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2、明朝改革家张居正,生前功高盖世,身后留下许多历史骂名

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让仆人送到京城,献给朝廷,帮助清兵出奇制胜。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过世,其子郑克u登上王位,郑氏家族继续占据台湾。此时,朝中大臣都主张招降,只有李光地建议发兵收复台湾,并用身家性命作担保,极力推荐施琅担任主帅。2年后,施琅率军大获全胜。台湾回归之后,康熙皇帝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镇守办法。为此,李光地提出派1万名士兵镇守,然后陆续更换,每次3000人,该策略被采纳、施行,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也巩固了东南沿海的国防屏障。

史料记载,在直隶巡抚任上,李光地先后两次亲下基层,勘察漳河、子牙河、永定河,制定出治水方案,并指导建设。在巡视子牙河建坝时,康熙皇帝曾撰写律诗一首,加以褒奖。通过筑堤、分流、排涝等工程,李光地成功治理了河患,给当地农业带来了丰收景象。李光地一生深得康熙皇帝宠信,由于辅佐有功,先后三次被御赐亲笔匾额,分别是康熙四十年的夙志澄清、五十二年的夹辅高风和五十四年的谟明弼谐,表彰其治理河患有功、为官品格高尚、善于出谋划策。

李光地一生为官清廉,即便官至宰辅,也没有为自己大兴土木。现在大家看到的旧衙和新衙故居,都不是李光地修建的。李清黎解释说,旧衙大厝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是拉哈达将军营造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兵围困泉州,李光地献计帮助拉哈达解围。为了报答李光地,拉哈达想给他建一座大宅,但他知道李光地不会接受,于是谎称是给自己建的,等建好后回到北方,就硬是送给了李光地。新衙大厝位于湖头镇湖二村,是李光地夫人偷偷兴建的。有一次,李光地告假回乡才得知此事,责骂了妻子一番,最后在母亲的干涉下作罢。可是,李光地终其一生都没入住过新衙。

在做人、做事、做官上,李光地都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族人和乡人也同样如此。通过《家训·喻儿》,李光地劝诫后辈在治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阅览和诵读上,要多动手抄写,同时要注重总结要领,究出文章的核心思想,这样才能学得深、记得牢。在《诫家后文》中,李光地告诫子孙:家族和个人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做人要学会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才能从根本上得以保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要犯法就会受到惩治,连祖宗神灵都解救不了。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并严厉申明:一旦族人子弟犯法,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被送官府按律查办。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生前功高盖世,身后留下许多历史骂名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字叔大,号太岳。他自幼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博闻强记,被人们称之为神童,闻名于乡里。年仅12岁的白圭,才气逼人。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被选入朝廷翰林院下属机构深造,从此踏上从政之路。他潜心研究典章故事,默默关注时事政治。他见识广博,为人机敏,办事干练,城府极深,因而深得后来做了内阁首辅的徐阶的赏识和器重。由此,他进入翰林院编修,成为徐阶的人门弟子。他亲眼目睹了官场上尔虞我诈、互相争斗的腥风血雨,曾一度淡泊于仕途,以请假养病为由,回乡过了6年的乡居生活。 世宗嘉靖晚年,逐渐疏远了专权的首辅严嵩,开始宠信徐阶。时局的变动,令他十分欣喜,他毅然从乡下回京,复职翰林院编修。嘉靖罢免严嵩后,徐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上司、挚友高拱入阁。嘉靖死后,穆宗即位。在徐阶、高拱的推荐下,张居正的职务快速升迁,也进入内阁。42岁的张居正进入内阁后,所写的《陈六事疏》,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阐述国家改革从「 ”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伤武备”六个方面进行,这是一个在现有制度、体制框架内进行的改革方案。 穆宗隆庆年间,内阁内江不已。先是徐阶将高拱等人逐出内阁,之后高拱再度入阁,取代徐价出任内阁首辅。36岁的穆宗突然死去,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即位。高拱狂妄跋扈,自以为是先皇的元老重臣,不把万历放在眼里,认为天子不过是个小孩子,太后不过是妇道人家。在这种情形之下,明察秋毫、左右逢源的张居正,与高拱有着不解之仇的宦官冯保暗箱操作,得到两宫皇太后支持,击败高拱,并取而代之。48岁的张居正,成了年仅10岁的万历的顾命大臣、帝王之师,并凭借朝中无人能比的地位、资历和能力,成为明代最具强势的内阁首辅。 他在「 ”摄政”的10年,按照《陈六事疏》的改革方案,进行了为期10年的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开创了万历初年成效卓著的万历新政,扭转了明中叶以来日益衰败的局面,使明朝焕发出中兴的光芒,呈现出勃勃生机。史学家称他为「 ”中兴宰相”。张居正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他先从政治改革入手,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当时全国官员有2.7万人,3个月裁掉6000人。又实行「 ”考成法”,对各级官员每月一考,年终总结。监督官员应办之事,必须按期完成,否则严惩不贷。这套有点类似于今天的「 ”绩效考核制”颁行后,致使帝国政令畅通,办事效率提高。 政治改革的第五年,张居正父亲病逝。按大明帝国制度规定,做官的人也要回乡守孝27个月。若身为国家重臣,经皇帝批准,可以免去守孝,穿孝服继续工作,叫做「 ”夺情”。当时,张居正接受了皇帝的慰留,「 ”夺情”做事。这引起了数十位朝廷官员的反对。「 ”夺情”风波平息后,他在经济上的改革,展示了这位大政治家的魄力。他颁布清丈田亩,改革赋税制度,推行「 ”一条鞭法”,即把各项税役合并为一,按亩征银。这样,全国纳税土地从400多万顷回升到700万顷以上,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改善,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张居正上任时,国库700多万两银子亏空,他死时,国库有1300多万两银子。当时政府储粮丰足,可够国家支用数年。 此外,张居正还任用水利专家潘季驯等人,成功治理了黄河和淮河的水患;仍然任用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边将,守御北方边镇,使边防安宁。公元1582年,58岁的张居正积劳成疾,溢然长逝。半年后,朝野上下改革的反对者纷纷攻击张居正,万历颁布他的罪状,剥夺了他所有封赠。张居正全家遭难,家被抄破产,长子被逼上吊,家人也被逼得流离失所。终万历朝,无人再敢提起他这个名字。然而,进入明朝崇祯时期,已80多岁的御史,也就是当时反对张居正「 ”夺情”,被廷杖打断双腿而终身残废的邹元标,他看到明朝江河日下,这才反思张居正的种种改革,确实是挽救大明的救世良方,因此四出奔走呼喊,提出为张居正平反昭雪。 崇祯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了张居正的封号与名誉。但为时已晚,明朝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而被推翻。耐人寻味的是,他身后一败涂地、全家遭难的执行者是被他一手提拔、重用的继任首辅张四维;他费尽心血、精心培养的万历,执政后竟20年不上朝;而后来在为他平反昭雪中起关键作用的,竟然是当初被他廷杖致残的反对者邹元标。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十年当政,锐意改革,几乎实现了明王朝的中兴。但他个人主宰的改革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 ”人在政举,人亡政息”。他死后,不仅落得一个悲惨结局,还留下许多历史骂名。 张居正的悲剧正在于他「 ”威权震主”。当万历年幼时,自然敬畏、依靠他的老师,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成年后,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他产生了巨大的欲望,对张居正的劝诫和限制强烈不满。张居正也深感「 ”高位不可久居,大权不可久窃”,历史上霍光的悲剧下场,不免使他惶恐。万历八年,他向皇帝提出退休和休假的请求。但在皇太后眼中,皇帝还是孩子,没有裁决政务的能力,一定要张居正辅助到30岁。这就意味着万历今后十来年亲政无望。「 ”见习皇帝”万历对张先生由敬畏转变为怨恨。 张居正代帝执政,大权独揽,威权震主,必然遭到皇帝的忌恨,成为了悲剧的宰相、失败的帝师。张居正的悲剧结局,也与他的性格和为人有关:他骄傲自信而又棉狭专断,横行霸道而又自私冷酷。他当政时,好听阿谀奉承之词,往往不能优容气节之士,压制好多提意见的理学名儒,禁毁书院,扼制言论。他总是喜欢奢华,改建住宅耗资白银万两;回乡葬父乘坐的轿子豪华之极,比皇帝的出巡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的改革也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他死后,又没能选择合适的继任者。这些都是他的悲剧所在。在那样一个帝国制度的时代与环境下,即使是有令人敬佩的道德品质的改革家,如王安石,都没有好下场;更何况性格和为人上有重大缺陷的张居正,自然是在劫难逃。

