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朝廷举报自己谋反的宰相
Posted 明珠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向朝廷举报自己谋反的宰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向朝廷举报自己谋反的宰相
导读: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谋反”。两大权臣明争暗斗
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获得了皇帝的重用。
不过朝廷并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样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也做着与明珠几乎一样的事情。索额图的出身比明珠高贵得多,他父亲是大清国开国勋臣,康熙初期四大辅政之首索尼,他的侄女又是皇太子的生母。索额图很早就是康熙帝的亲信,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党羽。
康熙对此并非全无所知,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让手下的势力集团一党独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事情在两党争夺太子人选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的皇太子胤i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索额图的外孙,表现不太好,惹康熙皇帝生气。明珠便趁机大肆攻击皇太子,希望能够把他撤下来,将来让自己的外甥、康熙皇帝的长子胤|继承皇位。索额图自然极力反对。
纳兰明珠
宰相因贪污入狱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关于太子人选的斗争,让康熙很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
只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会想方设法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康熙就很难办了,而只弹劾明珠一人,不牵扯到他人,那么明珠的党羽也就不会出头了,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骚乱。
结果,明珠以“贪污受贿”的罪名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
干脆告自己谋反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救”自己一命呢?纳兰明珠要把事情搞大!他让一个名为索党实际却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这是一步深谙政治奥妙的险棋。索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明党的机会,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可是康熙皇帝此时却犯了难:谋反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明党其他人身上。人多势众的明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在面对康熙,而是整个明党与皇帝对抗。
另一方面,在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相争的关键时刻,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了,必然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与索党的力量平衡。
之后的事情果然如明珠所料。明珠一党为了保住自己纷纷上书为其辩护,康熙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明珠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只免去了明珠的大学士之位,不久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干就是20年,直到去世。
康熙权臣明珠,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为何要举报自己谋反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 ”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 ”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朝廷举报了自己一条更可怕的罪——「 ”谋反”。 两大权臣明争暗斗 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获得了皇帝的重用。不过朝廷并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样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也做着与明珠几乎一样的事情。索额图的出身比明珠高贵得多,他父亲是大清开国勋臣、康熙初期四大辅政之首索尼,他的侄女又是皇太子的生母。索额图很早就是康熙帝的亲信,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党羽。 康熙对此并非全无所知,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可能让手下的势力集团一党独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保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事情在两党争夺太子人选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的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索额图的外孙,表现不太好,惹康熙皇帝生气。明珠便趁机大肆攻击皇太子,希望能够把他撤下来,将来让自己的外甥、康熙皇帝的长子胤褆继承皇位。索额图自然极力反对。 宰相因贪污入狱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关于太子人选的斗争,让康熙很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 只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会想方设法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康熙就很难办了;而只弹劾明珠一人,不牵扯到他人,那么明珠的党羽也就不会出头了,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骚乱。 结果,明珠以「 ”贪污受贿”的罪名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 干脆告自己谋反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 ”救”自己一命呢?明珠要把事情搞大!他让一个名为索党实际却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这是一步深谙政治奥妙的险棋。索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明党的机会,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可是康熙皇帝此时却犯了难:谋反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明党其他人身上。人多势众的明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在面对康熙,而是整个明党与皇帝对抗。 另一方面,在索额图和明珠两党相争的关键时刻,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了,必然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与索党的力量平衡。 之后的事情果然如明珠所料。明珠一党为了保住自己纷纷上书为其辩护,康熙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明珠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只免去了明珠的大学士之位,不久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干就是20年,直到去世。 (摘自《读者》)相关参考
两大权臣明争暗斗明珠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背景,全凭自己的聪明干练获得了皇帝的重用。不过朝廷并不只是明珠的天下。另一位康熙同样倚重的大臣索额图也做着与明珠几乎一样的事情。索额图的出身比明珠高贵得多,他父亲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人物 此人被举报要谋反,皇帝完全不怪罪他,还送嫔妃伺候他
任何朝代但凡皇帝听说某人要谋反,一般都要逮捕归案,然后慢慢调查,因为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抢他的权力,谋反在任何时代都是大逆不道的,有时同僚之间为了陷害对方,都会给对方按上谋反的罪名,可见这种"谋反"二字
三国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不过这话也不完全对,诸君请看北宋的欧阳修就曾把三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积极地向皇帝举荐希望朝廷重用他们,这三个人就是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宋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
贪污受贿和谋反哪个罪名更大?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那肯定是谋反呀!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位朝廷命官,被人弹劾贪污和谋反,一定要认罪,你会选择哪一个? 相信很多人都不用考虑,肯定选择贪污受贿。毕竟贪污再惨
三国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不过这话也不完全对,诸君请看北宋的欧阳修就曾把三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积极地向皇帝举荐希望朝廷重用他们,这三个人就是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宋
三国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不过这话也不完全对,诸君请看北宋的欧阳修就曾把三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积极地向皇帝举荐希望朝廷重用他们,这三个人就是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宋
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但是在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却因“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弹劾下狱。如何才能脱身呢?你可能想不到,他向
...修就曾把三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积极地向皇帝举荐希望朝廷重用他们,这三个人就是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宋仁宗要他举荐三个可任宰相的人,他便推荐上述三个人。当年范仲淹搞“庆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