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钱神”横行的大清官场

Posted 官职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钱神”横行的大清官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钱神”横行的大清官场

2、仕途上的老滑头,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

三、“钱神”横行的大清官场

>   晚清官场的极端腐败,成为封建王朝处于崩溃前夜的一大征象。那时的官> >   场就如市场,如大贿赂场。晚期官场上,许多东西 都可以买卖,许多事情都非贿赂不能办成。买卖和贿赂时,或公开交易,明码实价,露骨地行贿索贿;或偷偷摸摸,暗地成交,将行贿受贿装扮得儒雅含蓄。“火到 猪头烂,钱到公事办”,“有钱能使鬼推磨”,“钱神”他老人家在这个时候就像是一只螃蟹,横行无忌,进行了最为光辉与露骨的成功表演。> >   1.钱出,官来“捐官”这个词在现在已经听不到了,但在晚清时,这是一个流行词。它又被称为“捐纳”、“捐班”,而使它传遍九州的要归功于清朝中央政府。该政府公开推行用钱买官的制度,把这种行为称为“捐官”。> >    捐是美称(意为捐款授官),实际上就是买官。清朝老百姓就说:“捐官做,买马骑。”捐与买并称。请朝虽然出台了这项制度,但也并不是任何人可以买的。八 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这些人就在此项制度之外。事实上,即使该项制度授予这些人买官的权利,他们也没有能力行使。因为买官是需要一大笔银子的。> >   这三种以外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官职。你的银子少,买到的肯定是小官,银子多,买到的肯定是大官;银子少,买到的官职多是虚衔,银子多,买到的官职则是实官。成本越高,实惠越多。官职俨然就成了商品。> >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当上官并不是看你的能力,而是看你的钱力了。官职与能力永远不在见面,大量有钱而无能的人则当上了官。这些人里虽然也有之辈,但大多数却都是财主少爷、纨绔子弟似的饭桶。如你所知,只要有了钱,就可捐个官做。> >   这些纨绔子弟一旦买了官,其劣根性就表现出来了。他们捐了一个官职后,就以衣锦的姿态归家。在家乡,大家虽然知道这个官来得不正,但因为是官,不正也得正。所以,百姓们对这些人的态度很是恭敬。他们也不要脸,常自命缙绅,出门乘轿,仆从持大字刺,充斥衢巷,洋洋自得。> >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日记中写到他与友人聚谈得志后的快乐,有个叫沈虞希的说:“如果我有了钱,就花上十六万捐个三品京堂。”> >   官服补子。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分官级的标志,其纹饰和形制承袭而来。想穿一身有补子的官服,只要有钱就可以了,因为清朝的官职是可以买卖的,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 >   有人问:“如果还有钱做什么呢?”> >   他回道:“为子捐京堂,为孙捐京堂。”> >   这样讲话的人大都是商人,因为商人有钱。一个人一旦有了钱后就觉得需要有人“尊重”他,而在大清朝,值得“尊重”的人除了土匪就是官了。> >   有一个贩卖大米赚了钱的商人在道旁摆摊售米时挨了一顿打。原因就是横着走过来的县典史发现他让路让慢了。米贩子回到家越想越气,第二天就问别人:“这个父母官是什么科甲出身?昨天如何那么威风?”> >   有人告诉他:“他是个铜进士出身。”> >   米贩子不明白:“铜进士为几甲?”> >   人家就告诉他:“只不过是银子科,三甲罢了。”> >   他还是不明白,人家就给他解释道:这个家伙的官是花钱买来的。> >   米贩子一听拿钱可以买官,就愤怒道:“我也有银子,也要买官,岂能甘心受辱挨打!”他说到就做到,不久,就带了钱进京,一问价钱,只好捐了个未入流的官,后被分配到京南。> >   许多商人都是大字不识的,可有的因为捐官,竟成为主管文化方面事宜的官员。某商捐得巡检后,很快当上巡抚,乡试例须巡抚监临,于是一个商贾成了掌握众多士子命运的官员。有人作联讥之曰:“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当监临,斯文扫地。”> >   官职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有人之所以想做官,是因为可以在大街上横着走而没有人敢管。也有的人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有的人干脆就是想凭着官职捞点钱。> >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捐官的怪现象。有的人卖掉家产,有的向亲友借钱,有的几人搭伙凑钱,还有的因钱少便先捐个价廉的小官,然后通过在官任上捞钱后再捐大官。> >   大名士李慈铭为了捐官卖掉了田产,捐了个京官郎中。汉口有两个要好的小贩想捐官,因各捐一官钱不够,就商量好先捐一个官职给其中一人。在凑得的三千两银子中,甲贩出了七成,乙贩出了三成,于是捐的官给了甲贩,乙贩则当了甲贩的司阍。> >   在绍兴,有个叫蒋渊如的游民想捐官,但钱不够用,就与四个朋友商议凑钱买官,说好得官后捞了钱按捐官时出资多少分成。后来,捐得的知县一职由蒋渊如担任,其他四人分别做了蒋的师爷和长随。> >   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所捐的官会丢掉,他们只担心有没有足够的钱来捐得一个像样的官。因为在大清晚期,钱出,官必来。就像买红薯一样,给了钱,肯定就能得到红薯。> >   2.官职是如何用钱买卖的> >   晚清时节,有一句话很是流行,这句话叫做“千里为官只为财”。在大清官场上,捐官的大部分人完全是以发财为直接目的的。小说家李伯元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嘴里说道:“‘千里为官只为财’,官不为财,谁肯拿成万银子捐那大八成的花样呢?”> >   ——“大八成花样”是捐例中最优越的一种,即(凡缴纳现银的,只需缴满规定银额的八成,便可提前得缺。)> >   捐官者所以放弃原来的营生而捐官,是因为他们知道“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做官是真正的一本万利。有一个富商捐了个知府,引见时皇帝忽然心血来潮,问他:“既然经商可以致富,你又何必捐官呢?”> >   富商实话实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经商获利虽多,但终不如做官获利优厚,而且当商人也不如当官体面,所以我才弃商捐官。”> >    不知道皇帝听完他这句话后是喜是怒,但无论如何,这位富商肯说真话的行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概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但凡捐了官的人一旦走马上任便贪 婪如虎狼。清欧阳昱《见闻琐录》说,捐官者一旦得到官,既要在官任上将捐官时借的款还清,又要为以后积储,所以贪黩至极,“如委群羊于饿虎之口,虽有强弓 毒矢在其后,亦必吞噬而无所顾”。

