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我国清朝这么招国人恨

Posted 鸦片战争

篇首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历史上我国清朝这么招国人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什么历史上我国清朝这么招国人恨

2、乾隆出奇招只为让欧洲使臣下跪

为什么历史上我国清朝这么招国人恨

确切地说,清朝本身不招人恨,但由于“满清”的存在,特招人恨。

你不会恨小燕子吧?你不会恨康雍乾三帝吧?你可能恨的是“满清”贵族在清朝垮台前丢尽了脸,你可能恨的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十大酷刑,你可能觉得,要不是“鞑子”入主中原,要是明朝汉人政权能够延续,我大中华会在近代受如此大的耻辱?

脑洞开得够大、够远,几百年的逻辑因果如果能在这么几句话中说清楚,那就图森破了。

不过,“满清”招人恨确是事实,不管你现在的历史知识更新得有多快,80后一代人,的的确确在教科书的带领下,给清朝贴上“满清”的标签,读到近代史那一段,会咬牙切齿。

你恨过,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恨它?你还在恨它,有没有找到不恨它的理由?

一、清朝在近代的表现确实太“失败”了

太失败了。哪怕对清朝抱有一丝同情的小编也不好意思提起。

闭着眼睛都能想到,1840年以来,虎门外的一声炮响给清朝送来了英殖民主义,广州城外,清军将领告诫将士,长着一双猫眼的英国士兵会被阳光亮瞎,必须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发动攻击。舟山岛上,清军与英军互撕,各进一弹进入下半场,清军被英军打身后,屡屡进弹,忽然不知道怎么打了,于是只过了9分钟,战役提前结束。这一事实,让夸耀乾隆帝十全武功、大清军队满血战力的士大夫们默默捂脸走过……

这些细节是不是更加深了你内心的恨意,你更加认为所谓割让香港岛,赔款两千万的勾当,是走出帝制前的必然。

还没完呢。

南京下关海面,南京条约签订现场。数落晚清,一般会从鸦片战争开始。

也许你还能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找到更多细节来填充你心中的恨意。不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了,也不说中法战争大清的不败而败了,更让人“切齿”的是不是那场中日甲午战争?不用再絮叨后果,咱们一下子能想起来,签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三国干涉还辽,以及西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这些都是喷子们百喷不厌的黑材料。

无论有多努力,事情“结果”却这么糟糕,清朝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博置顶,怕一直会是“对不起”。在挑剔的后人面前,洋务派的大人们,像什么曾国藩、李鸿章、奕?、张之洞,他们的所作所为,统统会被指认其动机在于维护清朝地主阶级的统治,而附着其身的地主阶级属性,天然是坏的,输了台湾岛,赢了太平军又如何。

这张图能够概括网友们吐槽晚清的槽点。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的,清朝在近代以来的军事失败、外交失败,让人恨之入骨。然而一个国家的失败,绝不是一个国家的政权负全责。失败招来的也不应该只有恨。多数人没能也不愿意去想明白这个问题,恨它的人,眼里只有恨,哪怕点滴成功、进步,因为结果的糟糕,也可以解释为失败。

然而这些“失败”究竟是谁定义的,究竟是谁把它整理出来入脑入心?你可曾意识到,你的恨意有可能是历史与权力的捉弄?这是下一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革命党将失败的责任转嫁给满族,鼓吹种族革命,煽动的仇满情绪延宕至今

乾隆出奇招只为让欧洲使臣下跪

乾隆,清朝一位极有作为的皇帝, 在我国历史上的诸位君主中,算是比较贤明的一位,其执政期间,不仅巩固了国家主权,还大力发展教育,为百姓的生活安定出谋划策,使得国家处于一片盛世之中。

不过,虽然他对国家有些贡献,但是并不能算是古代第一君主,但因为其地位特殊,而时常受人奉承,上赶着拍马屁的人前赴后继,久而久之,开始对自己的水平错误估计,闹了不少的笑话出来。

与大多数君主一样,从小受宫中大学士影响的乾隆,在闲暇的时候破爱舞文弄墨,兴起时便写两首诗词寄托情怀,日积月累下来,足足写了四万余首,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全唐诗中收录诗词的总和还要多,按他在世的时间来算,如果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写,那么平均一天也要写一首有余。

有的人认为量变就能导致质变,但是放在诗文上似乎不太合适,乾隆所做的诗词,大多仅仅能保持平仄押韵,基本上都是凭靠华丽的辞藻堆切起来的花架子,除了 明显雕琢的痕迹之外,没什么情思寄托其中,因此后世众人也基本没有将其当成诗人对待的。

但在当时,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诗词只要发表出来,便会被人争相吹 捧,使得其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天生的文豪,出宫游玩时也会四处留迹,自以为能够成为后世的经典,让后人也成为他的拥趸。

事实上,他不但写诗,有些时候他也会换换口味,写点剧本,不过同样因为水平一般,所以知晓此事的人并不多。当时恰逢十七世纪末,欧洲国家看中了我国的广 阔市场,安排使臣来与他商议此事,希望能够建立贸易的来往。

