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

Posted 光绪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

2、清朝历史 道光遗诏风波

咸丰帝的遗诏毁了大清朝

咸丰帝生不逢时,生逢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又可叹他无其先祖的雄才大略,再振朝纲。只得一生抑郁借酒消愁,耽溺于女色不能自拔,于1861年崩于承德。在他弥留之际委任八大顾命大臣,赐玉赏、同道堂两方玉印于皇后钮祜禄氏与懿皇贵妃叶赫那拉氏。为何说他看似周密的举动,却毁了大清朝的前程呢?客位看官,让小编细细讲与您听。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治体制竟一波三折,引发一系列错误。

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紧张,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处置不当,咸丰皇帝被迫跑到承德避暑山庄,最后死在北京故宫之外。在继承人问题上,咸丰帝的遗嘱留下了很大的政治隐患。

他一方面考虑到皇后无子,贵妃幼子继承大统,将会出现皇后与母后专政间的矛盾,他设想出一个八大臣赞襄、两宫皇太后各执一印(皇后用“御赏”印。那拉氏代载淳用“同道堂”印)的政治体制,以求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这是咸丰帝死前的精心安排。

谁曾想到,他将六弟奕訢排除在体制之外,使之不能参与朝政,这就开启了政局不稳的先兆。咸丰帝死后,肃顺等赞襄王大臣深知身为皇子生母的西宫那拉氏潜在的政治危险,就采取了“抑西扬东”的策略,从礼仪封号上先后为东宫、西宫封号。

以示嫡、庶之别,通过对西宫的贬抑,以图分化两宫皇太后。迫于情势,西宫太后不仅主动拉拢东宫慈安太后,还联合此时在京师与英法联军谈和的恭亲王奕訢。内外联手,最后除掉了肃顺等八大臣,不仅使双方生命得以保全,而且政治生命也得以延续。

同治初年,奕訢以议政王名分主持朝政,实握相权。慈禧太后实握帝权,把持朝政,出现了帝、相、后并存的政体,这种以太后之尊听政的慈禧慈安两太后、年少软弱的载淳帝、主持日常工作的奕訢等王大臣之间构建的三角政治格局。

既有临时稳定的因素,从长远看又使清廷最高层具有一种不稳定的因素。慈禧和奕訢之间在达成某种默契的同时,也潜伏着一种难以消除的权力矛盾。直至1865年,慈禧太后以奕訢不守礼仪之名,取消议政王名号,收回了相权。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慈禧太后得以一宫“垂帘”,独揽朝政。为进一步去除绊脚石,在1884年中法战争酣战之际,慈禧太后以奕訢用人不力为名将其逐出军机处,重新改组军机处。

没有了任何制约和牵制的慈禧太后更加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内政外交更加腐败。1889年,光绪帝大婚,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成了外国人眼中的“国家元首”,但名不符实。

实际权力仍然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这样就形成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且矛盾重重。慈禧太后恼于光绪帝借维新之名行夺权之实。

欲将其废弑,并根除维新派。后来,更传言西方列强欲迎光绪帝归政,慈禧太后才想假手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报复西方列强。最后落了个自身西逃西安、京师浩劫、国家蒙羞的结局。

慈禧太后病死前,遗命溥仪之父载沣摄政监国,光绪帝的遗孀隆裕为太后。这一格局与咸丰帝死前的“赞襄与太后”的格局何其相似。

载沣竭力巩固摄政体制,更加剧了政治体制的矛盾。载沣为加强中央集权,决定拿北洋大臣开刀。加上猜忌日久,急欲除之而后快。

张之洞力劝恐激生他变,载沣犹豫寡断。隆裕太后命袁世凯回老家去养“足疾”,怎会想到几年之后就是他逼孤儿寡母退位呢?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集团权倾东南,坐拥半壁,开始出现内轻外重的局面,但仍能维持满汉统治阶层长期合作的统治格局。

