍,凤水秀秀,千年古镇,白族风情。在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面,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白族镇——凤羽,因“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之传说而得名。那里,人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