仕途上的老滑头,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

当现代观众还在为纪晓岚大战大贪官和拍案叫好时,殊不知历史上的那个铁齿铜牙其实是个仕途上的老滑头,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明争暗斗甚于历朝的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

纪晓岚

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也大都想明哲保身免于被逆向淘汰,然而明什么哲才能保身?就未必每个人都有到位的悟性。

就拿被当代历史剧热捧的纪晓岚来说,这个被当代编导誉为智慧化身的大清国家图书馆馆长,一度在皇帝面前摆不正位置,被皇帝大骂一顿后,方才对号入座,找到了哲之所在,遂固宠三十余年,成为朝堂之下的不倒翁。

史书记载:一次纪晓岚为好友向皇帝求情,内容涉及国家大事,乾隆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的陪读(侍读学士)。他仗着皇帝对自己才学的赏识,以为可以参政议政,屡次就国家大事向乾隆进谏,终遭乾隆一顿臭骂。一席话骂得铁齿铜牙幡然猛醒。皇帝并没有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而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一样。从此,他找到了自己位置,知道了明什么哲才能保身--像鹦鹉那样去生存。

鹦鹉的生存哲学,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主人养我为学舌。在皇帝眼里,所谓的不倒翁与皇家戏台前的戏子没什么本质的不同。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精神上的服务、让皇帝开心,而不是帮皇帝辅政。

无法当家理政、参政议政的文人,便逐渐如纪晓岚一样,接受皇帝对自己的定位,把聪明才智用于拍马上,将兼济天下的理想转化为确保自个儿富贵荣华的实践上。这样一来,富有才气、富有创意、富有生机的拍马便成为中国官场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

乾隆皇帝50岁生日时,纪晓岚趁机奉上一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这样的贺联确实震古烁今,足见纪晓岚的拍马手段已臻化境,神出鬼没。

关于纪晓岚的不倒翁生涯的作为,据史书记载,只有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可圈可点,再者就是在对对联上比别人快一点。纪在政治上毫无作为,仅是偶尔陪乾隆聊天解闷的一个票友式的角色。然而,就是这样的票友加鹦鹉角色,使纪免于淘汰,一直维系到81岁寿终正寝。

当现代观众还在为纪晓岚大战大贪官和拍案叫好时,殊不知历史上的那个铁齿铜牙其实是个仕途上的老滑头,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明争暗斗甚于历朝的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

