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逝世时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寥寥几人

Posted 诏书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隆裕太后逝世时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寥寥几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隆裕太后逝世时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寥寥几人

2、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隆裕太后逝世时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寥寥几人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她是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祭奠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总统黎元洪更是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民国政府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在过去史家的描述中,隆裕往往是作为“昏庸而愚蠢的妒妇”而被提起的。《清史稿・后妃传》,对于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记载,简单叙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真实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在清王朝丧失政权之后,为何还能获此哀荣?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皇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颁布退位诏书,让隆裕皇后成为大时代中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哀荣。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一纸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那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与其说是隆裕的哀荣,倒不如说是袁世凯的需要,袁世凯需要向世人和还具备实力的前清旧臣展示,他的地位来自大清的赐予,对于大清,他不忘旧情。隆裕“被需要”了。终其一生,隆裕都是一个被安排的符号式的人物。除了退诏这一历史事件,包围着隆裕的,多是一些野史的传说。“妒妇”源于她与珍妃的后宫争斗传闻,“昏庸而愚蠢”则是因为,大清在她手上亡了。

而那一场隆重的葬礼背后,更多的是辛酸。隆裕死时,身边只有溥仪、总统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两三个宫女。隆裕死前对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对于袁世凯,隆裕无话可说。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在中国当皇帝的人,都不长寿。长寿的也不过只是寥寥几人而已。当皇帝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有的甚至刚当上一天就死了。再怎么又本事、有权谋、有心计的男人,当了皇帝,也都是很累的,要处处防备着周围的人。一个男人当了皇帝还尚且如此困难,那么一个女人,慈禧,她有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人,为何在太后的位置上,坐了48年,掌管着朝政?

北方有佳人呢,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因此,美女总是跟红颜祸水联系在一起的。而因为恰巧是一届女流之辈,所以总被我们不断的探究着,好奇着。

拿慈禧跟男人比或者跟女人比,都需要看可比度。那么,男人中能够比的,就是各位末代的皇帝了。而女人中可比的,则只有武则天。末代的皇帝从胡亥或者子婴以降,至朱由检,多逢衰世和乱世,既便意图崛起,也是无力回天。而慈禧以坚强的决心和成熟的手腕,在晚清列强环伺、千年积患的空前危机中,不仅创造了中兴的局面,而且启动了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其业绩又有哪个衰世的男人能比?男人当政的传统王朝,没有给女人应有的地位,但慈禧当政于乱世之中,却给了无数男人——而且是汉族男人出将入相的机会,这又是哪个男人能够相比?

的确,尚在高宗时,武则天就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则天称帝后,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她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了大唐盛世。

但是,慈禧并没有那样搞酷吏政治,奖励告密。如果说武则天功大于过,那么,历史上其他女人干政的例证,也断难以和慈禧相提并论。汉初吕后诛杀诸旧臣;毒死又断人手足,挖眼睛,造成人彘。西晋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淫荡成性,重用外戚宦官,杀害贤良。北魏孝文帝的幽皇后与宦官狼狈为奸并公开淫乱,并且和她的母亲常氏一起寻求女巫,祷告孝文帝尽快病死。北魏宣武灵皇后,毒死亲生儿子元翊,并滥杀无辜,搞垮北魏王朝。唐中宗之韦后,用垂帘听政之法干政,并陷太子于死地;后又毒死中宗,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以上数例,均反证出慈禧的执政能力,实可谓为天下女人翻了案。

其实,政治人物的评论,更应该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即便从道德的角度而言,也应该分清公德与私德。现实主义讲执政者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对其行为的约束性。

晚清中国处于衰乱之世。其治国难度远远大于则天的时代。晚清中国的失败,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并非是政策性的、对策性的结果。多年来,论者习惯从结果论英雄,并假设一种可能存在的合理的对策以解决当时的内忧外患问题。须知,慈禧本人在那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决定权,重大对策都是在讨论和各种牵制中决定。

借助西方历史资料和私人档案,美国学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中认为,慈禧太后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怪癖。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她极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在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她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用以支撑门面的摆设。

有论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紫禁城里,作为一个女人,为了避免成为他人刀俎之下的鱼肉,慈禧一生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西格雷夫看来,慈禧从来就没有实际控制过这个帝国,她只是那些握有实权的男人们的摆设:先是恭亲王,后来又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此论虽有些过头,但也说明了慈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专横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男人力量圈子的平衡者。

百年以来,其实众多的评论都是建立在性别歧视和男权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有论者认为,如果不是道光误立奕,清代历史上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不致以一个浅薄无识的妇人手握定中国的命运达四十余年,当可断言。又说慈禧虽有才具而实无见识,所以晚清中国的命运,才会在她手中变得衰败没落,终至有亡国灭种之虞。

历史资料证明,慈禧太后并非浅薄无识,她曾经亲自教身边女官、侍者学习国学以及西洋知识。而所谓在她手中中国的命运变得衰败没落,更是颠倒因果的结论。同时,假设一说,更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性。也有论者对慈禧的本性进行歧视。

相关参考

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在中国当皇帝的人,都不长寿。长寿的也不过只是寥寥几人而已。当皇帝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有的甚至刚当上一天就死了。再怎么又本事、有权谋、有心计的男人,当了皇帝,也都是很累的,要处处防备着周围的人。一个男人当

隆裕皇后知道以后,心凉了半截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充满坎坷,在个人感情生活上,慈禧太后夫死子亡,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中年时又遭遇丧子之痛,可以说尝尽人间辛酸。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独到的

隆裕太后是什么样的人?隆裕太后简介

隆裕太后是什么样的人?隆裕太后简介  隆裕皇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实际上也是清政府最后一位统治者,也是结束清政府统治的一位领导人,但是她在当时是很有名望的,那么隆裕太后是什么样的人?隆裕太后简介。下面

古代的女官是怎样在好色皇帝身边求生存的

...宫职任司寝,在为真宗铺床叠被时,被拥入绡帐。明朝纪太后早先任女史,旋主管内藏库,宪宗偶去视察,见纪氏应对如流

隆裕太后,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什么关系

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什么关系袁世凯与隆裕皇太后是上下级关系。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

袁世凯竟要娶清朝太后

袁世凯逼迫清室退位时,隆裕太后很不情愿将大清的万里江山拱手让与他人。袁世凯便发动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轮流去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吓得只好哀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隆裕竟是清朝第一个大婚从彩棚经过的皇后!

隆裕是晚清时,光绪的皇后,史料记载她是慈禧的侄女,慈禧故意放她在光绪身边监视的,光绪本身对她观感就不好,而且隆裕相貌丑陋,而且还有点驼背,又不懂察言观色,很是惹光绪讨厌,虽是堂堂皇后,却没有皇后应当受

揭秘历史上隆裕太后为什么要答应清帝退位?

近代史上,隆裕太后是亲眼见证大清朝谢幕的末代皇后,那么隆裕太后为什么要退位呢?又是什么令她忍受满腹屈辱同意在交出权柄的诏书上加盖玉玺的呢?让我们将岁月的年轮倒回一百多年前,重新审视那个在军阀的铁蹄中已

隆裕太后简介

隆裕太后(1868年1月28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讳静芬,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清王朝与中国的末代太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

隆裕太后为中华民国做出贡献 死后新中国为她下半旗

慈禧太后执掌朝政大权,被后人谩骂“牝鸡司晨”;隆裕太后执掌朝政大权,却是世人心中的好太后。隆裕太后死的那天,为她降半旗的除了满清,还有列强。在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当时,这可是无比隆重的悼念。隆裕生前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