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节官员倪元璐简介 倪元璐怎么死的?
Posted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末殉节官员倪元璐简介 倪元璐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末殉节官员倪元璐简介 倪元璐怎么死的?
倪元璐生于公元1593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浙江上虞人氏,是明朝末年著名的书法家和官员,字汝玉,号鸿宝。
倪元璐于天启二年考中进士,此后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倪元璐会试之时,考官是袁可立和孙承宗。袁可立是明末著名忠烈官员,作为他的门生,倪元璐自然也十分刚正。崇祯帝继位之后,魏忠贤伏诛,但是也有一些阉党余孽仍然未曾被清除。于是当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阉党余孽干脆就上疏诋毁东林、崔、魏,颇有点共亡之意。倪元璐对此十分不平,连连上疏,笔锋直指阉党余孽之险恶用心。
倪元璐这封奏疏到底还是没上去,因为当时虽然魏忠贤被除掉,但是掌权的还是魏忠贤留下来的人。他们在看到这封奏疏之后,就将奏疏按下来,顺便给倪元璐治了一个论奏不当的罪责。
倪元璐对此却丝毫无惧,再次上疏,剖解事情真相,表明如今的国情,大臣不应当在分门别派,而应当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实现天下大同。
这一封封奏疏呈上,可以说是发出的第一声声响。魏忠贤伏诛之后,仍然是阉党掌权,所以朝中大臣仍然不敢多加言语。而在倪元璐这封奏疏呈上之后,朝中颂扬东林党人的官员才开始慢慢站出来,政治也逐渐清明。
不久之后,倪元璐进侍讲,随后便请毁《三朝要典》,称:“梃击、红丸、移宫三议,哄于清流,而《三朝要典》一书,成于逆竖。其议可兼行,其书必当速毁。”
奏疏呈上之后,崇祯帝让礼部和词臣共议,议论后定下焚毁的结局,于是焚毁《三朝要典》及其刻版。当时有一位叫孙之獬的侍讲,是魏忠贤一党之人。听说了焚毁《三朝要典》
的消息之后,当即诣阁大哭,引得天下人笑话他。
崇祯四年,倪元璐升为右谕德,充日讲官,进右庶子。崇祯八年,迁国子监祭酒。倪元璐清正,因此受到崇祯帝的重用,地位渐渐通显起来,后来崇祯帝还有让他入阁之意,于是受到温体仁的妒忌。
当时恰好诚意伯刘孔昭想要执掌军政,于是温体仁就引到他却攻讦倪元璐,说倪元璐败坏礼法,妻子陈氏尚在,却让妾王氏冒继配复封。崇祯帝下令吏部核实,当时姜逢元、王业浩、刘宗周等人都上书说,陈氏先前早因为有过被休弃,王氏来继娶之妻,非妾室,温体仁的打算才落空。不过后来还是找了个借口,言“登科录二氏并列,罪迹显然,何待行勘”,让倪元璐落职闲住。
崇祯十五年,诏起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崇祯十五年,倪元璐抵达京师,又上陈御敌之策,受到崇祯帝赞扬,不久之后就被崇祯帝破格提拔为户部尚书兼翰林。
当时整个朝政都十分混乱,虽然倪元璐受到崇祯帝的重用,不久又让他兼摄吏部事,但是却也引得一些官员的忌惮。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越重用倪元璐,底下官员排挤弹劾倪元璐的人就越多。这样的情形,让倪元璐根本不能好好做事,十分灰心,因此多次上书请辞。
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以原官专直日讲。然而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国家就天翻地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灭。而在北京城陷之日,倪元璐未曾逃亡。他端正的坐在家中,整理完衣冠,向北拜谒后,提笔写下“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的遗言,上吊殉国。
相关参考
倪元璐倪元璐是明朝末年书法家、官员,被称作“明末三株树”之一、“晚明五大家”之一,是明末书风的代表人物。倪元璐的行草最为出色,颇有前人风韵,代表作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倪元璐简
倪元璐倪元璐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用笔锋棱、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深得王羲之、苏东坡、颜真卿的真传,又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在明末书法家有着重要地位。倪元璐不仅在书法上成就突出,他的品行亦值得称颂,最终
倪元璐(1593-1644),明末官员、书法家,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
人物生平天启七年(1627),乡试中举。崇祯中行保举法,祭酒倪元璐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多次劝说、极力保举他入朝,而罗万藻婉言谢绝。弘光元年(1644),福王朱由崧召他为福建上杭知县。第二年,唐王朱聿键偏
总第一六〇六期;欢迎关注。论道晚明书坛的发展,张瑞图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张瑞图与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并称「”晚明五大家”,浪漫主义书风的典型代表。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
王家彦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88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为福建莆田人氏,是奎山王氏后裔,字开美,号尊五。 王家彦少时即聪明好学,为人刚正,少有大志,读书十分勤奋。天启元年,乡试中举,天启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卫景瑗是明末官员,生于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这是卫景瑗临死之前,对自己母亲的告别之语,随后便殉节而亡,全了自己的为人臣的忠心,忠孝难两全,为人子的责任却未曾尽到。 卫景瑗是明末官员,生于
施邦曜是明朝末年官员,浙江余姚人氏,生于公元1585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字尔韬,号四明。 万历四十年,施邦曜参加乡试,取乡试第一名。万历四十七年,入京参加会试,成功考中进士,授顺天府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