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是谁?

Posted 状元 武状元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探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探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是谁?

中国科举制延续千年,在当时看来这是一套很成功的取仕制度。考中的学子共中央调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位中国的第一位武状元。

员半千,字荣期,齐州人。祖籍姓刘,徐州人士,本为刘宋忠臣,萧齐夺了刘宋政权(当时叫禅位)之后,这位名叫刘凝之的祖先跑到北魏,自比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心要带兵杀回南朝为刘宋报仇,因此北魏政府叹其忠烈,赐姓员。

我就奇怪为啥不姓伍而要姓员。沙僧在流沙河,观音赐姓沙而不是流,名著套路深啊。

员半千开始名叫员余庆,生下来父母双亡,跟着叔叔生活,叔叔对他很为宠爱,给他找了个抄抄写写的活儿挣钱养家。

李世民时期,晋州举童子,房玄龄亲自面试,这个孩子居然能讲《易经》、《老子》。长大之后,与一名叫王义方的人同事,以迈秀见赏。

迈为豪迈,秀为俊秀

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五百为一千的一半,所以叫半千。

唐高宗永隆元年,考武举,凡举八科皆中。

唐高宗李治御武成殿,亲自面试举人,问天阵地阵人阵如何?半千曰:"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人阵也。"

李治大喜,授武陟尉。员半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

当了武状元之后,就想要一官,给李治上书,我家穷得很,存款不满一千,只有薄田三十亩,粟五十石,一天才吃一顿饭。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你为啥要可惜您治下的一亩三分地,而不给我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呢。

得天下英才五千,与榷所长,有一居先,臣当伏死都市。

全天下找上五千人,跟我比划比划,有一个比我强,我立马一头撞死。

相关参考

历史上的孙权有几个儿子? 探秘孙权的儿子是谁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229年称帝,建立吴,即东吴。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那孙权

历史上的孙权有几个儿子? 探秘孙权的儿子是谁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229年称帝,建立吴,即东吴。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那孙权

他的子嗣有多少? 探秘周文王的祖先是谁

周文王,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

他的子嗣有多少? 探秘周文王的祖先是谁

周文王,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青楼是谁创办的?

在中国古代青楼曾长期存在,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青楼女子的传奇故事,那么在中国古代,青楼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谁第一个创办了青楼呢?说起中国古代第一个创办青楼的人,那可是相当有名,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管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青楼是谁创办的?

在中国古代青楼曾长期存在,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青楼女子的传奇故事,那么在中国古代,青楼又是如何产生的,是谁第一个创办了青楼呢?说起中国古代第一个创办青楼的人,那可是相当有名,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管仲,

探秘中国古代盗墓史上的四大门派

导读:门派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比如古龙《陆小凤传奇》一书中描写了一个神秘的门派,即十二连环坞:“江湖上一个势力远及塞外的门派。它们共有十二寨,从外表看来和普通山庄村落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他们

最年轻的年仅9岁!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8大武状元

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

最年轻的年仅9岁!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8大武状元

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

最美的名妓是谁? 探秘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

没见过苏小小的照片,只有她的墓,在杭州西湖边。据说她是美的,只从那些慕名去见她的公子文人即可看出。这个南齐钱塘的名妓,与别的青楼女不同的是,除了会吟诗作赋之外,她成了中国历代文人的一个梦想。可还是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