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就算生活是个悲剧,也要做一个上品青花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和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和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

2、肯当奴才的治国英才 和珅为什么能得到乾隆重用

和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

导读:和为何得到重用?他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力壮,不知疲倦,而同时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却缺少他那颗善于揣测主子心思的聪明的心、那颗甘愿当奴才而不觉得自卑可耻的心。

乾隆四十年(二十五岁),直(值)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次年(二十六岁),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四十一年(二十六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四十二年(二十七岁)六月,转户部左侍郎,并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

——《和年表》

上一节说的,是和被乾隆皇帝赏识的野史记载,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不过随手引用,当故事说说而已。和为何得到重用?首先得从乾隆与和的关系说起。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亲友等等,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互相关爱,亲密无间,或者联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双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凡是有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远不近的关系了。两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这种亲密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经形成的紧密关系,也会逐渐松懈,进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纵观乾隆皇帝与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属于不正常。要解开他们两人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之谜,就应该从他们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首先确定一点:开始阶段,和的态度是主动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态度是兴之所至,偶然垂顾,事先并没有想到要在侍卫中间寻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开始阶段,一个比较主动,抱有希望;一个只是随意应付,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间。

现在咱们来看看乾隆皇帝与和两人各自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对自己来说,就是主观因素;对对方来说,就是客观因素。他们两个人能不能紧密地结合、亲密地合作,就取决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禅位后又当了三年有实权的太上皇)。在清代,他们又都是开拓疆土最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爷爷更胜一筹的是:他不但推崇、发扬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养。他不但精通汉文化,还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维吾尔文;他会作诗,会写正草隶篆四种字体,还特别善于欣赏、鉴定历代书画……可以说:他的确是一个文武全才的皇帝。尽管他喜欢女色,贪图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样,因为爱好女色而荒废朝政,宠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让阴险毒辣的流氓恶棍太监去管理。也可以这样说: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后期的皇帝那样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较勤政,就连热衷于声色犬马的咸丰皇帝,在他已经病得吐血的时候,也还是关心朝政的:自己没有力气和精神了,就让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替他帮他看本章,用指甲划出痕迹,然后再由皇帝来看、来作决定。——对一个病人来说,能做到这样,也算是颇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欢、口中所称道、文中所赞颂的,还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强大,不但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敌,还能主动出击,开拓疆土。像汉武帝那样,尽管他也喜欢女人、宠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长生不老邪说,还滥杀无辜,莫名其妙地杀了许多人,包括自己的儿女。种种迹象,都说明他是个昏君、暴君,但是仅仅因为他敢于反击匈奴、出击匈奴,后人对他的定评,最后还是落在明君两个字上。秦皇汉武,其实是两个暴君,但是都得到后人的称颂。

反过来说,一个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并不太计较。如果你不能组织强大的国防力量,总是受周边小国、特别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欺负,你当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赏,更不买账。不管宋徽宗的花鸟画得怎么栩栩如生,不管李后主的诗词写得如何缠绵悱恻,最终定论,还是一个亡国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权,乾隆皇帝继承祖先以武立国的传统,有一个武字当头,在老百姓面前显示的,首先就是国力强大,所以他的文化,相应地也就显得特别突出,于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颂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么说,以强大为前提,一个有文化的皇帝,总比一个没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点,或者说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过于恋栈,过于留恋帝位。仅仅因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满六十年,既不想超过他爷爷,但也只限于比爷爷少一年,以此显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爷爷差。——其结果,是国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从鼎盛时期的高峰,渐渐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时间过长,对太子来说,也是一种压抑:如果是长子当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龄都有可能超过六十岁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太子谋位,何尝不是因为等不及而被逼出来的?

