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Posted 难经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理论,百花齐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2、历史百科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清朝时,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在医学理论的研讨、温病研究、药物学、方剂学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清代的众多医家对中国历史上很多医学典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做了详细的注解进和阐释。    浙江钱塘医家张志聪,出身医学世家,年轻时曾经潜心研究儒学,后来转投名医张卿子门下学习医学。他在医理研究方面极具悟性和天赋。出师后,他继续在行医 过程中积累知识,不断精进,终于成为一代医术高明、学识博洽的大医家,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伤寒论宗印》、《灵枢经集注》、《侣山堂类辨》、《金 匮要略注》、《本草崇原》等。其中,《素问集注》模仿明代理学家注解经书的方法,以“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辞藻”为原则,对《素问》原文逐句做注,通俗易 懂、详细明了地阐读了历代医家所忽略或回避的一些疑难问题。   在《难经》注解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是江苏吴江人徐大椿。他从小聪明过人,学 识十分渊博。岁过而立之年时,家人多病的情况让他弃儒从医,博览历代名医著述,很快就在这方面有了极深的造诣。传说他洞明药性,不论遇到何种顽疾都能药到 病除。除了悬壶济世外,徐大椿著述颇多,最有名当属《难经经释》。《难经》原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是战国扁鹊所作,它以答疑解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共讨论了81个问题,因此得名。徐大椿在阐读《难经》时,创造性地采用训诂诠释,则依本文;辩论考证,则本《内经》,的方法,解释齐全,考证详明,而且对 《难经》中所谈及的经络、脏腑等方面的问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集毕生心血所著的医学名著,在医药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可是随着张仲景的离世,这本书逐渐散落民间,多有遗失。时至宋朝,才经人搜集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与世人重见。这两本书与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变迁,后人在阅读时常常遇到困难,所以对它们的注解工作也逐渐受到清代医家的 重视,柯琴、尤怡便是其中的代表。   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和尤怡的《伤寒贯珠集》,在张仲景医理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同时还对张仲景的临 床方法进行了总结,对于临床医疗也极具指导意义。除了《伤寒贯珠集》外,尤怡还著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两本书,是《金匮要略》研究领域的著作。 前者对《金匮要略》中的深文奥义着重解读,见解独到精辟。后者足补《金匮》之所未备,实能羽翼《金匮》,实则是对《金匮要略》的进一步丰满。   虽然清代诸医家对古代医学典籍的编纂、整理的著述很多,但是在具体经文的解释方面,常常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有时难免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是这种辩解、争论并不是坏事,反而会对中华传统医学典藏的发掘和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明代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近八百余种有关医药等方面的学术书籍,并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用二十七年的时间编成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本草纲目》。在清代,药物学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著名的药物学家青史留名,一些新的药物品种不断问世。    赵学敏是继明代李时珍后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曾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拾遗》中总共记载了921种药物,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中未曾收录的 新药品。在药物分类方面,赵学敏增加了“花”和“藤”两部,将“金石”一分为二,并将“人”部删去,最终全书分为18部,相比于《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来 说,这本书的分类方法更趋于合理。此外,这本书还对《本草纲目》中的一些错误做了修改更正。所以他的这本《本草纲目拾遗》既是对《本草纲目》的完善,同时 也是对我国传统药物学的发展。   赵学敏之后,吴其溶写就了一部药用植物学专著,即《植物名实图考》。该书一共分38卷写就,记载了12 类、714种的植物。书中还对每种植物的形貌、颜色、性味、产地、功能做了详细的文字介绍,特别是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做了重点而详尽地说明,有的还配以惟妙 惟肖地插图辅读。   清时,除了赵学敏和吴其外,其他的一些医家还编著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本草书籍,如汪昂(字衔庵)根据《本草纲目》等著作辑成《本草备耍》一书,记载了460余种药物,并附插图400余幅,简单明了地对每味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做了介绍,使人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后来,吴仪洛又在汪昂的《本草备耍》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新增药物260余种,命名为《本草从新》。   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是当时清代在方剂学方面的新作品。这两本书中收录了许多疗效显著的良方,在对这些良方进行解读时,二人也尽量直译阐发,而且见解独到,极具临床实用性。   汪昂的《汤头歌诀》和陈念祖的《时方歌括》对初学方剂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入门书籍。因为它们文言浅白,又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极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    自民间的药方,大多具有药价便宜、奏效快、得来容易的共同特点,但是这方面的书面整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在清朝,赵学敏的《串雅》(内外 编)弥补了在民间医疗经验整理方面的不足。这本书是“走方医”赵柏云药方的整理版,非常适合普通百姓、平常人家的应用。   温病是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等多种热性病的总称。温病学派就是致力于这些温病研究的一个流派。在积累了众多有关温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温病学派便在清代医学领域中脱颖而出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叶桂、吴珊、王士雄。    叶桂,江苏吴县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医家出身。受父辈的影响,叶桂对医学一直十分感兴趣,他潜心学医,吸收了老师的很多理论知识和行医经验。他在行医时, 开出的处方客观合理,在治病过程中常现奇效,时人评价他为“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戚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戒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 之;或十无病时预知其病;戚预断数年厄皆验。当时名满天下”。叶天士的主要成就,是发表《温热论》。这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 进一步的理论和辨证基础。