而到了载沣摄政时期,满族权贵集权于内,排斥汉族官僚于外,至此,满汉统治阶层的矛盾激化,汉族地主官僚出现了离心倾向,满汉合作局面出现重大裂痕,且难以缝合。针对于此,汉族官僚为自身利益开始为立宪运动推波助澜。

加之载沣集团的腐败,满族亲贵四面楚歌。咸丰帝为求皇权平衡,搞出来一个赞襄大臣与皇太后共同辅佐幼帝的政治体制,实为求互相牵制,但最后以祺祥政变完局。出现了一个帝、相、后并存的体制。

慈禧太后从借助相权、利用后权,到最后形成一人专制。看似权力稳固,实则使内政外交更加腐败。与皇权体制相呼应的就是中央集权问题。

咸丰帝为扶大厦于将倾,始起用汉族官僚集团;慈禧太后杀肃顺等八大臣,但杀其人而不废其策,终于躲过太平革命一劫。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满族亲贵在把控中央集权的问题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并且输得血本无归,最后袁世凯竟成了一时的最大赢家。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父亲载沣时写道:可以看出对他来说,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没有杀袁世凯,只能是个战术问题,而清王朝是输在了战略上,他们犯的是战略错误。

清朝历史 道光遗诏风波

道光遗诏风波:就

在这哀戚之中,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已经69岁了,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这应该是高寿了。

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正月初五,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臣们的一再请求,决定放弃亲自将皇太后灵柩送到西陵的计划。此时的他卧在灯草褥子上,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只能有气无力地哀泣着。

正月十一,道光在上年江苏江宁(今南京市)等地遭受水灾情况的奏折后批示:暂停征收灾区赋税。 这是他三十年治国,处理的最后一件政事。

道光帝本来就有小恙,至此已经演变成肺病,由于年事已高,抵抗力下降,迅速恶化,终于不治。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公历是1850年2月25日,道光王朝的大幕很落寞地落下了。

这天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终年69岁。《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距太后的死仅一月有余,可以说他直接死于这场丧事。臣子们嚎哭着脱下了道光帝的一身重孝,为他换上皇帝的寿衣。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个小时,他宣布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选。

此时的道光帝已经不能说话,但由于回光返照,神志还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储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时需要的仅是揭晓谜底而已。

早晨六点钟的圆明园还笼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中却是灯火辉煌,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所有皇子当着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准备公启匣,领受立储谕旨。

太监捧来了匣,这是一个长宽厚为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无锁,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打开匣,发现里面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汉字旁注有满文。于是,他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皇六子奕”,现场鸦雀无声,文庆接着念道:“封为亲王,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

随即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奕磕头大哭,群臣也纷纷下跪表态拥护新君。生离死别之时,所有的恩怨都将烟消云散,所有的感情化作泪珠,尽情地挥洒着。慎德堂屋檐上的乌鸦被惊得拍翅而起,低回盘旋在庭院之中。

道光帝将封奕为亲王写入立储谕旨,可见他在选择储位上的为难,这令奕尴尬,令奕伤感,也给后世史家以无穷的猜想。道光帝之所以这样写,既是对奕歉疚之情的表示,更是对爱子的一种保护。

道光帝考虑立储之事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经过几年考虑,道光二十六年(公历1846年),他下定主意,密定储位。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统的可能。说起来,道光帝选择的余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结果并非如此。

在道光帝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长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过继给了兄弟;而七子奕、八子奕、九子奕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体质诸多方面均无从考察。可供选择者只有四子奕和六子奕两人。

如果让道光帝在这二子中择一而立,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二人均为庶出(奕出生时其母尚不是皇后),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上书房读书,各有所长。奕的长处是天资聪颖,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同时他又常习武功,操练刀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为此道光帝特赐白虹刀,可见对他器重有加。

总之,奕是道光帝的宠儿,与奕比较起来,他更受父亲偏爱。可道光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奕作为继承人呢?