尽管清朝从康熙以后,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无所谓太子谋位,但是这种潜在的危机,总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难免会出现老年人的通病:爱猜疑,爱专断,爱偏信,爱享受,爱听恭维话,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说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的时候,正好是六十岁。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为仅凭经验就可以绰绰有余地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他也会感觉到心力交瘁,体力不支,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可奈何的感觉。这时候,他所特别需要的,正是一个善于处置朝政的干才,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听话、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让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继续当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当他的放心皇帝。而和,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人才。——可以这样说:和为何得到重用,因为和在这个时候出现,正是最佳时机!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许乾隆就不会这样赏识他。

乾隆时代,朝廷中人才辈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比和更能干了?

不错,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论学问,远的不说,由于电视剧的宣扬,如今尽人皆知的刘墉、纪晓岚,就都不比和差。此外,乾隆朝有许多著名的饱学之士如王昶、卢文、王鸣盛、钱大昕、余萧客、翁方纲、陆锡熊、余集、邵晋涵、桂馥、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窦光鼐等人,都是学术名流,但是相对和而言,大都没有得到乾隆的特别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们都是汉人。第二,他们的年纪大都偏老。第三,这些人相对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那样当奴才。第四,刘墉驼背,俗称刘罗锅;纪晓岚个子瘦弱矮小,从画像看,样子像沈钧儒,都没有和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的翩翩风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爱男宠,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动的人,长得顺眼一些,总比丑八怪看着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国,而不相信学者治国。他总是把学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办事瞻前顾后,总有许许多多孔孟之道在那里作怪。他嘴上不说读书越多越反动,心里其实是相信读书越多越腐朽的。还拿纪晓岚来说,他号称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识学问,让他去当编纂《四库全书》的老学究,始终没有拿他当做治国的栋梁。所以纪晓岚数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库全书》总编纂这个留名青史的不是官衔的官衔之外,一直在礼部、兵部、都察院这几个部门来回转,没有在政治经济性较强、地位比较重要的吏部、户部、刑部任职,至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这些政治军事的中心职务,和他根本就没缘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胆识的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纪晓岚就是一个腐儒,而且不仅仅是这样看,而且公开说了出来。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员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吴雅氏一案中,当时纪晓岚正任左都御史,因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时候,就说过其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这样的话。可见纪晓岚在乾隆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直到和出现,于是天造地设,历史的偶然造成了一个必然:乾隆与和的紧密结合,导致中国历史创造了一个畸形的时代。

再从和这方面看:和绝不是一个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为和善于吹牛拍马,也绝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许多方面,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样,也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也善于诗词书法,而且很善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纪晓岚的书读得多,但他绝对比纪晓岚会做官、会治国。而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力壮,不知疲倦,而同时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却缺少他那颗善于揣测主子心思的聪明的心、那颗甘愿当奴才而不觉得自卑可耻的心。

许多不了解清廷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

许多小说中描写,皇帝和大臣,当然也包括宫女、太监和侍卫、婢仆等等相关人员,都必须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朝房静静等候。听到景阳钟鸣,净鞭三响,于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鱼贯进入金銮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这时候皇帝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缓步从后宫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龙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参拜之后,让太监喊一声:有本启奏,无本卷帘退朝!于是大小臣工,纷纷把那些无法处置的、争而未决的、杂七杂八的天下大事拿出来请皇上拿主意,经常一议议到日上三竿,累得皇帝也只能打着哈欠回到后宫。

清代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袭击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事儿没事儿随大溜一起到金銮殿朝见皇帝,就为了三呼万岁、三跪九叩行这个大礼?还有,宰相首辅就这样把什么事情都当着所有官员直接向皇帝提出来,一点儿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当皇帝都这样辛苦,谁还愿意当皇帝呀?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俸禄啥事儿不管的王爷舒服呢!如果当京官的不论有事儿没事儿天天都要半夜里起来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有精力办公么?他晚上还有睡觉的时间么?随便想想,也还是不合理。