历史百科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医道之宗《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它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成书标志着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后世医家大多在《内经》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从而形成不同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现在中医运用的传统基础理论仍以《内经》为主要依据,临床实践也以它为指导。因此,讲中医必得说到《内经》。《内经》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春秋、战国、秦、汉以来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西汉以前所出现的许多古典医学文献基础上,总结、汇集编辑而成的。

相传《黄帝内经》为黄帝、雷公、岐伯和俞跗等人讨论医药的笔记,实际上它是后人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写成的。从其内容、文气和作者思想来看,它可能不是出于一人手笔,而是几个人先后写成的。原书编成于西汉,搜集、编辑了春秋至西汉的医学著作,因流传中有亡佚,后人在整理、注释时又将西汉以后的医著伪称《内经》原文补充了进去,所以现在看到的《内经》不是原书,而是经过西汉以后,特别是唐宋医家补充过的。就其医学学术思想看,《内经》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西汉的医学成就。由于黄帝氏族文化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从无到有,盛况空前,历代的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各派学说都将自己的文献冠以“黄帝”之名,一为显示学有所本,二为引起世人重视。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这部巨著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客观分析,建立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摄生等学说。

统一整体观是《内经》的重要学术思想。它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内由于经络的沟通,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组织都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经》的整体观还表现在,它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既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即人体直接受到时间、气候、季节和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与社会因素、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即人的贵贱、贫富、苦乐、生离死别等变化对健康有着极大影响。

《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成系统理论,用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立法、治则和药物性、味、气等祖国医学中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医药的各个方面。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有助于比较辩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

永恒运动观也是《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运动着的,唯有永恒的运动,才能产生变化,假使静止而不动,则不生不化,生命也就毁灭了。《内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疾病,并针对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从而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内经》对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有着科学论断。它认为,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是决定是否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在诊断上应当尽量全面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对疾病要防微杜渐,有病及时治疗,防止疾病传染或恶化。对疾病还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分别治疗,也要根据不同症状确定治疗方法。《内经》特别强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它重视精神情态的调节对养生的意义;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四季变化进行保养的观点。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很科学的。

《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第一次记载了血液循环。我国现存第一部对人体组织有详细记载的医书便是《内经》。据《内经·灵枢》说,人活着的时候可以由体外按摩到体内各个脏器的位置,死后可以解剖开来观察。《灵枢》还详细地记载了体内器官的大小、软硬,血管的长短,肠胃的容量,并且大都十分精确,这说明我国秦汉前的解剖实践有相当水平。《内经》记载的血液循环更值得称道。而在西方医学史上,英国人哈维花费了17年时间才于1628年(即我国明代崇祯元年)发现心脏维持血液循环的作用,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

《内经》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近2000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实践,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价值和影响从下面两点即可看出:一,从中医学发展史上看,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医学家和著名医学流派,但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情况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中医学现存古典文献,除《神农本草经》属药物学著作外,其他的都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乎可以说,没有《内经》就没有中医学。

《黄帝内经》书影

《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东方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曾将它列为医生的必读课本,视为主要医学经典著作。近代以来《内经》也引起了西方医学家重视,美国人维茨曾于1949年将《素问》前34篇译成英文出版并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内经》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重视,部分内容相继被译为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内经》中的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已经为世界医学界开辟了新的境界,为探索人体未知领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内经》列为针灸医师的必读书。可以说,作为我国医道之宗的《内经》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医学财富。

(蒋燕)

相关参考

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医学价值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

中医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

中医医院历史

1.中医的发展史,你都有哪些了解呢中医发展史是研究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医发展史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中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与社会科学有着极为密切

《针灸大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医书典籍,它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李蕾。>《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一部记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的重要医学著作,它记述了历代名家的针灸医案,是学习和研究针灸的重

黄袍怪和百花羞故事,黄袍怪和百花羞公主原是什么来历

黄袍怪和百花羞公主原是什么来历那黄袍怪本是天上的星宿正神,奎木狼。二十八星宿,二十八位神仙守护,大家最熟悉的,应是昴日星君。黄袍怪在下凡作妖前,也是这么位天界正神。而百花羞公主,前世原是天界披香殿的侍

我国基本药物的发展历史怎样

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百花酒历史

1.镇江香醋的历史镇江香醋以糯米为原料,是一种典型的米醋。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有关于米醋的用法记载。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齐、梁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梁武帝曾想礼

花絮 名家雲集|“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9春節大聯歡”現場

中國文藝網“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9春節大聯歡”專題鏈接地址:://cflac/wywzt/2019/2019bhyc/

西游记黄袍怪与百花羞,天界神仙为爱下凡做妖怪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游记黄袍怪与百花羞,天界神仙为爱下凡做妖怪”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西游记黄袍怪本是天界的神仙,是七宿之首奎木狼,因为和天界披香殿玉女恋爱,两人一起下凡做夫妻,结果玉

名瑭,淮安市人,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