对此,史学界一般常提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带着诸皇子打猎,奕收获最大,奕干脆没开弓。面对父皇的询问,奕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心杀生,否则会改变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道光帝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应说的话,因为帝王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无人监督,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于是,道光就决定选他做太子。人们认为此计出自奕的师傅杜受田。

感觉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条:

1、满族尚武,以射猎多者为能,而且南苑行猎是奉旨行事。奕打不着猎物已属无能,不知惭愧,反而指责猎杀是“伤生以干天和”,是不是有指责父皇道光帝之嫌。况且,“伤生以干天和”这话很重,一位皇子岂敢随便说出。

2、清朝在皇子教育时,并非一位老师只教一个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师教所有皇子,无论谁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学生,做老师的完全没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从而承担风险。

3、此事官书不载,档案不记,当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传闻与附会之言,由此也可判断,可信度极低。

相关参考

清朝同治名字叫什么 揭秘同治为什么学无所成

同治名字叫什么同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在清朝后期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治是清穆宗的年号,原名叫做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帝的儿子。同治皇帝画像同治是咸丰帝的长子,在咸丰帝的另一个儿子去

道光皇帝的这道遗诏 把咸丰坑的够呛

道光皇帝39岁登基,69岁去世,共当了30年的皇帝。在这30年中,大清帝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朝大门被打开,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被打破,大清已不再是一片世外桃源。史书对道光皇帝评价不高,认为他能力平

咸丰的母亲咸丰皇帝简介 咸丰帝的母亲是谁

【咸丰的母亲】咸丰皇帝简介咸丰帝的母亲是谁?咸丰的儿子  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从 ”辛酉政变”解读咸丰一生最失败的决定——顾命八大臣

1861年7月16日晚,咸丰帝撒手人寰,临终前他留下两道遗诏:遗诏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上谕:皇长子载淳着立为皇太子。特谕遗诏​二,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

咸丰帝的妃子有几个

电视剧《大太监》中出现了四个宫廷女人,分别是慈禧、慈安和婉太嫔,他们都是咸丰皇帝的妃子、皇后。那么咸丰皇帝的皇后是谁?咸丰皇帝有几个妃子?咸丰皇帝的妃子有几位?咸丰皇帝有记载的后妃共有18位,其中皇后

咸丰皇帝的皇后是谁?咸丰帝的妃子有几个?

  电视剧《大太监》中出现了四个宫廷女人,分别是慈禧、慈安和婉太嫔,他们都是咸丰皇帝的妃子、皇后。那么咸丰皇帝的皇后是谁?咸丰皇帝有几个妃子?  咸丰皇帝的妃子有几位?  咸丰皇帝有记载的后妃共有18

咸丰帝的妃子有几个? 咸丰皇帝的皇后是谁?

电视剧《大太监》中出现了四个宫廷女人,分别是慈禧、慈安和婉太嫔,他们都是咸丰皇帝的妃子、皇后。那么咸丰皇帝的皇后是谁?咸丰皇帝有几个妃子?咸丰皇帝的妃子有几位?咸丰皇帝有记载的后妃共有18位,其中皇后

咸丰的五弟是谁,清咸丰帝的五弟是谁?有后人吗?

清咸丰帝的五弟是谁?有后人吗?爱新觉罗·奕誴(cóng)(1831年-1889年),道光帝五子,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十一年辛卯六月十五日辰时,仅比咸丰帝奕詝(道光十

咸丰皇帝有几个儿子? 咸丰帝的儿子是谁生的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太后出名了,但是她的丈夫咸丰皇帝却没有出名。慈禧太后为咸丰皇帝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同治皇帝。除了同治帝外,他还有几个儿子?接下来请看咸丰皇帝的简介及他的儿子。咸丰皇帝简介咸丰皇

曝光曾国藩与咸丰帝的权力之争经过

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借父丧之机,向咸丰帝摊牌索要更大权力。清廷以为太平天国行将覆灭,断然令曾国藩在籍守制。不料三年后,江南大营再次崩溃,太平天国基本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切断了清王朝赋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