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犯罪也不被追究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就算犯罪也不被追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就算犯罪也不被追究

2、历史人物 就算饿死我也不做

就算犯罪也不被追究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康熙年间的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人物。

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

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三奇。

高士奇即使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这是第四奇。

遭弹劾解职归里后,康熙对高士奇仍然恩礼有加,充满了真挚的关爱和呵护——这是第五奇。

高士奇退休之前,康熙不仅给他官升一级,而且在他退休几年之后,还给他提升实职,真是史所罕见——这是第六奇。

高士奇的住所成了政府第二情报站或政府第二办公厅,康熙一不聋二不瞎,却始终不闻不问——这是第七奇。

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不仅褒贬不一,而且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又是奇中之奇了。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祖居浙江余姚,以钱塘籍补杭州府学生员(秀才)。康熙十年(1671)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所宠幸。

高士奇能与康熙搭上关系,《曝杂记》卷二、《啸亭杂录》卷八和《清史稿·高士奇传》都说是大学士明珠推荐的。这些书籍记载说:年轻时的高士奇也像如今的打工仔一样,自己挑了一担铺盖,来京城里找机会。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明珠府上一个门卫家里教书。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要紧的信,并急于发出,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写手。高士奇的东家也就是那个门卫知道后,就把高士奇推荐上去。正是急于用人之时,明珠来不及多问就答应了。明珠只简单交代几句,高士奇就一挥而就。明珠十分满意,就把高士奇留在自己府里工作,担任掌书记,也就是秘书。后来,明珠再把高士奇推荐到康熙那里。从此,高士奇一路顺风顺水,仕途青云。

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对高士奇的发迹史却另有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祖泽深的官员,为人虽然狡恶横暴,却很会看相。有一天他路过报国寺,看到流落京师的高士奇正在寺门前摆摊卖字,就驻足观看起来。他先是看高士奇的字,后来就专注看高士奇这个人了,因为他发现高士奇的相貌很不一般。端详良久之后,祖泽深忍不住对他说:看你的相貌,应该大富大贵啊,怎么坐在这里卖字糊口呢?高士奇听了,不禁伤心哭起来:谢谢您的吉言。我穷困潦倒如此,每天担心会不会饿死,哪敢做大富大贵之梦呢?祖泽深说:你可不能这么小看自己。从相法上看,你可以做到宰相。即使没有宰相之位,也有宰相之权。说完,就把高士奇领回家里好吃好喝养起来。不久祖泽深要去外地当官,大学士索额图有个亲信家奴正想找个能写会算的人料理文字,祖泽深就把高士奇推荐给了他。读书人一般比较清高,很少愿意做奴仆的奴仆,但寄人篱下的高士奇哪里清高得起来?他心想宰相家人七品官,况且索额图是椒房贵戚,声势煊赫,能到他的亲信家奴那里混口饭吃,从此时来运转,攀上高枝,也未可知,因而欣然允诺。

也合该高士奇的时运到了。那家奴不久受贿事发,紧张得到处找人商量对策。大家都劝他一定要挺住,打死也不要承认。高士奇却对他说:主人一直把你当心腹,做人应该凭良心、讲忠诚,怎么好意思欺骗他?你只要痛哭流涕,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辜负了主子的栽培,肯定能得到他的宽恕。你如果不承认,恐怕就要死于严刑拷打之下;如果熬不过严刑而承认,最后还是要活埋。那家奴听着有道理,就照办了,也果然得到了索额图的宽恕。过了几天,索额图越想此事越觉得蹊跷:人性最根深蒂固的缺点是死不认错,可这小子如此爽快就承认了,其中必有原由。一问,果然是高士奇给他出的主意。索额图就把高士奇叫去,见面谈话后,发现高士奇既善解人意,又写得一手好字,就把他留下来当幕僚。再过一段时间,康熙想找个书生当顾问,索额图想推荐高士奇而犹豫不决,正好祖泽深来见他,便对索额图说:我看这个人的面相,日后估计会位极人臣呢。那家奴也赶忙附和说:这高某人挺诚实,必定不会辜负主子的大恩大德,就上次他教我主动认罪来看,也知道是个好人。就这样,索额图把高士奇推荐到了康熙身边。不到一年,高士奇就已经权倾天下。

