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
Posted 联军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火烧圆明园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火烧圆明园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
> 大沽口之战 > 1858年5月20日(清八年四月八日)上午8点,清朝直隶总督府外来了一队全副武装的外国人。他们交给直隶总督谭廷襄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清 朝守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天津守备重地大沽口炮台,让他们“护卫”特使进京,否则将以武力占领。这伙人便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的信使。他们的无理要 求,当然遭到了中国方面的断然拒绝。> > 清军炮击进犯大沽口的英法联军> >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没几年,贪婪的英、法等国 不满足于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又相互勾结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由英法直接出兵、美俄暗中支持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前期,他们在 广东沿海大肆进攻。当他们发现这并不能使清朝政府屈服时,便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京津地区。5月初,英、法侵华军全权代表额尔金与葛罗率大小舰艇二十六艘、 官兵约二千七百人,逼近天津。> > 由于清政府对英、法早有戒心,加强了津门重地大沽口一带的防务,配备轻重火炮五百余门,总兵力达一万三千多人。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自知如果开战占不了什么便宜,便派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一队士兵,妄图恐吓守军交出炮台。结果却自取其辱,遭到中国方面的当头痛斥。> > 5月20日上午10点,英法联军悍然打响了第一炮,拉开了大沽口之战的序幕。清军当即予以还击。大沽口一带顿时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法舰“霰弹”号的螺 旋桨在游弋中被中国军民事先布好的渔网缠住,无法动弹,成了炮台上清军的“活靶子”,一阵炮火袭来,法舰顿时变了形。还有些敌舰被白河上渔民施放的火筏阻 挡,难以前进一步,连船上的帆都被引燃了。激战近两个小时,英法联军的三艘战舰当场沉没。> >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大海退潮 引起白河河水猛退,联军舰艇顺势后撤,退出了守军火炮的有效射击范围。清军的炮弹呼啸着飞来,却在距敌舰不远处力竭落水爆炸,未伤敌分毫。而敌舰的火炮由 于性能远胜于清军,既打得远又打得准,屡屡命中清军炮台。纵然守军英勇顽强,也逐渐丧失了还击的能力。此战双方各有伤亡,但清军因准备不足、装备落后,加 之主帅谭廷襄以及直隶提督张殿元、署天津镇总兵达年等逃跑,致使北、南炮台先后失陷,天津完全暴露在了英法联军面前。在敌人的武力威胁下,清廷被迫屈服, 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求和,在天津与侵略者再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天津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撤出了津沽一线,京畿威胁暂告解除。胆战心惊的清政府为防备联军,任命悍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加强京津防务。> > 吸取了前战失利的教训,僧格林沁着力经营,经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集中兵力、重点设防的总方针,进行积极防御。他亲自督办了以大沽沱口为重点的近海、沿 海及侧翼的多重军事设施,还选调精兵强将充实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大沽重地的防守力量有了质的提高,官兵们士气高涨,要给来犯之敌以沉重的打击。> > 果然不出人所料,1859年6月(咸丰九年五月),英法联军又借“进京换约”之名,由英海军上将何伯率领大小舰艇21艘(其中英国17艘)、官兵约 2000人再度来犯。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以深水舰只正面袭击大沽炮台,以浅水炮艇开道越过横江障碍进攻,从而摧毁炮台,然后组织陆战队登陆占领,扫清武装进 攻的障碍。> > 6月25日上午,十余艘联军舰只驶至清军在前面铺设的铁戗旁,先后用缆绳拉倒了十余架铁戗,然后放下浮标标记开辟通道。僧格林沁闻报,心知来者不善,但为避免扩大事端,他一面派人与英法侵略者交涉,一面命令各部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敌人开战,坚决予以还击!> > 尸横遍地的大沽炮台阵地> > 自兵临大沽海口以来,何伯就在极力收集大沽守军的情报。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消息,正如他本人亲眼在望远镜中见到的一样,阵地上见不到几个士兵,根本不像是 大战在即的样子。何伯放心了,当日下午1时30分,他下达了总攻击令后,便回舱喝咖啡去了。他满以为清军仍和去年一样经不起他的重炮轰击,要不了多久便可 以从容登陆了。> > 殊不知何伯正中了僧格林沁的骄兵之计。局势紧张之初,僧格林沁便有所安排,他要求各守军注意伪装隐蔽,要做到炮台白天 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鼓,守军隐于安全处,任凭联军如何试探决不暴露。何伯的贸然进攻,正中僧格林沁下怀。当闻报联军已进入预定水域时,僧格林沁哈哈一 笑,高喊一声:“打!”只见各部守军从藏身之所鱼贯而出,迅速撤除了掩盖在火炮上的草帘,按早已计算好的角度、距离向敌舰猛烈开火。> > 英法联军猝不及防,完全笼罩在炮台守军的炮火之中,当即便有几艘军舰中弹起火。有艘企图抢滩登陆夺头功的炮艇被突如其来的炮火击毁了锅炉,无法动弹,紧接 着又被一顿狠揍,冒着浓烟沉入了河底。不久又有一艘炮舰“庇护”号步其后尘。