其实,这都是文艺家的误导。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皇帝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顺治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顺治元年八月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登基,九月进北京。由于当时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门举行的。在他亲政之前,国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为处理。办公听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也大多在那里处理。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太和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故宫三大殿的正门,是宫中等级最高的一座门。明清两朝都有御门听政的制度,也就是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处理政事制度,相当于古代的早朝。康熙以前的皇帝,都在这里听政。光绪年间,太和门失火焚毁,现在的太和门,是后来重建的。

太和门前面左右两侧各设铜狮一尊,左雄右雌,威武凶悍。雄狮右足踏绣球,象征权力和天下;雌狮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太和门只是一座门,地方也不大,难道皇帝和文武百官全都露天办公?说对了,虽然不是完全露天,也相差不多,反正冬天一定够冷的。至于文武百官,那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能够直接向皇帝启奏政务、一起办公的,绝不是百官,而只是少数几个人。

雍正七年,因西北用兵,需要及时处理军报,而内阁又在太和门外,恐怕漏泄机密,就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可靠的人入值缮写,辅佐皇帝处理紧急军务和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每天早起由军机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据需要或一人独自奏对,或多人奏对。地点在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三希堂的外间,有秘道与军机处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项要扩大范围商讨,则多传旨在养心殿进行朝会议事。

清朝皇帝多喜爱园居生活,大多数时间都在三山五园度过,所以往往就近听政。地点: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在圆明园万方安和,乾隆在圆明园含经堂,嘉庆、道光在圆明园勤政亲贤,咸丰在圆明园北远山村。同治年间圆明园被焚,颐和园尚未重修,而且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所以就在故宫养心殿听政,光绪年间则在颐和园仁寿殿。

肯当奴才的治国英才 和珅为什么能得到乾隆重用

乾隆四十年(二十五岁),直(值)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次年(二十六岁),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骎骎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四十一年(二十六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四十二年(二十七岁)六月,转户部左侍郎,并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

上一节说的,是和珅被乾隆皇帝赏识的野史记载,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不过随手引用,当故事说说而已。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亲友等等,之所以能够一拍即合,互相关爱,亲密无间,或者联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双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凡是有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远不近的关系了。两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这种亲密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经形成的紧密关系,也会逐渐松懈,进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纵观乾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属于不正常。要解开他们两人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之谜,就应该从他们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入手。

首先确定一点:开始阶段,和珅的态度是“主动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态度是兴之所至,“偶然垂顾”,事先并没有想到要在侍卫中间寻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开始阶段,一个比较主动,抱有希望;一个只是随意应付,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间。

现在咱们来看看乾隆皇帝与和珅两人各自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对自己来说,就是主观因素;对对方来说,就是客观因素。他们两个人能不能紧密地结合、亲密地合作,就取决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国历史上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禅位”后又当了三年有实权的太上皇)。在清代,他们又都是“开拓疆土”最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爷爷更胜一筹的是:他不但推崇、发扬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养。他不但精通汉文化,还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维吾尔文;他会作诗,会写正草隶篆四种字体,还特别善于欣赏、鉴定历代书画……可以说:他的确是一个文武全才的皇帝。尽管他喜欢女色,贪图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样,因为爱好女色而荒废朝政,宠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让阴险毒辣的流氓恶棍太监去管理。也可以这样说: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后期的皇帝那样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较“勤政”,就连热衷于声色犬马的咸丰皇帝,在他已经病得吐血的时候,也还是关心朝政的:自己没有力气和精神了,就让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替”他“帮”他看本章,用指甲划出痕迹,然后再由皇帝来看、来作决定。——对一个病人来说,能做到这样,也算是颇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欢、口中所称道、文中所赞颂的,还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强大,不但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敌,还能主动出击,开拓疆土。像汉武帝那样,尽管他也喜欢女人、宠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长生不老邪说,还滥杀无辜,莫名其妙地杀了许多人,包括自己的儿女。种种迹象,都说明他是个昏君、暴君,但是仅仅因为他敢于反击匈奴、出击匈奴,后人对他的定评,最后还是落在“明君”两个字上。秦皇汉武,其实是两个暴君,但是都得到后人的称颂。

