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Posted 龙灯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2、历史典故 春节风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清代后期汉族元宵灯节风俗

>   北京灯节则在十三日开始,《燕京岁时记》载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 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缯书古今故 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绿穿 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 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 >   在南方杭州,还要在十三日的 前一日将灯节所要迎赛的引龙灯拿到龙神庙“点晴参谒挂红,称为龙灯开光” 范祖述:《杭俗遗风》。。此夜,赴吴山龙神庙的各路龙,相互戏耍,飞舞腾跃,十 分壮观。对杭州灯彩之繁华,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记风俗》记载曰:“龙灯之外,有船灯,以细木为骨,作大船形,或嵌以玻璃,或糊以纸,其中燃烛多少不等。 又有马儿灯,以细竹扎成马形,而无四足,以纸糊之,分为两截,每截之中均可燃烛一支,前半截系于儿童之前身,后半截系于其后身,如骑马然。又有兔儿灯,制 如兔形,中燃烛而下施以木轮,可曳而行之。又有鱼儿灯,作成各种之鱼形,以细竹竿擎之而行。又有走马灯,中竖以麦秆,秆下插于细钉中,上为纸制之风车形, 四边悬以纸剪之人马等,烛烟上触,则风车动而人马旋转不已,故有此名。此灯与船灯,止能悬挂而不能行动,其他皆随龙灯而喧闹于街巷。大户人家有欲看龙灯 者,可给以犒赏,而使盘舞于家内,名曰拦龙灯”。> >   江南杭州的元宵烟火,也殊为可观,钟毓龙《说杭州?记风俗》对此有所记述:杭州“花 爆,均以火药制成,而以药线燃之。最大者曰烟火,须于空旷之地搭架而放之,有种种戏文等之演出。其次曰花筒,作圆筒式,有大有小,作放笛形,高可数尺,作 兰、梅、菊、木樨、水仙之状,闪烁如生,亦名爆花。有分数道放笛者,名曰孔雀尾巴。其细小者,笛上作一珠形之亮光,名曰月炮,亦曰赛明月。又有末端坠以麦 秆,高射可丈余,作孤形降落者,名曰流星,有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名。又有在盆中施放者,曰金盆闹月;在水中施放者,曰水老鼠。又有 作金花坠地者,曰滴滴金,种种不一。”> >   在街市上所售的食品,北方“十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南方杭 州则称元宵为“灯圆”,“以糯米粉搓作大团,其中实有细节之杂物,如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洗沙之类,名曰灯圆,以之馈送亲友,名曰灯节盒。凡新 嫁娘之母家,必以此送其婿家。是日,以新民储之果实杂和煮食之,名曰熟果。”> >   清季元宵节还流行请紫姑占卜的活动。在杭州,“是晚,又有为迎紫姑之戏者,大都小儿女辈为之。以淘箩盛米,并置筷一双,覆以绸帕,至厕所迎之,谓可以占农事,卜休咎。”> >   后期,北京灯市已“实行了灯与市分家,《燕京岁时记》曰:“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今则灯归城内,市归琉璃厂矣。”> >    杭州则有城隍山灯市,殊为热闹,《说杭州?记风俗》记曰:杭城城隍山“新年之中,各式摊贩、洋镜、洋画之类,更多趋之。其中以火漆加染五色,捏造人物、 鸟兽、虫鱼、果品、花草者,最足以吸引儿童。……洋镜、洋画、卖艺者、变戏法者,及各种摊贩……医卜星相、卖草药者、变戏法者、说大书者、唱花鼓调者加入 其中,因之更形热闹,人争趋之。> >   十六日,江南地区凡去年出嫁之新娘,照例回娘家居住。晚上,有祭床公床母之事。“设小桌于床前,香烛外供以煎饼、鸡子、粉团、寸金糖等等,兼设茶。俗传母嗜酒,公嗜茶,谓之男茶女酒。”> >   十七日民间称为落灯节,晚间须作享祭先。祭毕,则将神像前所供之杯筷尽行收去。> >   十八日,是日清晨,江南于神像前供年糕,所谓上灯圆儿落灯糕。供毕,即将神像及一切过年之陈设品收拾起来,以备来年再用。> >   十九日、二十日或二十一日,清代官府于此三日正式视事,谓之开印。开印,京官“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先行知照朝服行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    正月拜年是各地均有流行的风俗。“新戚交游广者,尤为麻烦。至新密友,不能不新到,泛泛者止能令人持名片往胃之飞片。其片甚大,凡家中男子悉列其名,如 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孙某某,曾孙侄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住某处,谓之注地脚,便其人之不飞回片也。……飞片者,兼持马铃,至门振其铃,伪为骑马亲到者。 问之,则曰适已脱笼矣。片上例无称谓,唯新婿贺妻党,则有称谓,但不用红片,而用白色全帖,束以红纸,而注其所拜者之称呼于上;为所拜者,亦如其帖以答 之。富贵之家,有司阍者,皆用门簿,以记客人之往来。上写题凤二字,或留芳二字,于新年则特置一簿,记其亲到或飞片,以备考查。而于其首必捏造亲到者四 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邻老爷,住五神福楼。”“初十外往,谓之拜灯节。 谚云:‘有心拜节,寒食不迟’,总以一拜为重。虽终岁不接者,至此亦往拜也。拜年不仅麻烦,且多破费。客人之来,主人须饷以粽等例点。而主人之仆人,即向 客人道喜,客人即须给以喜包,名曰西瓜包,殆言其凉薄也”; “女太太于亲族来者之小儿女,更须给以荷包。其制以厚红纸为之,状必荷花,口穿一线,可收可 放,可以悬挂,中贮银元,名之出手货。荷包之外,更须给以点心包。若五日之内客人乘轿而来,留之午膳者,其轿夫并应供给以饭,以其时饭店未开,无从得食 也。”钟毓龙:《说杭州》。