从这些记载看来,高士奇出身低微,也没有考取功名,他得以进入仕途,受知于康熙,完全是因缘际会,靠人推荐,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推荐人是明珠还是索额图,这一点并不重要。但从《读书堂西征随笔》成书于雍正二年(1724),大大早于《曝杂记》等书来看,它的记载似乎更可信一些,因为它毕竟是当时人记当时事,这种口耳相传的记录,自然要比后人依靠间接资料写出的文字更值得相信。当然,迫于形势压力或其他因素作用而有意作伪的文字,应该另当别论。另外,从明珠和索额图后来对待高士奇的不同态度来看,高士奇是索额图推荐上去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说高士奇到康熙身边工作不到一年,就已经权倾天下,这个话可能有些夸张,但说他很快就成为康熙面前的大红人,倒真的一点不假。

这就不能不提到南书房这个机构。

南书房最初是康熙本人的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10月,康熙对大学士明珠等人说:朕随时读书写字,身边却没有博学善书之人,有疑问无法讨论。可在现有翰林中选择一二个学问好的人,常侍左右,考究文义。为方便他们工作,就在大内给他们安排住处。另外如高士奇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也选一二个进来。不久,康熙即令张英、高士奇到南书房工作。

从康熙上述讲话可以得知,高士奇受到康熙赏识并亲自点名要他进入南书房,是因为他的字写得漂亮。从表面看,康熙增设南书房官员,主要是为他讲解经史,诗赋唱和,抄写文书典籍等,属于皇帝文学侍从性质,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赵翼说: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赓和诗句而已,地既亲切,权势日益崇。也就是说,南书房官员还有一项很重要职责,就是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实际上是将内阁的部分权力移植到南书房。

康熙与南书房官员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他们除工作上的紧密联系外,康熙还常常与诸文士赏花钓鱼,剖析经义,无异同堂师友(《啸亭续录》卷一)。有一年五台山向宫中进贡了一种名叫天花的菌类植物,康熙认为鲜馨罕有,可称佳味,于是特意派人送到南书房,让他们也知道名山风土也(《池北偶谈》卷二)。至于赏赐南书房官员御用瓜果茶酒和其他物品,更是寻常之事。

高士奇曾先后两次进入南书房工作,一是康熙十六年到二十七年,二是康熙三十三年到三十六年,前后加起来,时间长达十四五年之久。这段时间既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也是他觉得最充实、最荣耀的时光。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期间,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任务在身,或康熙要留他商量事项或讨论问题,深更半夜到家也是常事。有时下班实在太晚,路上早已戒严,康熙就吩咐警卫人员护送他回家。这时期,康熙外巡时,也总要把高士奇带在身边,他与高士奇似乎须臾不可或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多么特殊和亲密无间;在外人眼里,高士奇是何等风光,也就不言自明了。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我们不妨先看看高士奇数次随驾南巡时留下的几件趣闻逸事。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得此巧妙提醒,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林二字。灵隐寺另有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杭州老百姓虽然并不买账,私下里仍旧称这个寺庙为灵隐寺,但康熙题写的这块匾额,如今仍然挂在灵隐寺的大门上方。

金山位于镇江市附近的长江岸边,山势巍峨,水天一色,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有一次,康熙来金山寺游览,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接,很是高兴。寺僧们早知道皇上有舞文弄墨、到处题词留言的嗜好,于是也像灵隐寺的同行那样,恳切盼望皇上能够留下一块墨宝。这次题词因为是议程之外的请求,随从人员事先未与地方沟通好,所以康熙思索许久,也决定不了写什么为好。见康熙受窘犯难了,高士奇马上递了一张纸条上去,康熙展开一看,原来是江天一色四字。一语提醒梦中人,康熙当即挥毫,将此四字题写在宣纸上。据说,康熙得到高士奇及时提醒后,极为高兴,因此书写江天一色四字时,精神特别焕发,结果与其他各处题词比起来,这四个字写得尤为精神饱满(《啸亭杂录》卷八说康熙的题词是江天一览四字)。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经高士奇点破后,明珠很快想起来了:高明配天一语出自四书之一的《中庸》,上下两句分别是博厚配地和悠久无疆,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博大而深厚,可以与承载万物的大地相匹配;高大而光明,可以与覆盖万物的天空相匹配;悠长而久远,可以与生成万物的天地一样无边无际。恰好高士奇和明珠的名字分别有高和明两字,皇帝又俗称天子,高士奇这么一比,自然一语双关,含义深远。明珠既无知无识又没有自知之明,不仅与皇帝相提并论,而且自称菩萨,他听了高士奇如此巧妙的回答,自然会自愧不如并心惊肉跳了。