反过来说,一个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并不太计较。如果你不能组织强大的国防力量,总是受周边小国、特别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欺负,你当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赏,更不买账。不管宋徽宗的花鸟画得怎么栩栩如生,不管李后主的诗词写得如何缠绵悱恻,最终定论,还是一个“亡国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权,乾隆皇帝继承祖先“以武立国”的传统,有一个“武”字当头,在老百姓面前显示的,首先就是国力强大,所以他的“文化”,相应地也就显得特别突出,于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颂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么说,以强大为前提,一个有文化的皇帝,总比一个没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点,或者说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过于“恋栈”,过于留恋帝位。仅仅因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满六十年,既不想超过他爷爷,但也只限于比爷爷少一年,以此显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爷爷差。——其结果,是国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从鼎盛时期的高峰,渐渐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时间过长,对太子来说,也是一种压抑:如果是长子当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龄都有可能超过六十岁了。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太子谋位,何尝不是因为“等不及”而被逼出来的?

尽管清朝从康熙以后,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无所谓“太子谋位”,但是这种潜在的危机,总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难免会出现老年人的通病:爱猜疑,爱专断,爱偏信,爱享受,爱听恭维话,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说这些毛病都有。

相关参考

唯一受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帝王重用的大臣,他有什么优点

要想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要想得到三代皇帝对自己能力的认可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清朝有许多名声显赫的重臣,他们虽然很优秀,但往往只能在当朝有所作为,一旦换代,国家迎来新的主人,他们就很难再

清朝皇帝雍正登基的悲哀与乾隆继位的无奈

同样是排行老四,雍正与乾隆这对父子各自的承继手续,却在人们心中,得到的是截然相反的评价。幸运的乾隆,在乃父登基后,备受重用,不少学人认为他是康熙理想的异代继承者,父凭子贵,造出胤掉包陈家幼儿取宠的小说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乾隆的亲生父亲吗

清朝陈元龙生于1652年,卒于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1685年陈元龙获得了一甲二名进士,从此入仕,后来被弹劾,但是1691年再次被起用,后来也得到了康熙与雍正的重用,据说在雍正年间曾经亏空公银2

古代一农民,因为太会“吹牛逼”,仅靠一封信,就得到皇帝重用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一把手,并自称为“天子”,别说是普通人,就是地方的小官,一辈子也很难见到皇帝一面。在西汉时期,有一位普通的农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吹牛皮,几乎没有别的本事。令人震惊的是,他仗着

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只因乾隆皇帝嫌其“貌丑”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

战功赫赫的鄂尔泰心腹张广泗,被乾隆皇帝处斩,真因为贻误军机

在康熙六十一年还只是从四品官衔的张广泗,在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得到重用,迎来仕途上的春天。雍正四年,监生出身的张广泗因为正太苗疆战事中屡立战功,被破格提拔为贵州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七年后的雍正十三年

乾隆时被判死罪的贪官为何仍重获重用

乾隆皇帝虽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然而,专制政治赋

提拔重用

导读:从满清入关后,直到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共出现过10位皇帝,其中康熙和乾隆最为出名,因为他们创造了“康乾盛世”之局面。乾隆是康熙的孙子,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在位60年,此后又做了三年多的手握实权的太上

他身为汉人,却在乾隆朝一路高升,官至宰相

清统治时期,汉族士人能够得到重用的并不多,能够进入高级官僚集团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乾隆朝的汉族名臣于敏中就是这少数人的代表,他不仅进入了满州人占多数的高级官僚阶层,而且还一路高升,官至宰相,对乾隆朝的军

唐玄宗和乾隆皇帝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是什么

同:性别相同:都是男的职位相同:都是皇帝,也都当过太上皇成就相同:都将朝政由盛转衰用臣相同:一个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一个重用和珅,都是佞臣。异:出身不同:一个是他父亲是退位给他,但是仍然掌权,直到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