历史典故 春节风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风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相关参考

清代后期汉族信仰风俗

  后期汉族社会人们普遍流行宗教信仰风俗,其关心的问题不全是虚无缥渺的天堂地狱,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切实的利益。因此,就多数人而言,崇拜神鬼仙佛往往出于一种实用的心态。正如葛元煦在一首诗中所说:

清代后期汉族居住风俗研究

>  1.传统居舍习俗的传承>>  后期,汉族社会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不聊生,盗匪横行。反应在居住风俗上,就是许多大宅院多建碉楼、炮楼,以及避难楼等设施;东南沿海村镇亦建有碉楼,或在楼房民居外墙增设

清代后期汉族器用风俗研究

>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器物逐渐进入我国,汉族社会的器用风俗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的出现>>  首先是新式煤油灯的出现,使汉族社会的照明器具有了很大改

清代后期汉族丧葬风俗探究

>  1.丧葬有制>>  后期,仍然实行丧葬有制。为了保证丧葬礼制的实施,清代统治者不惜约之以严刑峻法,严令各地丧葬,“务从简朴,毋得僭妄。”《钦定大清会典》卷三九八《礼部? 丧仪》规定,丧家若因财力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概述

  一、历史背景>>  从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为后期,是清代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封建统治从衰落逐渐走向灭

清代后期汉族生活娱乐风俗研究

>  后期,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基本传承前期固有的风俗事象,戏剧、歌舞、百戏、杂耍、竞技、博弈,以及各种各样的花会等。但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镇,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式文体娱乐项目也随之传

岭南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1、闹元宵是广州人的岁时风俗。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广州的元宵灯会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南汉时,广州元宵夜在长寿寺(即今天的六榕寺)的花塔(现六榕塔,当时称舍利塔)上下燃遍灯烛,与月比

清代后期汉族社会陋俗简介

>  1烟毒、赌博和娼妓成公害>>  在一些大商业城市,鸦片烟祸与其他社会弊病互为表里,成为社会公害,败坏了社会风俗。烟毒、赌博和娼妓一道构成奢侈性消费,毒害着由于近代企业初步发展而握有余钱的市民。《

揭秘各朝元宵夜是如何庆祝的?放夜赏灯千门为昼

不论古今,赏灯都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今晚,全国各地定也会如古代一样,“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忆古思灯,去古代观观灯。元宵节亦称灯节,中国之灯节习俗,源远流长。汉代时,帝王提倡佛法,敕令...

揭秘各朝元宵夜是如何庆祝的?放夜赏灯千门为昼

不论古今,赏灯都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今晚,全国各地定也会如古代一样,“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忆古思灯,去古代观观灯。元宵节亦称灯节,中国之灯节习俗,源远流长。汉代时,帝王提倡佛法,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