为了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他也对此事比较看重,心底里是赞同的,但因为有大国情怀,他不想就这 么轻易答应使臣。早先清朝与沙俄发生战争得胜,此后两国之间便通过每年进贡的方式进行贸易交流,这种方式对于他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他现在想的是 能够尽量与欧洲国家建立这种贸易关系。

当然,使臣不像是本国人,不需要对他言听计从,强硬的手段在这里起不了作用,他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从心理上战胜使臣。于是,在使臣进宫的路上,他特意 嘱咐随行之人阻止欧洲人与清朝百姓接触,以此来给这些人留下一个清朝人都很神秘强大的印象。

为了能够将这点扩大化,他还专门在圆明园中的西洋楼接待了欧洲使臣,这些西方气息浓厚的建筑,就是为了告诉他们清朝乃是世界大国,国力强盛,无所不有。只可惜,欧洲使臣对此并没有特别的关注,这让乾隆感到有些失落。

大家都知道,拜见皇帝时,必须要行跪拜礼,就算是太子都不能例外,而欧洲使臣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没有尊严的礼仪,始终不愿意接受,这让乾隆煞费苦心,甚至不惜为此而编排了一出剧目。

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是那种思想顽固之人,在与沙俄的贸易交流中,对方使者就不需要进行跪拜礼,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对方愿意俯首称臣,那么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欧洲使臣不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前来商议此事的,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

为了能够让对方臣服,乾隆决定动用艺术的力量,专门为他们编排了一部昆剧,为的就是能够让那些没有礼数的欧洲使臣受到熏陶,将他们彻底感化。剧名为《四海升平》,讲的是各路神仙前来将为非作歹的海龟,其中还有一位皇帝的角色,实际上就是乾隆的化身。

而那头海龟则是暗指欧洲使臣,此剧的潜台词就是接受大清的洗礼后,才能实现四海升平的盛世景象。只可惜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欧洲使臣压根就没有看懂,只看到海陆动物轮番上场,还以为是在讲述一个海陆动物联姻的故事,所以没有能理解深一 层次的意思,始终无法接受跪拜礼。

如此,乾隆所想要的效果并没有达到,两国的贸易交流自然也就无法达成,这使得我国失去了一个能够接触世界的机会。对此, 乾隆虽然心里失落,但表面上依旧表现强硬,称大清地大物博,没有必要跟别国通商,虽然听起来很有志气,却也为后来一系列屈辱事件的发生,埋下了深深地伏笔。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我国的一条法律从汉朝沿用至清朝,现在被外国人在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我国的一条法律从汉朝沿用至清朝,现在被外国人在用!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自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中国便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了数百位帝王,其中刘邦算是一位非常独特

为什么朝鲜即使被日本吞并,恨俄国人也胜过恨日本人

文/赵景达日本吞并朝鲜是成为列强的重要一步,这件事情大家很熟悉,但具体的细节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甲午战争后,朝鲜失去中国的保护,遂引俄国抗衡日本,随之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在亚洲一家独大,其命运也就此

为什么朝鲜即使被日本吞并,恨俄国人也胜过恨日本人

文/赵景达日本吞并朝鲜是成为列强的重要一步,这件事情大家很熟悉,但具体的细节可能就不那么清楚了。甲午战争后,朝鲜失去中国的保护,遂引俄国抗衡日本,随之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在亚洲一家独大,其命运也就此

北宋为啥这么恨厕所涂鸦 如厕也要实名制

话说宋徽宗时期,国家看似经济繁荣,歌舞升平,不得不承认的是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北方的辽国虎视眈眈,时刻想跨过黄河,围攻开封。在国内,政权主要把持在官二代、三代手里,典型代表是不学无术、无恶不作的高衙内

清朝历史 为什么这么说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

北宋为啥这么恨厕所涂鸦 如厕也要实名制

...术、无恶不作的高衙内,就因为他干爹是高俅,做官就是这么简单。商人的典型代表是西门庆,投机取巧、为富不仁、昏庸无道。小白领的代表的宋江,规规矩矩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小商贩的代表是武大郎,当然那时候没有城管...

历史秘闻 毛主席为中国收回了这么多领土,中国人必知

对于中国来说,整个近代史都几乎是一部屈辱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就不断丢失领土。数据显示,从1840年清朝政府割让香港岛,到1946年1月,民国政府公布承认外蒙独立,中国总共丧失了150

清朝到底什么地方招人爱

本文摘自《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张鸣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一打开电视,换台不过三,就会出现梳着大辫子的清朝男人的形象,占据主角位置的多半是爱新觉罗氏的孙男孙女们,以及他们身边被割

清朝到底什么地方招人爱了

本文摘自《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张鸣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一打开电视,换台不过三,就会出现梳着大辫子的清朝男人的形象,占据主角位置的多半是爱新觉罗氏的孙男孙女们,以及他们身边被割

清朝 招流亡垦荒田

招流亡垦荒田清初,清廷为巩固统治,不能再增赋税,从而制定了《赋役全书》。但是,前方战火连天,又需庞大军费,这样便使财政出现赤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清政府着力寻求的方案。顺治四年(1647年)、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