高士奇虽不能说是一流书法家,但他的字写得漂亮,康熙很喜欢他抄写的文书典籍,这是肯定无疑的。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清初,朝廷和官府下发文件,不像现在那样可以印刷和复印,而是靠人工抄写若干份发下去。高士奇入宫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主要是抄抄写写工作。他的字既写得好,工作又异常勤奋,皇帝自然会十分喜欢他了。另外高士奇还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笔墨隽雅,堪称精品。

康熙曾对侍从说: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清史稿·高士奇传》)。年长康熙十岁的高士奇,无疑成了康熙跨进学海的引路人。

另外,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

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虽然说不上有多么高深,但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他什么都想学,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最后虽然贪多嚼不烂,往往浅尝辄止,但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就会感到寂寞甚至索然寡味。

高士奇不仅上班时间不离康熙半步,而且对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也要努力想办法弄清楚。他对康熙八小时之外读了什么书尤其感兴趣。为此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高士奇都要装满一口袋金豆子,一到单位上,就找到康熙的贴身小太监,详细询问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随讲随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时,就一颗不剩了。

由于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包括对康熙所读之书事先都作了认真预习,所以不管康熙问他什么,哪怕是一些比较冷僻书的内容,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深合朕意,康熙于是既佩服高秘书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感到他们之间能够谈得来的话题实在太多了。所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说:以廷臣中博雅可与道古,莫士奇若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人物 就算饿死我也不做

如今历史爱好者常说“北洋无汉奸”,这种说法虽然未免过于绝对,但也基本属实。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们,纵然大多是贪权爱财之辈,甚至还做了不少恶事坏事,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也都能做到大节不亏,绝不卖国求荣。

我们暂且不说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一代英豪,纵然是北洋时期最臭名昭著的公子哥袁克定,在穷困潦倒时,有人劝其当汉奸,他也说:就算饿死我也不做汉奸,可谓是守住了作为中国人最后的底线。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袁世凯曾被清廷罢黜后,袁克定就对清廷怀有仇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受其父之托,拉拢汪某人(精*卫),袁、汪二人曾在袁世凯面前结为异姓兄弟。武昌起义后,他频繁往来于河南老家与北京之间,沟通袁世凯与革命党双方,可以说袁克定在和平推翻清政权也做出过贡献。

但就是这样有名的民国公子哥,却在袁世凯晚年时变的臭名昭著。原来在袁世凯晚年,袁克定为了圆自己当皇太子的梦,和杨度一起,极力撺掇袁世凯称帝。为了让袁世凯同意称帝,袁克定不仅组织了筹安会,制造复辟帝制是民心所向的假象,还伪造假报纸(顺天日报),专门刊登赞成帝制的文章,呈给唯一的读者袁世凯看。

袁世凯见百姓和各方势力都支持自己,于是就悍然废除民国称帝,建号“洪宪”。由“中国的救星”变成“过街老鼠”,成了不折不扣的窃国大盗。然而在当了83天皇帝后,众叛亲离的袁世凯被迫退位,并在不久后因抑郁而死。可以说袁世凯后来开了历史的倒车,洪宪复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袁克定的蒙骗,所以在被逼下皇位后,袁世凯曾痛责袁克定“欺父误国”。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一片喊打声中黯然离去。在其背后极力鼓吹复辟帝制的袁克定也从此被打上“欺父误国”的标签。此后,这位袁家大公子似乎一下子从历史大视野中销声遁迹。按道理来说,堂堂一个总统之子,再怎么样也不应该落得如此穷困的地步吧,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无情,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他意识到了没了父亲的庇护,他显得是那么的微弱渺小。

虽然父亲死后,他分得了一笔家产,可是因为坐吃山空,终究是步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积蓄花光还靠着典当过活,令人无尽的感慨,据说他曾经靠一个忠于他的老仆人,到街上捡白菜帮子,蒸窝窝头充饥,可见已经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而且每次当老仆人端上饭菜,他仍不改老规矩,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将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进餐,丝毫不降低品位生活。

