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逝世

Posted 耶稣

篇首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逝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逝世

2、中国历史 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为何会作出中国将全民信仰基督教的误判?

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逝世

说起汤若望,有的读者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却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那么,汤若望是个怎样的人?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汤若望,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1592年(一说1591年)5月1日生于科隆。出生于贵族之家,性格活跃,曾就读于远近闻名的三王冕贵族中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被保送罗马的日尔曼学院。

1619年受耶稣会派遣,在法国神甫金尼阁的带领下到达澳门。明朝天启二年(1622)进入广东。同年十二月二十五(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精通天文历算,在入京的头两年中,便以对月蚀的准确测算赢得了户部尚书张问达的赏识。

汤若望著述颇多,参与编写翻译的有《坤舆格致》、《浑天仪说》五卷、《西洋测日历》一卷、《民历补注释惑》一卷、《大测》二卷、《星图》八幅、《恒 星表》五卷、《交食历指》七卷、《测食说》二卷、《测天约说》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学历小 辩》一卷、《恒星出没》、《交食表》等等,其中涉及天文历法方面的,基本上都是包含在《崇祯历书》内,或者和《崇祯历书》有关。

康熙五年七月十五(1666年8月15日),汤若望病 死于寓所。 康熙八年,康熙给汤若望平反。

1669年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又发布了对汤若望的祭文:“皇帝谕祭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二级又加一级,掌钦天监印务事,故 汤若望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汤若望,来自西域,晓习天文,特畀象历之司,爰锡通微教师之号。遽尔长逝,朕用悼焉。特加 因恤,遣官致祭。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有所知,尚克歆享。” 

汤若望的墓碑竖立在北京阜城门外车公庄三塔寺北京市委党校院内,这里旧称栅栏墓地。现在,在汤的德国科隆故乡,也为其竖立了一座汉白玉全身像,还成立了汤若望协会,研究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而言之,汤若望在华生活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深受顺治帝和康熙帝的重用,虽然他离世很早,但依然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 |

中国历史 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为何会作出中国将全民信仰基督教的误判?

明代末年,基督教耶稣会传教士叩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得以进入中国境内传教。1644年清入关后,新政权的统治者顺治、康熙皇帝一度对传教活动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其中一些传教士,如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南怀仁等,还受到清廷重用,相继服务于历局和钦天监等政府机构,可常出入于宫廷和接近皇帝。康熙初年,国内有28个城市设有天主堂,共有教徒10万余人。当时,在华传教士在写给耶稣会的书信中,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这位东方帝国的君主,不日将会成为“东方的康士坦丁大帝”,他下令让全中国民众皈信天主已是指日可待。

康熙确实是一位对西学和西方技艺非常感兴趣的皇帝,对西方宗教的态度一度是开放的,对服务于宫廷的传教士也礼遇有加。比如:授南怀仁从一品顶戴,并常向他询问有关西方数学、科学及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封汤若望为光禄大夫,委托他制订大清的历法;拨出大笔经费,让白晋主持绘制全新的《大清舆地图》。康熙在致罗马教皇的书信中曾明确提出,希望能派更多精通天文、算法、画工、医术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作为中国的君主,康熙也了解一些关于《圣经》和西方教会的史事。今天教会流行的名联“全能全知全美善,至公至义至仁慈”,就是出于康熙当年的手笔。为了纪念耶稣,康熙还写过一些诗,其中有一首《基督死》,世人称为《康熙十字歌》的,记述了耶稣为拯救世人而蒙难的史事,场景悲痛而真切:

功成十字血成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然而,进入18世纪,随着清帝国进入全盛时期,康熙对西方传教士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来华的教皇使节多罗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天、祭祖、祭孔子的礼仪活动这一事件。早在明朝末年,利玛窦为在华传教需要,允许入教民众仍可参加中国传统的祭拜活动(相关背景可参见本书上文“利玛窦为什么被称为‘穿儒服的传教士’”一题),这一做法当时是得到耶稣会认可的,清朝立国后也一直沿袭下来,未曾变更。面对教皇使节态度的变化,康熙十分不悦,遂决定实行针对传教士活动的票制:凡来华传教士,如遵守利玛窦规矩,可获清廷特赐信票,在中国内地居住;无票者则押往广州,或遣回西洋。此后,在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七年(1717、1718),清朝分别两次宣布部分禁教。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感到十几年来为“维护礼仪”所作的努力全然无果,最终决定全面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宗教活动,除非他们发誓永远成为帝国良民并具结保证终身不回其故土。在康熙之后,雍正和乾隆两朝,对基督教的传播活动同样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政策。

由传教士作为沟通媒介进行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遭到严重的挫折,折射出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毕竟,中国不是康士坦丁堡,而耶稣会所憧憬的中国全民信教的那一天,也始终没有到来。            (董佳贝 撰)

相关参考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会重用外籍大臣汤若望呢?

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

中国历史 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为何会作出中国将全民信仰基督教的误判?

明代末年,基督教耶稣会传教士叩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得以进入中国境内传教。1644年清入关后,新政权的统治者顺治、康熙皇帝一度对传教活动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其中一些传教士,如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南怀

历史人物 汤若望是谁

  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JohannAdamScha

清朝 通元教师汤若望

通元教师汤若望汤若望(1591—1666年),德意志人,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在葡萄牙殖民者支持下来到中国。初在北京学习汉语,后到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年)被召回北京,参

汤若望是谁?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JohannAdamSchall

汤若望是谁?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JohannAdamSchall

汤若望是谁?汤若望是怎么死的?

  汤若望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传教士,在两朝政府间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获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青睐。汤若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一位德国人,原名约翰·亚当·沙尔&middo

雍正皇帝为何诏令驱逐传教士

来到中国最早的一批传教士,以16世纪的利玛窦最为有名,继利玛窦之后,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于17世纪初满怀着对东方的幻想来到了中国的明王朝,历经几代皇帝变更,甚至目睹了明清朝代的更替。数十年来,汤若望一直

传教士汤若望死后康熙帝曾发文章进行悼念

...趋频繁。除了传统的商贸往来之外,也出现了很多的西方传教士的身影。而汤若望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可以说他是继最早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利玛窦之外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

最后为何被平反了? 揭秘汤若望案始末

...趋频繁。除了传统的商贸往来之外,也出现了很多的西方传教士的身影。而汤若望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可以说他是继最早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利玛窦之外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