倡优的人生轨迹上渗透了血泪辛酸,读之令人断肠。记得侯宝林老先生的《关公战秦琼》,每次聆听,都能感到那含泪的微笑若隐若现。其中京剧演员们的无奈与悲愤,绝非相声大师的杜撰。但倡优没有话语权,他们甩甩衣袖,耍耍身段,卑微的生命于是在满堂喝彩中化作观众的大笑抑或几滴假戏真做的眼泪。倡优用戏曲影射人间悲欢,又在现实的悲欢里老去了红妆,很是轻飘的消散在风里。没有多少人再关注他们的去处,戏里光彩照人的主角是戏外受尽欺凌的玩物。

然而,一些有精神上追求的倡优并不满足于娱人,他们在政治诉求上有正义感,而且要表达出来。

秦朝有个倡优叫优旃,他竟敢在暴君头上动土。秦始皇曾心血来潮,想建造一所动物园,规模大到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便说:好极了,在动物园里多豢养些珍禽异兽,如果敌人从东方来侵犯,就让麋鹿去抵抗吧!秦始皇遂作罢。

唐朝有倡优成辅端,为讽政献出生命。唐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分明民不聊生,京兆尹李实却欺瞒唐德宗说:今虽大旱,而谷甚好,致使朝廷减免租税的诏令成为一纸空文,官吏横征暴敛如故。倡优成辅端看不过去,把他的恶行编成歌谣予以嘲讽。李实是炙手可热的权臣,顿时怒不可遏,诬赖成辅端诽谤朝政,将他活活杖死。

明朝有个倡优叫阿丑。明宪宗宠信汪直,这个阿丑在给宪宗演戏时扮醉鬼谩骂,旁人喊:皇帝驾到!醉鬼不加理会。复喊:汪太监到!醉鬼乃慌忙躲避云:我不知有天子,但知有汪太监也!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政治讥笑。

就精神品质而言,纪晓岚不如倡优,因为皇帝面前的戏子还有关心国家兴亡的,而在纪晓岚的事迹中,只留下了与乾隆皇帝插科打诨的对联佳话,竟无一篇政治上的策议与行动。对于巨贪和,他不仅不敢弹劾,反而极尽巴结之能事,如此不倒翁,于己有利,于民无助。

相关参考

仕途上的老滑头,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

当现代观众还在为纪晓岚大战大贪官和拍案叫好时,殊不知历史上的那个铁齿铜牙其实是个仕途上的老滑头,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明争暗斗甚于历朝的大清官场里的不倒翁。纪晓岚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

孙宝琦是大清官场中最会广结姻亲的人

一次,大清的“小朝廷”举行祭祀,一群孤臣遗老前来祭拜。其中梁鼎芬一眼发现了一位“老朋友”,他直奔这位穿大礼服只鞠躬不下跪的“老朋友”面前,指着他的鼻子问:“你是谁?你是哪国人?”来者被问怔了,梁鼎芬提

有钱能使鬼推磨 清朝官员都有哪些贿赂名目

导读:“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神是很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

一场鼠疫竟引出了大清王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号称百万雄兵,又有着雄厚财力保障的起义军在进京40天后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呢?原来李自成败于当时肆虐横行的鼠疫!明朝末年,盛极一时的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清军与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迅速失败,

只是平庸的好人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柱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

只是平庸的好人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柱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

大清宣统,大清宣统三年是哪年

大清宣统三年是哪年清朝宣统元年是(1909年),清王朝改元宣统,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统”,有为王朝统治的正当性辩护之意,以1909年为起始,按顺序查下来,1910年是宣统二年,1911年即为宣统三年。

容易动摇满族统治地位

  就在谢济世掀起湖南官场的同一年,乾隆八年(1743年),大清帝国官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杭世骏以汉员身份再提满汉官员待遇不一的问题,由此激怒了皇帝,将杭世骏开除公职,赶回杭州老家。>  贵族集

宣统一文铜币价,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什么价格

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什么价格您的问题,这样的钱币品种,宣统三年十文大清铜币十文,也有未正式发行的品种;不过市场上仿品不少,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啥价宣统三年铜币18年好品相的一枚15

大清宣统三年是哪一年 宣统辛亥年有何大事

大清宣统三年宣统可以说是清朝统治时间最短的皇帝了,他在位总共只有三年,在这三年之中都发生了很多改变中国的大事,这里要说的是宣统三年。宣统三年的银币在宣统年间,全国各地的革命人已经非常多了,尤其是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