这还不算什么,等到袁世凯的旧部王占元前去看望袁克定的时候,分明已经十分落魄的袁克定还将自己当做昔日的“太子爷”,让王占元在客厅等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王占元想到昔日的长官,再看看现在的袁克定,不禁替他感到悲伤,他回湖北的时候,又专门去了一趟河南,在袁世凯灵前哭了一场。

理论上讲人在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的时候一旦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都是会感激涕零的,而那个时候所谓的血性、气节和尊严早就被抛诸于脑后了吧,可是袁克定却走了一步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棋。当时华北沦陷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找到袁克定,希望他去华北伪政权参加所谓的维持会。

但是即使穷困,袁克定却仍坚持国格,他毫不犹豫地说:“当官的确能够带来经济来源,但是我即使饿死,也不会当汉奸!”最后袁克定还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因病对任何事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可以说袁世凯一生反日,袁克定虽“坑死”了父亲让其蒙羞,但作为中国人的气节还是值得赞扬的。

晚年的袁克定因经济窘迫,与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解放后,张伯驹还专门给了某了份中央文史馆馆员的职务,还专门在生活上接济他。袁克定过世后。平时不来往的亲戚从河南赶来,自作主张卖掉袁克定唯一的房子并分钱。显赫一时的“皇太子”,最后的结局竟是一无所有。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这位大臣写了120封辞职信不被皇帝批准,一怒之下炒了自己鱿鱼

古代的官员们都不愿意退休,其实也正常,当官多爽啊,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等你下台了早就人走茶凉,谁还认识你!所以他们挖空心思所想的就是怎么在自己的位子上多待,就算多待一天都行。北宋的宰相张士逊77岁还

叶利钦为何选择普京接班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交权给代总统兼总理普京。在电视直播下,叶利钦当时对普京说:“俄罗斯就交给你了,你要保护好!”接位的普京当天即签署命令保护辞职后的叶利钦及其家族不被追究法

叶利钦为何选择普京接班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交权给代总统兼总理普京。在电视直播下,叶利钦当时对普京说:“俄罗斯就交给你了,你要保护好!”接位的普京当天即签署命令保护辞职后的叶利钦及其家族不被追究法

此皇子是康熙长子,有才有貌有能有功,为何康熙死也不立他为太子

此皇子是康熙长子,有才有貌有能有功,为何康熙死也不立他为太子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胤禔不但是康熙皇长子,能力也是一流的,而且人也长得俊美,做事也很得康熙信任。然而,有才有貌有能有功的他,为什么却不被康熙

此皇子是康熙长子,有才有貌有能有功,为何康熙死也不立他为太子

此皇子是康熙长子,有才有貌有能有功,为何康熙死也不立他为太子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胤禔不但是康熙皇长子,能力也是一流的,而且人也长得俊美,做事也很得康熙信任。然而,有才有貌有能有功的他,为什么却不被康熙

关羽死后,刘备追究责任,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

关羽死后,刘备追究责任,为何只杀刘封不杀马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羽败走麦城时曾向据守在上庸的刘封求援,其结果我们都清楚,刘封拒绝了出兵,而关羽最终被吴军所俘,于公元220年初斩杀于

为啥欧阳修再次被“乱伦”绯闻缠身? 百口莫辩

...说欧阳修徇私袒护受过处分的朋友之子,使其顺利升迁,不被追究。在宋朝,官员若有

为啥欧阳修再次被“乱伦”绯闻缠身? 百口莫辩

...说欧阳修徇私袒护受过处分的朋友之子,使其顺利升迁,不被追究。在宋朝,官员若有

武大郎为何不追究潘金莲状告武松调戏她

在潘金莲对武大郎一番哀泣,几许温柔之后,武大郎就完全相信了潘金莲,于是武大撇开小潘,去找武松。武大告诉武松:“二哥,你不曾吃点心?我和你吃些个。”看武大言语,自己的老婆被弟弟调戏,武大竟然一点不生气。

古代各朝如何惩罚剩男剩女?竟追究父母责任

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世界各地对于解决单身男女的问题都出台了许多利民政策,也有些公司的年终福利便是为公司的未婚男女办活动来活跃男女员工的氛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