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冤作“文字狱”鬼

Posted 明史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戴名世冤作“文字狱”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戴名世冤作“文字狱”鬼

2、历史秘闻 太可惜了

戴名世冤作“文字狱”鬼

  都说“柔柔弱弱”是书生,读书人历来给人的感觉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眼里,这群柔弱的书生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每当社会黑暗的时 候,往往是他们奋起抗争,每当民族危亡的关头,也往往是他奋起拯救。但就这样一批人,他们往往受的是世上最不公平的待遇,他们除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外,还 要成为统治者权力斗争的冤魂。戴名世冤死一案,便是最好的例子。> >   戴名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清廷所谓“天下太平”的“盛世”,这是清王 朝的封建政权比较巩固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因为满洲贵族入主中国之后,民族间的隔膜并不能一下子消失掉。康熙执政时,虽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人们 的反清思想特别是在汉族的一部分文人中还是存在的。为了清除反清情绪和言行,清初统治者便大施专制淫威,于是制造了一桩又一桩文字狱案,对具有民族气节和 民主思想的人士加以打击和摧残,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处死。而戴世名的《南山集》案便是其中一例。> >   戴名世自小便有大志,自 负才华,睥睨一世,人称“狂士”。他的曾祖父戴孟庵,就是一位有气节的明末遗老,戴名世从小就听取曾祖父的教诲,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就种下了不满现 实的种子。另外,他的父亲戴霜崖是一位穷书生,一生教书授徒,还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因之“尝借饮酒以解其愤懑”。前辈们这种消极的不满情绪对他的熏 陶,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于是形成了他的反清思想和“好骂人”的性格。> >   戴名世才华出众,人以文名,一生写了不少好的文章。康熙四 十一年,他的门人尤云鹗收集先生古文百余篇,刊行于世,名曰(南山集)或《南山集偶钞》。都御史赵申乔一向不满戴名世的“狂妄”,《南山集》问世后,遂假 以罪名进行奏劾。指出:“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徒 使市井书坊翻刻贸鬻,射利营生。识者嗤为妄人,士林责其乖谬。圣明无微不察,谅俱在洞鉴之中。今名世身膺异数,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 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赵申乔的这篇奏疏,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劾戴名世最重要的话,是《南山集》中 提到桐城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方氏的《滇黔纪闻》,是记永历帝在滇黔称帝的事。他在《与余生书》中提出写明史,弘光、隆武、永历都要写。在这里,他提出 了这三个皇帝的年号,本为清廷所不容,而且还要像“昭烈之在蜀,帝呙之在崖州”一样,列为正统,那更是清廷之大忌。> >   原来戴名世平时最 喜欢读太史公的著作,慕司马子长的为人,又尝考求前代名人奇节懿行,便时时著文,来抒发自己抑郁的爱国情感。他经常访求明末遗老,网罗明季逸事,准备写一 部明史。清初有些文人是通过写明史以悼念前朝的亡国之痛,浇胸中之垒块,谈迁写《国榷》,查继佐写《罪惟录》都是如此。戴名世要写明史恐亦如此。戴名世为 了写明史,遂注意搜求南明史实。所谓《南山集》案也是《明史》案。> >   其实,赵申乔欲置戴名世于死地,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轶事。当年戴名 世会试考中第一名,殿试时得的是第二名,第一名状元被赵申乔的儿子的赵熊诏得去。由于赵熊诏的名气远在名世之下,当时便有传言说,这是由于赵申乔在幕后活 动的结果。赵申乔恐黑幕被揭破,便假借口实陷害戴名世。在奏疏中特别表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这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拙劣伎俩。> >    另外,《南山集》案,对于康熙来说,还有一个误会。那就是《与余生书》中引用了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恰好方孝标曾为翰林学士,戴氏文中称之为方学士, 而别有方学诗者,曾附吴三桂反清,失败后隐匿起来,在满文中“方学士”与“方学诗”为同音字,康熙帝误以为是在逃的方学诗,特别重视,指明要从严查办。有 此皇上“圣旨”,《南山集》案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无疑在戴名世的罪状上又涂了一层说不清的阴影。于是,凡有牵连都被捕入狱,而方族受迫害尤重。> >    《南山集》案的案情逐渐加重,其另外一个原因。是因戴名世的性格所致,由于他狂傲不羁,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得罪了不少人。以前吏部侍郎赵士麟,为 了附庸风雅,拼凑了一部文集,求戴名世作序。戴氏因离京迁延未作,赵便使人代作一篇并冠以戴名世之名,戴知道后,即作《与赵少宰书》进行责难。他说:“今 以不诚之人而事阁下,以不诚之文而序阁下之文,宜为阁下之所斥勿收,而阁下顾使人为之,则非阁下始所取于名世之心矣。区区之诚尚欲自达,而代作之文惟阁下 削而去之。”对于一位现任的吏部侍郎,戴名世竟直接指出其不对,并且要求将这篇序言“削而去之”,能不引起这位少宰的怨恨吗?《与赵少宰书》原是一封私人 信件,于是朝廷大部分官员对戴名世多无好感,甚至视为“狂士”、“恃才放荡”、“语多狂悖”之徒。恰巧这时赵申乔的劾疏出笼,如同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必然 酿成灾祸。戴名世的粉骨碎身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的结果,戴名世虽然可以吐出一口恶气,而在当权者方面自然就更觉面子难看了。后来,《南山集》案发,这位 吏部侍郎无疑是火上加油。> >   康熙五十年戴名世时年五十九岁,下刑部狱。刑部依“谋逆”律,决定将戴名世凌迟处死,并将其祖父以内的亲族 男性年纪在十六岁以上的处斩,十六岁以下男性及所有妇女配给功臣之家为奴;刻书、作序的尤云鹗、方正玉、方苞、汪灏等人拟处以绞刑,与戴名世讲学论文关系 密切的朝官三十余人也拟予贬谪。以上共拟处罪的有三百余人。> >   其实,《南山集》案实质上是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官场矛盾所导致的一种 结果。中国封建社会里的文字狱,由来已久,但以明初和清代为最烈。戴名世的死,是直接死于文字狱。其导因则是由修明史引发出来的。戴氏擅长古文,但亦爱好 史学,并对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都有自己的见解。他想撰写一部《明史》,多方搜集材料,即所谓“留意先朝文献”,然后静下心来,“发凡起例,次第命笔”。到 他死,他也未写成《明史》却由于“不自韬晦,受重以成其志”含冤九泉。