相关参考

明朝改革家张居正,生前功高盖世,身后留下许多历史骂名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字叔大,号太岳。他自幼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博闻强记,被人们称之为神童,闻名于乡里。年仅12岁的白圭,才气逼人。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被选入朝廷翰林院下属机构深造,从此踏上从政之

颜之推和颜真卿有什么关系

颜之推颜真卿?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称为是“家教规范”。而颜真卿是唐代的名臣,他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界的瑰宝。那么,颜真卿和颜之推又是什么关系呢?

三国志曹操传一代枭雄曹操生前两大谜团难倒国人上千年

“旧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骚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代枭雄。他身世卑微却志向远大,依附着过人的权术和聪明,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身后,曹操接管

在众多家训中影响最大的《颜氏家训》,成书背景如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人生追求。而家训就是古代知识分子为修身齐家而撰写的教育后辈儿孙的读物。中国家训文化蔚为大观,其扛鼎之作便是《颜氏家训》。清人王铖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

他是孙殿英的儿子,将父亲生前所有收藏捐赠国家,一句话评价父亲

原标题:他是孙殿英的儿子,将父亲生前所有收藏捐赠国家,一句话评价父亲其实在近代除了日本侵略的那几年,中国最混乱的一段时间就是民国时期,当时清朝刚刚覆灭,在北京到处都是贵族子弟,他们拿着手工的资产到处挥

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何影响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之推一生并未身居高位,也没有赫赫之功,凭借一部《颜氏家训》却能享誉千秋,可见《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之深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颜氏春秋》吧。《颜氏家训》图片《颜氏家训

报效祖国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志愿军英雄故事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因为政治因素被迫流亡在东吴,张裔却走上了报效蜀国的道路

因为政治因素被迫流亡在东吴,张裔却走上了报效蜀国的道路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像那些耀眼的明珠一样,虽然在有些时候会被蒙上了灰尘,但是最终会得到赏识,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就像现在的职场一样,才刚刚参加

陆游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虽然是写给儿子,却包含了对国家的热爱

说到陆游的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他出生于南北宋瓜代之时,终其平生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印象,那就是执着。他对国度执着,所以他将本身平生的时间都用来伤时感事,他对恋爱也很执着,所以在他的初恋唐婉作古后的

陆游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虽然是写给儿子,却包含了对国家的热爱

说到陆游的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他出生于南北宋瓜代之时,终其平生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印象,那就是执着。他对国度执着,所以他将本身平生的时间都用来伤时感事,他对恋爱也很执着,所以在他的初恋唐婉作古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