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忠臣、嘉定起义首领候峒曾简介 候峒曾人物结局
Posted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末忠臣、嘉定起义首领候峒曾简介 候峒曾人物结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末忠臣、嘉定起义首领候峒曾简介 候峒曾人物结局
明清朝代更迭,自然是一番动乱。与中国其他朝代更迭不同,明朝和清朝分属于两个不同民族。虽然在今日,咱们都讲究中华民族大一统。但是在当时,明朝是汉族政权,而清朝是女真政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说法,如果说汉族内部的朝代更迭,会有忠君之臣殉国而死,那么在明清两国交接之时,就有更多的人因为坚持民族气节而亡。
同样的,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外族政权也会想法设法保证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虽然后来清朝曾倡导满汉一家亲,但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清朝没少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镇压!屠城是清朝所使用的最常见的办法,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载入史册的惨剧。
候峒曾是嘉定起义的首领之一,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嘉定人民奏响了这首歌颂民族气节的悲歌。虽然最后结局凄惨,但是这种精神,后世人却应当学习和铭记。
候峒曾,字豫瞻,号广成,生于公元1591年的苏州嘉定城,去世于公元1645年。天启五年,候峒曾进士及第,授南京兵部主事,与徐石麟、陈洪谧称“南都三清”。
实际上在候峒曾率领嘉定人民起义之前,嘉定城已经投降了的。之所以会突然爆发起义,源于清朝颁布的“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意在摧毁汉族的民族气节,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儒家传统一直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剔除。更何况剃发易服,不仅仅在于不孝之时,已经上升到民族层面了。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并且清廷还强势命令之后,嘉定城的名士书生,都表示反对。
大家决定一致起义抗清,而候峒曾与进士黄淳耀被选为起义首领,率领城内百姓一同反清。他们在嘉定城楼上竖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组织义军在嘉定四门布置兵力。
清廷得到消息后,迅速派兵镇压。候峒曾散尽家产,与将士同甘共苦,誓死守城。嘉定百姓抗争激烈,不仅仅是官吏士兵,普通百姓也参与其中,妇女老幼也不例外。甚至于当时有些选择投降之人,都会被自己的亲朋唾弃怒骂。
当时候峒曾和自己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负责守卫东门、北门,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用火炮将清将李成栋弟弟李成林打死。李成栋得知消息之后,大怒,后来下令屠城也有报复的意图在里面。
嘉定人民反抗激烈,弹尽粮绝,坚持了近半个月之久。但是敌众我寡,最终嘉定城还是被清军攻破。嘉定城破之后,候峒曾曾言:“嘉定亡,余何忍独存”。
候峒曾随两个儿子回到家中,跪拜祖先,表示城池被迫,无法忍辱偷生,希望一死以全忠节。其子听了父亲这一番话,双双规劝,表示候峒曾并不是守城官吏,城破责任不在他,希望他能保全自己,图谋再起。
候峒曾却表示自己去意义绝,一定要以死殉国。两兄弟见父亲如此,于是又决定要陪父亲殉死。哥哥说:“我是大哥,随父殉死是应该做的,你快走。”弟弟却说:“大哥是家族长兄,家族的延续还在他身上……”
两人还在争执中,那边候峒曾已经跳下叶池了。听见声响,两兄弟转头看见自己的父亲投水,于是也不争执了,拥抱着一同跳了水。
等到清兵赶到的时候,候峒曾已经淹死,两兄弟还有一丝气息尚存,于是清军将二人砍死。随后砍下候峒曾的头颅,悬挂在嘉定城上。
三日之后,候峒曾头颅掉落下来,被路过的一位秀才捡拾,送回侯家故居,与尸身缝合后下葬。
相关参考
侯峒曾(1591-1645)是明末清初的嘉定抗清领袖,他在改朝换代的激荡风云中,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让后人唏嘘不已。除了忠臣,他的身份还有很多,官员、文人、乡贤、儿子、父亲。细读史料,回到历史现场,
嘉定三屠嘉定三屠,指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的一次历史事件。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侯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屠姓屠姓也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下江南,攻破嘉定,强令嘉定人民剃发。嘉定人民为反对剃发令,在黄淳耀、侯峒曾等领导下,坚守孤城,抗击清兵。8月底,清军将领李成栋破城后,下令开始屠杀,然后退出嘉定。在这
明末起义首领,神一魁,是陕西绥德人氏,生于公元1584年,去世于公元1632年。 明朝末年的陕西一带,土地贫瘠,同时又缺水的厉害,所以生活在这一带的农民过的都很苦。生活穷苦,自然不能读书,不能读
荥阳大会明末各路农民起义队伍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大会时,贺锦名列十三家之一。会后,在中原地区作战。1638年起义军受挫,他仍坚持斗争。后与贺一龙、马守应转移至英山(今湖北省英山县)、霍山(今安徽省
简介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自用在山西联合各部,组成三十六营,罗汝才是其中首领之一。随后自已建成一军,单独作战。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曾向明三边总督洪承畴投降,屯于郧县(今属
明朝中后期,党祸严重,官场黑暗不堪。特别是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人和阉党在朝廷上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沉溺于党派斗争中。而偏偏朝政大纲紊乱的时候,皇帝又不理事,致使祸乱越发严重。 明末国事衰微的时候,
揭竿而起早年,陕西大旱,民不聊生,刘国能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一同揭竿而起,攻州破府,颇有勇名。崇祯三年,率部众渡河而东,进入山西,攻掠畿南、河北诸地。崇祯六年冬,攻入河南,由内乡、淅川南犯湖广郧、襄,
明末起义首领,神一魁,是陕西绥德人氏,生于公元1584年,去世于公元1632年。 明朝末年的陕西一带,土地贫瘠,同时又缺水的厉害,所以生活在这一带的农民过的都很苦。生活穷苦,自然不能读书,不能读
明朝中后期,党祸严重,官场黑暗不堪。特别是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人和阉党在朝廷上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沉溺于党派斗争中。而偏偏朝政大纲紊乱的时候,皇帝又不理事,致使祸乱越发严重。 明末国事衰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