刚才还在舱室里悠闲地喝咖啡的何伯,此时站在旗舰“行鸟鸟”号的甲板上,目瞪 口呆地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知所措。突然,一颗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落在他的旁边。只听“轰隆”一声,站在何伯身后的“行鸟鸟”号舰长当场毙命,何伯受 了重伤,“行鸟鸟”号受损严重,无法指挥作战。> > 原来,清军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战术,集中火力轰击联军指挥舰。无论何伯转移到哪艘船,只要升起旗舰标志旗,必定引来清军倾泻的炮弹。何伯无法,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 不甘心失败的联军在零星炮火的掩护下再次组织陆战队强行登陆。早有准备的守军利用各种防御工事予以猛烈回击,一批批亡命之徒应声倒毙。激战至晚上,联军 “术穷力尽”,无心恋战,抛下了上百具尸体狼狈逃回船上。没几天,英法联军的残兵败将便灰溜溜地南逃了。是役,清军以伤亡三十余人的代价,换取了击沉四 舰、伤十余舰,毙伤英军464人、法军14人,生擒2人的巨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持续到1860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第一次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城并一把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一把火烧的没有任何正义性,这是一把野蛮的毁灭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的罪恶之火。不管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但本质上却是对利益的掠夺,没有任何正大光明可言,只有阴暗龌龊。八国联军1900年第二次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的时候,就只剩下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了。说到底,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不过是为了争夺原始而罪恶的利益。
整体上说火烧圆明园是为了利益,具体分析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第一点:侵略性的战争必然伴随着烧杀抢掠,因为侵略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就是为了利益而生,包括英国和法国。因此,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尤其是《权利法案》颁布以后,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利润。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利润。法国大革命之后,逐步建立了议会共和制,也成为了以资本为动力的资本主义强国。法国的目的与英国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掠夺利润。
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和法国怎么才能获得利润?占领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英国已经把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扩展到印度了,再进行扩张就必然以中国为目标。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其目标都是中国的市场和原料。占有了中国的市场和原料,英国和法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中国愿意向英国和法国开放市场吗?中国愿意把更多的原料卖给英国和法国吗?不愿意。于是,中国便成了英国和法国眼中的一块吃不到嘴里的肥肉。怎么才能吃到肥肉?用刀子割!由此,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就成为了必然的手段。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英法联军采用了杀人放火抢劫的手段。
为了利益,英法联军一把火烧的圆明园。
原因第二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为了毁灭罪证,因为英法自诩为文明国家。既然是文明国家,怎么能当着全世界的面公然抢劫呢?!既然是文明国家,怎么能做出野蛮的行径?!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既掠夺了国库,也掠夺了皇帝的私人财产,连老百姓也受到了波及。皇帝的私人财产有很多,但最显眼的就是圆明园;可以说圆明园里集中了中国几千年创造的文明精华。英法联军的一通打砸和抢夺,把中国创造了几千年的文明代表毁灭了。文明的国家会进行毁灭性的抢劫和掠夺吗?显然不会。
无论根据哪一国的法律,抢劫都是犯法的。以此推论,抢劫了圆明园的英法联军都应该被审判。审判定罪需要什么?证据!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就不能给英国和法国定罪。没有犯罪的英国和法国,自然还是文明国家。所谓文明国家的英国和法国接下来会怎么办?自然是毁灭罪证。怎么毁灭罪证?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我们没有抢圆明园的任何东西,圆明园里的财物都被一把火烧了,那把火不知道是谁放的。在某一天,英法便会如此否认。号称文明的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的无耻和野蛮。
英国和法国是罪犯,英法联军也是罪犯,罪犯为了抢劫财物而一把火烧的圆明园。
原因第三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为了逼迫清政府投降,是为了逼迫咸丰皇帝妥协,是为了逼迫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中出让更多的国家利益。这是英国和法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贯手段。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敌对双方是清朝和英法两国。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以后,虽然被迫对外开放,但并不想扩大开放的范围。咸丰皇帝回绝了英法关于增加通商口岸的要求,于是英法决定教训中国一顿。也就是说英法进行了一次增辟通商口岸的非正义的战争。之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也证明了这一点。
