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Posted 慈禧

篇首语: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2、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慈禧太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在中国当皇帝的人,都不长寿。长寿的也不过只是寥寥几人而已。当皇帝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有的甚至刚当上一天就死了。再怎么又本事、有权谋、有心计的男人,当了皇帝,也都是很累的,要处处防备着周围的人。一个男人当了皇帝还尚且如此困难,那么一个女人,慈禧,她有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人,为何在太后的位置上,坐了48年,掌管着朝政?

北方有佳人呢,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因此,美女总是跟红颜祸水联系在一起的。而因为恰巧是一届女流之辈,所以总被我们不断的探究着,好奇着。

拿慈禧跟男人比或者跟女人比,都需要看可比度。那么,男人中能够比的,就是各位末代的皇帝了。而女人中可比的,则只有武则天。末代的皇帝从胡亥或者子婴以降,至朱由检,多逢衰世和乱世,既便意图崛起,也是无力回天。而慈禧以坚强的决心和成熟的手腕,在晚清列强环伺、千年积患的空前危机中,不仅创造了中兴的局面,而且启动了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其业绩又有哪个衰世的男人能比?男人当政的传统王朝,没有给女人应有的地位,但慈禧当政于乱世之中,却给了无数男人——而且是汉族男人出将入相的机会,这又是哪个男人能够相比?

的确,尚在高宗时,武则天就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则天称帝后,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她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了大唐盛世。

但是,慈禧并没有那样搞酷吏政治,奖励告密。如果说武则天功大于过,那么,历史上其他女人干政的例证,也断难以和慈禧相提并论。汉初吕后诛杀诸旧臣;毒死又断人手足,挖眼睛,造成人彘。西晋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淫荡成性,重用外戚宦官,杀害贤良。北魏孝文帝的幽皇后与宦官狼狈为奸并公开淫乱,并且和她的母亲常氏一起寻求女巫,祷告孝文帝尽快病死。北魏宣武灵皇后,毒死亲生儿子元翊,并滥杀无辜,搞垮北魏王朝。唐中宗之韦后,用垂帘听政之法干政,并陷太子于死地;后又毒死中宗,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以上数例,均反证出慈禧的执政能力,实可谓为天下女人翻了案。

其实,政治人物的评论,更应该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即便从道德的角度而言,也应该分清公德与私德。现实主义讲执政者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对其行为的约束性。

晚清中国处于衰乱之世。其治国难度远远大于则天的时代。晚清中国的失败,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并非是政策性的、对策性的结果。多年来,论者习惯从结果论英雄,并假设一种可能存在的合理的对策以解决当时的内忧外患问题。须知,慈禧本人在那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决定权,重大对策都是在讨论和各种牵制中决定。

借助西方历史资料和私人档案,美国学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中认为,慈禧太后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怪癖。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她极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在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她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用以支撑门面的摆设。

有论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紫禁城里,作为一个女人,为了避免成为他人刀俎之下的鱼肉,慈禧一生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西格雷夫看来,慈禧从来就没有实际控制过这个帝国,她只是那些握有实权的男人们的摆设:先是恭亲王,后来又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此论虽有些过头,但也说明了慈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专横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男人力量圈子的平衡者。

百年以来,其实众多的评论都是建立在性别歧视和男权意识的基础之上的。有论者认为,如果不是道光误立奕,清代历史上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不致以一个浅薄无识的妇人手握定中国的命运达四十余年,当可断言。又说慈禧虽有才具而实无见识,所以晚清中国的命运,才会在她手中变得衰败没落,终至有亡国灭种之虞。

历史资料证明,慈禧太后并非浅薄无识,她曾经亲自教身边女官、侍者学习国学以及西洋知识。而所谓在她手中中国的命运变得衰败没落,更是颠倒因果的结论。同时,假设一说,更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性。也有论者对慈禧的本性进行歧视。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文 | 时光的河,简书作者

  明清君主,鉴于历朝历代外戚专权,对于后宫干政异常敏感。朱元璋更是立下死命令,后宫里谁要是干涉朝政,格杀勿论。清初君主也是明白人,严禁女人对政治说三道四。即使像孝庄皇太后,也不过是暗中为孙子康熙使劲而已,不能亲自走向前台。

  但是,咸丰以后,一个妃子竟然步步高升、层层染指,超越皇帝而成为了大清朝的政治灵魂。这就是慈禧太后。一个女人是如何突破重重关隘走向权力前台的?是运气使然还是能力使然?