历史秘闻 太可惜了

戴名世,清朝江南桐城人,出身于贫寒之家,但他却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座右铭,读书非常用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虽然戴名世才华横溢,但科举制路却极为坎坷,多次参加乡试均已落榜而告终,51岁的时候还只是个秀才,甚至遭到亲朋好友的嘲笑。

康熙四十四年,已经52岁的戴名世再次参加乡试,此次他榜上有名,考中了举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之后,戴名世就高高兴兴地返回老家,将中举的消息告诉家人,并且决定继续参加会试,这样才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坐船回家的途中,由于闲来无事,就与船夫聊天。

船夫听说戴名世举人的身份后,表达了钦佩之情,然后对他说道:“我虽然是个船夫,但以前也读过书,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吟诗作对,尤其对对联最感兴趣。前段时间听别人说了一个上联,直到现在都没有想出下联,您能否帮忙想一下呢?”刚考中举人的戴名世,对自己的才华相当自信,但他谦虚地说道:“在下愿意一试。”

随后,船夫就说出了上联:“木匠造枷枷木匠。”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其实很有难度,意思是说,有一个技术高超的木匠,连当时衙门都找他做木枷。后来,木匠因为犯罪被抓入大牢,而身上的木枷正是当年他亲手所做的。听完船夫的上联后,戴名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直到船靠岸他都没想出一个绝佳的下联。

此后多年的时间内,戴名世都没有忘记这个上联,直到他临死前才想出下联。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到京城参加会试,一举取得了会试第一的好成绩,并在殿试中位列第二,也就是所谓的榜眼,从此开始踏入仕途,授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然后,仅在两年后,他就因为别人的诬陷被判处死刑。

原来,戴名世以前曾写过一本叫《南山集》的书,书中记录了不少明朝的事迹,用了不少南明皇帝的年号,被定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巧合的是,负责监斩的官员,是戴名世的同僚,也是翰林出身,戴名世突然高兴地说道:“老天开眼了,终于让我想到下联了。”

于是,他就大声地喊出了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木匠造枷枷木匠;下联:翰林监斩斩翰林。”康熙皇帝听说此事后,叹息地说道:“实在是有些可惜了,如果戴名世不写《南山集》的话,以后肯定会有不凡的成就的。”

相关参考

太可惜了

戴名世,清朝江南桐城人,出身于贫寒之家,但他却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座右铭,读书非常用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虽然戴名世才华横溢,但科举制路却极为坎坷,多次参加乡试均已落榜而告终,51岁的时

康熙时期震惊天下的《南山集》案是怎么发生的

清朝文字狱不断,康熙五十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南山集》案。戴名世,安徽桐城人。出生在世代耕读的中小地主家庭。此人自小勤学苦读,喜爱历史,一心想写部明朝历史。他的同乡前辈中有个叫方孝标的,以游历云南、贵

此人反复无常,背叛了明朝,又背叛清朝,后代出了两个直隶总督

导读:公元1711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五十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字狱案件--《南山集》案,此案爆发的缘由,是因为翰林学士戴名世的作品《南山集》“语多狂悖”,充满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结果被左都御史赵申乔

清朝一穷书生,帮屠户写春联,被王爷看到,十年后成了一品大员

导读:公元1711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五十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字狱案件--《南山集》案,此案爆发的缘由,是因为翰林学士戴名世的作品《南山集》“语多狂悖”,充满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结果被左都御史赵申乔

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闫红,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樾、姚鼐等,因为这些人都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而得名桐城文派

清朝为何把罪犯流放到皇族的老家盛京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

钱名世的生平简介 雍正为何派385个文人写诗骂他

钱名世的生平简介雍正为何派385个文人写诗骂他?清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一共出了十个皇帝,在这十个皇帝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康熙和乾隆。  然而,一提到这两位皇帝,有一个人却不得不说,他就是雍正,康熙的儿子

文字狱的危害文字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_文字狱的例子

【文字狱的危害】文字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_文字狱的例子  文字狱是扼杀人民思想的专制制度,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  满清南侵以来,对中原民族不但在军事上予以残酷杀戮,而且在经济上大肆掠夺破坏,尤有远见

清朝文字狱的后果,清朝文字狱的特点是什么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是什么?1、从兴起目的看,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而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造成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2、从持续时间看,清代文字狱贯穿整

文字狱在哪个朝代确定,文字狱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字狱起源于哪个朝代?文字狱指旧时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具体起源很难考证,可查证的最早证据是《汉书》记载西汉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