战争必有胜负,但战争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英法联军可以打败清政府,但英法联军并没有占据中国的力量。所以,英国和法国要获得金银和口岸等利益,就必须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怎么样才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让战败国感到害怕。怎么样才能在不平等条约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让战败国的皇帝感到害怕。怎么让清政府和皇帝害怕?火烧圆明园!
如果清政府和皇帝还是不害怕怎么办?估计就会火烧皇宫了。真要出现这种情况,估计清政府只能在皇宫的废墟中与英法签订不平等条约了。火烧皇宫就会让清政府颜面无存,那中国会把战争继续下去。这么做显然不符合英法的利益,英法需要一个稳定而妥协的中国。
有人说英法火烧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虐杀巴夏礼等人,但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并没有请英国和法国的军队来,英法的军队进入中国就是侵略,英法任何为侵略服务并进入中国的人员就是侵略者。对于侵略者是不需要有任何的同情的。所谓的报复中国虐杀等国人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由此可知,国家之间利益当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只不过是为了英国和法国能够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八国联军侵华也只不过是为了更多的利益;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只不过是西方工业文明抢劫中国农业文明而已。烧杀抢掠不过是为了金钱,一切为了利益,如此而已。面对侵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屈服!面对屈辱,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圆明园(6)英国(35)英法(3)相关参考
世界条约 历史上中俄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在哪里签订的?北京条约在哪里签订的?
中国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于1858年5月签订,就在这个月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趁热闹赶到天津,通知清政府说:“如果把满洲沿海割让给俄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持续到1860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第一次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城并一把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一把火烧的没有任何正义性,这是一把野蛮的毁灭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1860.10.25北京今大清国皇帝、大法国大皇帝切愿将两国不协之处调和,以复旧好,是以大清国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和硕恭亲王奕訢;大法国大皇帝特派内阁大学士世袭男爵葛罗为钦差全权大臣便宜行事;彼此既将所
1860.10.24北京兹以两国有所不惬,大清大皇帝与大英大君主合意修好,保其嗣后不至失和。为此大清大皇帝特派和硕恭亲王奕訢;②大英大君主特派内廷建议功赐佩带头等宝星会议国政世职上堂内世袭额罗金并金喀
空前的屈辱和国耻——《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奕劻(右坐一)、李鸿章(右坐二)与11国驻华公使签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腐朽的清王朝为了维持其统治,当即与西方列强进行投降谈判。1
世界条约 《法兰克福和约》签定的时间以及割让的地区是什么?法兰克福条约的签订有哪些影响?
法国和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普法战争爆发于1870年7月。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是一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何会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河北巴东县第一中学 邓兴普刘从政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奕䜣先后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何会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河北巴东县第一中学 邓兴普刘从政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奕䜣先后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9月,咸丰帝以「”木兰秋狝”的名义带着皇后、懿贵妃等人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在额尔金勋爵、葛罗的率领下于10月13日从安定门攻入北京。令众人愤怒的是,
1921.1.8北京一九二一年一月八日,即中华民国十年一月八日,中国政府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省合众电信公司(依照美国加省法律所组织者,总公司办事处设在旧金山)于北京缔结中美无线电台协定,如左:中国因欲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