  慈禧太后的上台,自然有与她个人的能力有关。她要不是讨得了咸丰欢心,并且生了唯一的皇子,再怎么也当不了皇后;要不是读了点书,能够批阅奏折,也不可能走到权力前台。不过,慈禧太后走上前台,确实也有运气的成分。

  要是英法联军不攻进北京,咸丰皇帝就不会往热河跑,吓得待在那里不愿意回来;如果咸丰不往热河跑,就不会给奕䜣出头的机会,也不会给肃顺专权的机会;进而,就不会让奕䜣和肃顺这两个最有能力的满族人,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如果奕䜣和肃顺不势不两立,就不会给慈禧太后上台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慈禧是利用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斗争,渔翁得利掌握了权力。

  咸丰是在热河去世的。当时,以肃顺为核心的八个大臣,极力诱导咸丰皇帝长驻热河,不要回京,以确保自己的宠信地位。而以奕为代表的留京大臣,包括掌握军队的胜保,则三番五次要求咸丰回京,稳定朝局、安抚天下。双方都有自己的私心。无论要求咸丰回京还是不回京,都是想取得咸丰信任,以期能在咸丰托孤时,分得最大一杯羹。肃顺不让咸丰回来,是怕他和六弟奕䜣面后,万一诉诸兄弟情长,把自己排挤到一边。

  就朝中人心来说,是大体倾向于奕䜣的。奕䜣开明有能力,且是皇族。但是,从政治上来说,还是肃顺占据优势。肃顺在皇帝临终时,被托付为辅佐大臣之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他七个顾命大臣,也是肃顺的人。与肃顺相比,奕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资源。

  要想除掉肃顺,又不背抗旨的罪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两宫皇太后的力量。

  所谓两宫皇太后,就是慈安和慈禧太后,其中慈安是正皇后,慈禧则因子而贵,亦成为皇后,分别为东宫和西宫。据说,慈安敦厚本分,没有什么权力欲望;慈禧则聪明伶俐,颇有权力野心。有学者猜测,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可能帮他看过折子。如果脑子不聪明,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以慈禧太后的聪明加野心,肯定看不惯肃顺等人的专横跋扈。

  慈禧与肃顺发生矛盾,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登基时才六岁。在这种情况下,将权力都交给肃顺等人,难免不会发生威臣挟持皇帝的情形,就像当年鳌拜对待康熙一样。其他人对此或许不上心,慈禧作为小皇帝的妈妈,估计晚上就睡不着了。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潜在同盟,将肃顺等人铲除。

  肃顺等人似乎没把两宫放在眼中。或许,在他们看来,两宫虽然贵为皇太后,但是毕竟为女流之辈,既没兵,又没权,掀不起什么风浪,折腾两下就完了。慈禧不是闹着要看折子嘛,那就让她看,估计看不了几天就累个半死,主动归还。

  可是,肃顺看走了眼。他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但能看折子,而且还非常有精力看折子。一个有精力的女人,没有了老公,又不能出皇宫,只有政治能吸引她。她越看越顺手,越看越刺激,铲除肃顺的想法,也就越强烈。

  两宫皇太后自身没有实权,但是她们有两大合法性资源。第一,她们两个是皇帝的母亲。这个说没用就没用,说有用就有用。她们说句话,要比奕䜣等人说句话,更能得到大臣认可。第二,她们手中有先帝留下的印章。咸丰皇帝为了防止肃顺专权,特别分别赐予两宫一个印章,肃顺等人要下旨,必须盖上两宫皇太后的印章。

  对于两宫来说,合法性资源是虚的。但是,当她们与奕䜣等实力派联合时,这些东西就威力无穷了。奕䜣和慈禧已经看出,大家相互都讨厌肃顺,只有除掉肃顺才有出头之日。他们暗中商量好,把肃顺等八大臣骗到北京彻底大事化了。

  奕䜣以皇帝年龄太小为由,请求两宫行太后听政。掌握首都军队的胜保以及文官大臣,似乎都占到了奕䜣一边,支持太后回京。不知道肃顺没看透其中的阴谋,还是太过于自信,竟然真得没做防范地回了京。这一回,就再也没有回到人间。

