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老师考场吃人参中状元 曾国藩曾被室友欺负

Posted 状元

篇首语: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光绪老师考场吃人参中状元 曾国藩曾被室友欺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光绪老师考场吃人参中状元 曾国藩曾被室友欺负

2、历史秘闻 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名字霸气无比,震慑整个武举考场

光绪老师考场吃人参中状元 曾国藩曾被室友欺负

记得当年念大学时,每学期初都要痛下决心:从这个学期开始,缓慢而从容地用功,及时地消化课程,不要等到临考前一两天开夜班车。

然而,人的劣根性比江山还要强大,每到期末,才发现誓言已顶着厚厚的灰尘放在高阁上,还是在考前四十八小时才想起要用功,还是在深夜的烛光中怀着对学分的恐惧做背水一战,还是眨巴着疲倦的眼皮在考场上拼搏。

从容的学习对于我而言,永远只是一个神话和笑话。

其实何必内疚,当年的大清状元翁同何尝不是眨巴着疲倦的眼睛在考场上一搏呢?

清代奇闻:爆竹声中争状元

翁同,光绪皇帝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当时才26岁,可谓少年得志,然而,翁老师当年逐鹿科举考场,却也有些狗血的故事。

当翁老师还是翁同学的时候,最大的对手是孙毓汶。孙同学来头不小,算是科场江湖的世家,他爷爷是大学士孙玉庭,他爸爸是尚书孙瑞珍,他哥哥孙毓桂是道光二十四年状元,讲这些只是想证明两点:第一,孙家人读书很厉害,孙同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也厉害;第二,混得好的人从来不会知足,总是有锦上添花的冲动,既然哥哥是状元,何不来个兄弟状元?

看看翁家这边的人口素质,也非等闲,翁爸爸翁心存也是大学士。

两位同学学习成绩差不多,很难分伯仲,偏偏赶在同一年考进士,同一年殿试,可状元只有一个,从不会有双黄蛋,也不会有什么荣誉状元或者最受欢迎进士奖之类的安慰奖项。谁考第二都没面子。刘禺生所撰《世载堂杂忆》说,“是科状元,无第三人敢争,非两人莫属也。”

想法让对手睡不着

如果实在要找出二人的差距,那就是距离考场的远近有差距。清廷规定,考生在离殿试的前一夜,必须住在离考场不远的地方,例如可寄宿在朝门附近。这样规定可能是为了防止考生迟到。孙家住在离皇城不远的地方,翁家住得稍远。在这个时候,于是不正当竞争手段浮出水面。

就在考试前一晚,孙家忽然邀请翁同学来吃夜饭,两家都是世交,翁拗不过这个面子,于是赴宴。这赴的虽然不是鸿门宴,但至少是不怀好意的宴。吃吃喝喝,聊天谈地,不觉就是深夜。孙家的人忽然很关心地说:“小翁,明儿个大早就要殿试,你赶紧回吧。”翁同学吃喝得累了,聊得也累了,然后还得三更半夜赶回家,也累。

更累的在后头,翁同学回到家,倒头要睡,却不知道宿舍外面的人家有什么喜事,放了整夜的鞭炮,那时候还没有烟火管制,由他放去,“彻夜不断”。翁同一宿没睡。

而他的竞争对手:孙毓汶。早在翁同学在他家吃喝聊天的时候,就熄灯就寝了,精神养得足足的。

第二天天未明,入考场,孙同学精神抖擞。翁同学拿起笔来毫无精神,不由得心中长叹:“状元必属孙同学无疑了。”

翁同学正仰天长叹间,忽然想起袋子里还有一样法宝:两颗人参。人参不是作弊武器,考官未没收。翁同学将那人参当成齐天大圣的救命毫毛,拿起来往嘴巴里一塞,顿时,奇迹出现,《世载堂杂忆》记录:“神志奋发,振笔直书,手不停挥,一气到底。”

反而超常发挥

此刻,全大清王朝的人们,哪怕是全地球的人们,都不能阻止翁同同学成为状元了。一气呵成之后,翁同学拿起试卷得意地笑一笑:“对不起,不管你们孙家用什么手段,状元是我的啦。”

那一年,清王朝的状元是翁同学,孙同学屈居第二。从此,人们都称他“人参状元”。按照周星驰版唐伯虎的说法,这人参实在是考取状元,临场发挥,提神补脑,化险为夷,对付敌人暗算的考试必备良品。

趣闻:曾国藩考前被室友欺负

据笔记《清代之竹头木屑》记载,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赶赴乡试,住在长沙岳麓书院,跟某位考生同屋。这位室友的书桌隔窗户有一段距离,可以放下一张书桌,曾同学为了取光,于是将书桌挪到窗户边,室友咆哮起来:“我就靠着这扇窗户的光读书,如今被你遮住了,我还能读书吗?”曾国藩很为难地说:“那你说,我书桌放哪里好?”室友指着光线比较暗的床侧说:“可置此。”曾同学也不计较,将桌子放在室友指定的地方。

