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孝哲毅皇后简介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生平
Posted 皇后
篇首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同治孝哲毅皇后简介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生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同治孝哲毅皇后简介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生平
同治孝哲毅皇后简介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生平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生平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咸丰帝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1872年3月11日)册立为皇后,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时迎娶,年19岁,比载淳大两岁。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德宗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孝哲毅皇后有一姑姑,即恭肃皇贵妃,同为同治帝嫔妃。据传说,在选立皇后时,慈禧太后意在凤秀之女,且看不中崇绮之女,慈安太后意在崇绮之女。同治皇帝因为也看中阿鲁特氏,所以遵从了慈安的意向,选中了阿鲁特氏。因此,从立后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后来又见载淳与皇后感情甚密,相敬如宾,而被封为慧妃的凤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愤怒,经常干预帝后的私生活,所以野史中才有阿鲁特氏被慈禧迫害致死的说法。不过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恐怕到死时才明白后宫有多么险恶。
载淳驾崩后,因入继大统的光绪帝为同治平辈,故阿鲁特氏只能称皇后而非皇太后,徽号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与同治帝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个人生活
同治帝死于天花后,皇后阿鲁特氏当时已怀孕,慈禧太后为保住皇太后地位(要是阿鲁特氏诞下儿子,她就会成为皇太后,而升等成为太皇太后的慈禧,将会被逼退到幕后,因此政权将会落在阿鲁特氏手中),便逼迫她仰药自尽。另有野史称:有天慈禧太后正因小事而责罚阿鲁特氏时,命太监掌嘴。掌嘴是清宫对女性最低贱的惩罚,连宫女都未必会被掌嘴,皇后阿鲁特氏为此向慈禧太后求情:「臣妾就算犯了什么大罪,也是从大清门抬进宫的皇后,请圣母为臣妾留点颜面吧!」。
大清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只在皇帝进出紫禁城、殿试的三及第(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城、大行皇帝梓宫出城前往山陵安葬、帝后大婚时的皇后凤舆入紫禁城等等时候,大清门才会开启。阿鲁特氏是正宫皇后,当年大婚时当然是坐在凤舆中由大清门抬进宫来。阿鲁特氏之所以这样说,是想提醒慈禧太后:「臣妾再怎么也是个正宫皇后,没有该掌嘴的理由!」。但这句话听在慈禧太后耳中并非如此,慈禧太后是丈夫咸丰帝妃子,地位远远低于身为正宫皇后的慈安太后,虽然同治帝登基之后两宫并尊,但实际上慈禧太后的礼制和待遇仍不及慈安太后。因此慈禧太后一生的遗憾,便是自己当年不是从大清门进宫,不曾当过皇后。因此,阿鲁特氏的一番言语,让慈禧太后觉得,是在讽刺和嘲笑自己不是从大清门进来的正宫皇后。
怒不可遏的慈禧太后,一时气过了头,没有多说什么,便命人将皇后送回寝宫,但从此,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又更加痛恨。
同治孝哲毅皇后是怎么死的
同治孝哲毅皇后是怎么死的?孝哲毅皇后死因之谜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英年早逝。14天后,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着坤仪,着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清史稿。穆宗本纪》只有简单的记载:「光绪元年二月戊子,皇后阿鲁特氏崩」。阿鲁特氏为什么要死,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靠山已无,生路邈茫。同治皇帝是阿鲁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在同治帝活着的时候,尚备受慈禧的虐待和凌辱,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
二是处境尴尬。同治帝死后,慈禧不为他立嗣,却立同治帝的堂弟载湉(也是慈禧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为子,这就将阿鲁特氏置于处境尴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后,又失去了原来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尊贵地位。将来光绪帝立后以后,阿鲁特氏的地位更为尴尬,这是有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这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推向了绝路。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壶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什,遂抱沉痾,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www.cha138.com)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譞召来,商议此事。醇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醇亲王奕譞。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一来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顺从,二来反衬出慈禧好淫乐,格调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关于慈禧为什么不喜欢阿鲁特氏,最后将她逼上绝路,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待考)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死去呢?很显然不是正常死亡。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在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清代纪事年表》、《庸盦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就是皇后可以殉夫。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她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在海外未删减版的电影《一代妖后》中,就有这样的场景:皇后阿鲁特氏因不堪恶毒刻薄、心狠手辣的婆婆慈禧的一次次迫害,本想上吊自尽,却未想被慈禧眼线逮到,抓到戏楼,慈禧听到后,虽大惊,但还是狠心的惩治皇后,最后皇后被恶婆婆慈禧吊在戏台上从几十米以上的地方摔下来活活摔死。后来李翰祥导演觉得这一幕太过血腥,在国内版中将它换为: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死因不明,历史载:遂而崩逝。虽然这是捏造,也看得出慈禧这人心狠手辣到极点。
相关参考
孝哲毅皇后与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出身蒙古正蓝旗,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世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也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故而能在慈安太后的支持下成为同治帝的皇后。不过,由于慈禧不喜欢她,她
同治孝哲毅皇后是怎么死的?孝哲毅皇后死因之谜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
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于同治十一年通过选秀成为皇后,由于慈禧厌恶她的外祖父一族、更喜欢富察氏,所以不喜欢她。不过,阿鲁特氏的父亲是状元,加上慈安太后是她的表姑,慈禧不得不妥协答应了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慈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清朝同治帝的皇后,同治帝是慈禧的儿子,孝哲毅皇后与慈禧太后的关系,用民间的说法就是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婆媳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虽然不能一言以概之,但至少大部分的婆
清朝人物中文名:阿鲁特氏别名:嘉顺皇后国籍:中国(清朝)民族:蒙古族(原蒙古正蓝旗,后抬旗入满军镶黄旗)出生日期: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初一日辰时逝世日期: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寅刻职业
孝哲毅皇后,是清朝同治帝的皇后,姓阿鲁特。阿鲁特生于公元1854年,蒙古正蓝旗人,家世显赫,是东宫太后亲自指定的皇后。她的父亲是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祖父是副都统、前任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 咸丰四年甲寅七月初一(1854年7月25日)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孝哲毅皇后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孝哲毅皇后姓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生于咸丰四年七月初一。封建王朝时期,能够位至皇后者,必定有不一般的出身,孝哲毅皇后便是如此。从父系来看,孝哲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出身名门,父亲崇绮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族状元。除了父亲的这种关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外公更牛,他是咸丰帝为同治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郑
众所周知,光绪帝之所以登基,是因为同治帝皇帝死后,没有子嗣,所以慈禧太后才会将光绪帝推上地位。不过民间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那位追随同治帝身亡的孝哲毅皇后,死之前,实际上已经怀有身孕。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