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

2、故宫中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清朝皇帝处理国政时不在故宫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明朝皇帝的御门听政

明朝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完备于明成祖朱棣。

有大朝会,也称正朝,在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主要是朝贺,皇帝并不问政事。又有常朝,分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洪武时定为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于慎行《制典》篇说:“本朝朔望御正殿,百官公服朝参,而不引见奏事。”实际上仍是朝贺的性质,同样不处理政事。与政事有关联的是日朝。日朝在洪武时主要是指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

永乐七年十月,早朝制度有所变化。当时永乐皇帝巡狩北京,北京此时已是冬气严凝,繁琐的仪式,百官依次奏事,官员久立不堪,于是仪式与奏事分开。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听政”。

明朝日朝制度还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在宣德十年正月,当时明英宗即位,时年9岁,不可能整日上朝,于是停罢午朝,同时简化早朝奏事程序。《寓圃杂记》卷一记: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虑圣体易倦,因创权制。每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诣阁下,豫以各事处分陈上。遇奏,止依所陈传旨而已。此时上朝已无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象征,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国家的主宰,皇权没有旁落。景泰时虽然一度恢复午朝,但时辍时复,不成制度,以后午朝基本不复存在。

二是在隆庆六年(1572)五月,当时明神宗即位,内阁张居正等人以“圣龄冲幼”为由,对早朝制度进行变动,减少早朝的次数,定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

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

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宫办公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着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皇帝就喜欢在“畅春园”议政。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先后两次南巡,其间深为江南山水和园林所感染,返京后即命宫廷画师吴人叶洮在明代清华园基址上仿江南园林建造皇家“御园”,以作“避喧听政”之用,这座园林就是后来的“畅春园”。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此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雍正皇帝都在“畅春园”内度过,直至去世。

故宫中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清代皇宫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没有专门的厕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便准备的,解完后用炭灰盖住就行了,小便时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平时不放在寝宫中,其余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

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这种“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作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象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从慈禧太后的“出恭”我们完全可以领略清代皇室生活的豪奢。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

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有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皇太后上一次厕所也真够讲究的了,那么普通的宫女、太监怎么办呢?他们也各自有净房,一般设在个宫院配房后的小屋内,里边有恭桶、茅凳、便盆、灰槽等,使用完后,要把污物处理好,把便盆擦洗干净,放在茅凳下,以供后来的人使用。 自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这些便溺器具也被清理了出去,另存他处,只剩下了空屋子,而这些屋子与其它屋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自然人们就不会知道它的用处了,难怪人们会产生故宫没有厕所的疑问。

相关参考

清朝皇帝处理政务时, 到底是说满语还是汉语?

由于清朝离我们最近,留下的史料也最多,因此大家在清宫剧中,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下面全部都是跪拜的文武百官。这时太监就会高喊“皇上驾到”,随后皇帝便开始和大臣们谈论军国大事,然而其实据

故宫中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清代皇宫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没有专门的厕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便准备的,解完后用炭灰盖住就行了,小便时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皇帝、后妃们使

故宫中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清代皇宫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没有专门的厕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便准备的,解完后用炭灰盖住就行了,小便时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皇帝、后妃们使

在故宫里为什么找不到清朝皇帝的厕所

导读:清代皇宫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没有专门的厕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便准备的,解完后用炭灰盖住就行了,小便时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用盖盖好。皇帝、后

历史人物 朱桂擅自修九龙壁,为什么朱棣不严肃处理他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山西大同九龙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合称“明清三大九龙壁”。无论是北京故宫的九龙壁,还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清朝乾隆年间修建),都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贩卖故宫国宝惊人内幕

  清逊帝4岁即皇帝位,在位仅3年,宣统王朝便土崩瓦解。但溥仪却在此后一直在紫禁城北部的小朝廷中,宣统年号一直在这里使用,因此,从1909至1924年11月溥仪出宫,这15年的宣统时期,溥仪从一个孩童

清朝皇帝日常生活简介 清朝皇帝怎样处理政务

上午9点半到11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办理公务的时间。皇帝处理政务一般分为日常的和特殊的两种。像御门听政、宫中日常视事、接见外国使臣等,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像登基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

揭秘为什么故宫里没有种树?答案出人意料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里树非常的少,尤其是宏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居然没栽一棵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故宫的结构故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处理朝政

梅毒还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在封建时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也是赖以维系的最高统治者,所以每一位皇帝的生死都是牵动着一个王朝的运转。而清代去世时最年轻的皇帝——同治,他的死因更是留下了诸多谜团。根据清末在清朝担任海

故宫里面有很多井,为什么都被封掉也没人敢喝,结果让你吓一跳

大家都看过清宫剧吧,在后宫的争斗中,经常会有一些太监宫女或者得罪了人,或是做错了不可饶恕的事儿,怎么样把他们处理的无影无形呢?井啊!清朝皇宫也即现在的紫禁城,是在明朝原有的基础上扩建的,主要职能宫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