责怪曾国藩坏风水

曾同学可能为了从学习状态进入应试状态,半夜还在用功。

偏偏还是很大声地用功,曾国藩家书里曾经说过,读书要读出声来,要“吟咏”再三。看来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实践这个理论了。这妨碍到室友睡觉了,室友狠狠地教训曾同学:“拜托啦,平时不用功,如今在睡觉的时候来聒噪,还叫人睡觉吗。”曾国藩也不回嘴,于是压低分贝,低低地念书。

若干天后,乡试放榜,低调老实的曾国藩上榜了,那位很张扬很嚣张的室友名落孙山。不想这位同学真是朵奇葩,居然也能为自己的落榜铩羽找到风水的理由,他用拳头敲打着床咆哮:“此屋风水,当为我得,今乃为汝夺去。”我老早看中这屋子的风水,偏偏被这个姓曾的占了便宜。

同考的同学们实在看不下去,于是质问这位“奇葩”同学:“曾同学怎么坐都是你摆布的,怎么能说人家占了你的风水呢?”这位室友更怒了,强词夺理说:“风水就是这样被他抢走的。”

从翁同学和曾同学的例子来看,任何的暗算和嚣张,对于有真料的人而言,只是一种逆向帮助而已。

分析:人的应急功能促发才华大爆发

翁同能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固然和人参的刺激提神作用有关,但主要还是和人的应急功能有关。有些人被誉为“急才”,越是紧急时刻越能发挥,这就说明他的应急功能比较发达,这类人如果处在从容淡定的状态,反而不能促发他的才华。状况越是紧急,形势越是危急,反而倒是形成一个狭窄的出口,让才华呈喷发状态。

从这一点,得出一个感悟,学习状态和应试状态有的时候未必是一回事。

鄙人过去设想的缓慢而从容地用功,淡定地应对考试,不用三更半夜点蜡烛用功,这种状态或许是不存在的。

人除了有学习状态,还有应试状态,在应试前夕,必须跳跃性进入战斗状态,高密度地,高频率地重复过往学习过的知识,在这种“剧烈运动”的刺激下,会产生新的灵感和能力。高强度的“温故”,导致“知新”。

如果孙家人“暗算”翁同属实,那翁同学得感激孙家,因为是孙家用非常手段促使翁同学进入应试状态。

当然,平时的学习状态才是最根本的基础,否则,在翁同学嘴巴里塞一百根人参,也换不来一个状元。

历史秘闻 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名字霸气无比,震慑整个武举考场

武状元,首先想到的是苏乞儿,但是那都不是真实的。科举武举,是为了选取军事方面的人才的考试科目,开创于武则天,于1901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武举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二百多年,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而且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通过刻苦的训练能够效命与朝廷

清朝最后一名武状元叫做张三甲。一听就比较厉害了啊,我们经常听说,科举三甲。张三甲从小就刻苦练功,跟随者父亲学习技艺,各项技能都十分的厉害,而且随机应变能力极强。 data-filtered="filtered"

1897年,张三甲参加了河北省大名县的乡试,而且正向所有人预料的,凭借着自己一身的本事,考中武举人,从此美名传遍家乡

次年,前往京城参加殿试,当然还是自己的硬本领让考官,还有其他人不得不服,打铁还需自身硬,根据历史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三日阅看马、步、箭,初四日,阅看弓、刀、石。均著派御前大臣恭代阅看。甲申,上御勤政殿,引见中试武举,亲定甲乙。” data-filtered="filtered"

到了最后的激烈竞争,张三甲在众多武林高手里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获得了状元及第被授予御前头等侍卫,成为戊戌科武举一甲第一名武进士。

人们听到他的名字,也不禁感叹,真的是三甲啊,他被称为“天下最后武会试第一人”,成为我国最后一名的武状元而记入史册。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榜网”,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相关参考

手段竟是放鞭炮让对手睡不着

翁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当时才26岁,可谓少年得志,然而,翁老师当年逐鹿科举考场,却也有些狗血的故事。当翁老师还是翁同学的时候,最大的对手是孙毓汶

孙悟空偷吃人参果 其实是镇元大仙设的局

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其实是镇元大仙设的局?  镇元大仙上天庭学习时,带走了46个弟子,唯独留下了两个“绝小”的看家。“绝小”的,就是道行最浅的。这是有深意的。清风和明月年龄小,道行浅,玩心大,所以唐僧拒绝

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

中晚清时期的一大批名臣,很多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诸如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不论是流芳千古,还是尚存争议,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他们是怎样走上历史前台的?尤其

光绪皇帝的老师,历史中光绪皇帝的老师有几个

历史中光绪皇帝的老师有几个主要有以下三个: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李绂藻,(1839--1908),字伯虞,号华笙,湖北沔阳县沙湖镇人。夏同善(1831年-1880年

考官帮补字误使中状元

“不得在试室内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如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试,都把以上几条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说事关前途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员,更是要严肃考场纪律。科举取士时代,考试是读书人

揣36个馒头进考场

李蟠,生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李蟠36岁中举,43岁钦点状元,1697年参加殿试时,因为对军政、吏治、河防靖条答对贴切,符合事理,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被康熙皇帝钦点为一

康有为的老师吴郁生1921年楷书录《画禅室随笔》四屏

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

康有为的老师吴郁生1921年楷书录《画禅室随笔》四屏

吴郁生(1854-1940),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

光绪曾被软禁于此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十六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

老师为何赞光绪帝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调教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