  肃顺被杀之后,建立起来的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制度。现在看来,这一制度排除了专权,运转得不错。首先,听政的是两宫而不是一宫,不会让某一个人滥用权力;其次,清除肃顺有奕一份功劳,两宫听政后,不得不授予奕䜣议政王兼领班军机大臣的名号,令其一时权倾朝野。这样一来,以奕为代表的大臣力量,又与两宫皇太后形成了相互制衡。

  西方有句名言,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过来,受到监督的权力,就会稍微好一点。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权力格局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灭掉捻军、兴办洋务、重用汉人等措施,所谓“同治中兴”,就是在他们共同辅政期间完成的。

  但是,这样的权力格局不是制度设计,而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各种因素碰巧了,才出现这么一种格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制度都是偶然的风云际会的结果,比如被神话了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唐太宗去世之后,国家就走下坡路了。三省六部制靠的不是制度,而是皇帝一个人,开明的皇帝没了,制度也就没了。

  张祖翼在《清代野史》中说:“当文宗崩,穆宗孩提,天下又不靖,慈安柔顺不敢负重任,慈禧位卑又恐不孚人望,思得一重望之亲贵佐理之,于是廷议推奕訢为议政王、总理军机大臣。此本为权宜之计,非永远定制也。”这个判断颇有见地。

  权宜之计就是权宜之计,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烟消云散,转安为危。事实上,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奕䜣权倾朝野,很快引起两宫不满。1865年,两宫随便找个借口,撤掉了奕䜣的议政王职务。奕䜣虽然聪明,却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一遇到挫折就退让。两宫要撤他议政王位子,他就让了,只保留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职务。后来,连军机处也保不住了。

 

  奕䜣一撤,三权就剩下了两权;慈安一死,两权就剩下了一权。那个处心积虑向上爬的妙龄少女,最终炼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老佛爷。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慈安太后是个怎样的人

慈安与慈禧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慈安太后,她是咸丰帝的皇后,与慈禧太后两宫并尊、垂帘听政。也许是慈禧太过夺人眼球,人们常常忽略慈安,认为她只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女辈。其实,慈安太后的手段不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慈禧太后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  文|时光的河,简书作者  明清君主,鉴于历朝历代外戚专权,对于后宫干政异常敏感。朱元璋更是立下死命令,后宫里谁要是干涉朝政,格杀勿论。清初君主也是明白人,严禁女人对政

春秋战国 历史上的宣太后是个怎样的人

>>  宣太后是女人,柔弱的女人。千万不要瞧不起女人,万物有阴阳,男人属阳,女人属阴,阳属刚,阴属柔。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什么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慈安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同治年间,出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情况。这两个人就是东宫太后慈安太后,和西宫太后慈禧太后。这两个最为尊贵的女人,在后世的许多影视作品,以及野史传闻中,都处于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不是摆在明面上的,而是

光绪是个怎样的皇帝

光绪帝是同治帝之后的清朝君主,但他却并不是同治帝的儿子,与慈禧太后自然也就没有直系的血缘关系。父亲醇亲王奕,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同治帝驾崩之后,作为一个亲王之子,并没有和那至尊之位,

清朝史上比慈禧太后还要厉害的女人 东太后慈安

...,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而实在不能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的东太后慈安。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

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很时髦,爱送自己的照片

慈禧虽然是个守旧派,但是,老太后的个人生活中却十分“时髦”。>收集衣服是女人的天性,慈禧也不例外,相传,慈禧太后的锦衣华服数不胜数,足可填满一节车厢。>>并且,慈禧对西方流传过来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

凤囚凰: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是个怎样的人?冯太后养男宠吗?

  要说中国古代最好色的女子是谁,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山阴公主刘楚玉,因为她一口气要收30个美男子当面首的事实在是惊世骇俗,绝非常人能干得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有位非常著名的女政治家,这个女人好男

历史人物 揭秘慈禧太后的趣闻 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还不知道:慈禧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个什么人呢?相比大家心中都一杆秤,毕竟这个统治清末的女人有过功绩,但大部分是过错,在每个人心中慈禧的形象

慈禧太后,怎样正确评价慈禧

怎样正确评价慈禧???慈禧只知道自己享乐不管国家安慰割地陪款,丧权辱国,是国家的罪人。历史上慈禧太后一共有几个儿子慈禧共两个儿子。生子一个:爱新觉罗·载淳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