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生意经总结,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

Posted 胡雪岩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生意经总结,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红顶商人胡雪岩生意经总结,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

2、历史人物 胡雪巖破产之真相 红顶商人胡雪巖为何失败

红顶商人胡雪岩生意经总结,胡雪岩失败的原因分析

胡雪岩生意经

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人脉、性格等,更主要的是他在经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意经,这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胡雪岩》封面

首先,胡雪岩先生在经商上讲究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即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先天之智,经商之本;最主要的体现在胡雪岩先生是放牛娃的出身、但能够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胡氏商业王朝,可见他在经商的天赋上有很高的造诣;地利则是指除却天赋之外,还要努力的学习,不断的修为,依靠诚信、认真去立于王者的地位;人和,一方面值胡雪岩先生在经商时讲究的仁义之本。在经商时,首先要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人和更是指胡雪岩先生在选人、用人方面更加看重人的品性、德行。

胡雪岩先生在经商方面的成功,更加为后代人创造了经验。他的很多语录,也都被世人,特别是经商之人学习。然而我觉得我们更加要学的是胡雪岩先生这些语句里面蕴含的意义。比如说,胡雪岩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光靠运气,运气一时,总要自己上进。我们后人在学习这句话的同时,要注意,胡雪岩的成功并不只是他的运气好,更多的是他对成功坚持不懈,能够通过不断的丰富自己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辉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创造辉煌。

胡雪岩失败的原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商界的一代奇才——胡雪岩来说,我们更要清楚他的成功与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胡雪岩你学得会》封面

胡雪岩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时势造就的。时势造就英雄,胡雪岩也不例外,他虽白手起家,但其本身对经商办创业有着独到的见解,凭借着早年间积累的人脉,一步一步创造更多的成功、辉煌。期间,他不仅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开始创业,然后也认识左宗棠,充分的利用左宗棠与自己的身份,利用当时的时局,创建药局、船局等等,最终成为功成名就的红顶商人。

然而,胡雪岩纵使百般风流、潇洒,最终也抵不过当时的朝局。

胡雪岩为人潇洒,在商场能够叱咤风云,但是作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官场上就没有那么的随心所欲了。并且树大招风,胡雪岩在官场上就受到别人的排挤,另外,正值左宗棠与李鸿章两者的政治斗争,又经过生丝之争、电报线架设的斗争。最后,胡雪岩沦为陌路英雄。这正是时势造英雄,同时,胡雪岩的失败也是时势所迫。在当时的历史年代中,政治上是不允许像胡雪岩这样的人的存在。毕竟,他曾经创造了万千家财,抵得上当时的全国财政。再加上,胡雪岩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不理智,犹如他性格的豪放、高调。最终,胡雪岩倾家荡产,成为陌路英雄。

历史人物 胡雪巖破产之真相 红顶商人胡雪巖为何失败

   破产之: 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巖「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丝。胡积丝如山无售处,折耗至六百余万金。」>  然而,笔者近日获得一封居沪洋人白尔辣写给李鸿章的长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养蚕区考察,发现导致中国蚕丝产业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买,更不是中国人不养,而是养蚕区开始蔓延的蚕瘟病。>  可见,《慎节斋文存》有关洋人「相约一年不买丝」等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洋人不仅年年在上海买丝,而且还抱怨能买到的蚕丝越来越少,所以,也就有了这封洋人写给李鸿章的长信,希望中国整顿蚕桑事务,发展蚕桑业。>  那么,胡雪巖在上海大量囤积生丝,究竟有没有与洋人交恶,导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呢?笔者查阅了晚清报刊等史料,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直接资料,但也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材料:>>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面临资金链断裂险情之时,胡雪巖将自己所囤积的15000包生丝分别卖给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如果胡雪巖真的与洋行的洋人交恶,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这些洋行的洋人会及时出手相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于胡雪巖卖出15000包生丝,究竟亏了多少钱?>  洋人白尔辣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已披露当时生丝的价格:「每包生丝通扯价(平均价)为320两白银」,那么15000包生丝的总价值则为480万两白银。既然总价值只有480万两,又怎么会亏损600万两、800万两呢!因此,笔者认为:胡雪巖囤积生丝亏损150万两白银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然而,一代巨绅胡雪巖仅仅因为亏损了150万两白银,就走上了破败之路?这样的说法自然难以让人置信。那么,当时究竟还发生了什么呢?>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舖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  长袖善舞的胡雪巖也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银根紧缺、商舖倒闭的呢?>  原来,当时中国兴起了一股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热潮,相关的股份公司纷纷建立。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胡雪巖将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用在了囤积物资(生丝)上,应该说还算是明智之举。毕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生丝还能够及时变成现银的。但是,胡雪巖钱庄的资金远不止这囤积生丝的480万两白银,更多的资金当时应该都放贷在外。当猛烈的金融风暴降临后,这些放贷在外的大量资金往往就成了无法收回的坏账、呆账。一旦遭遇挤兑风潮,自然就难以招架。这应是胡雪巖破产的真正原因。>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胡雪岩破产失败的原因

  胡雪岩,原名胡光墉,字雪岩,幼名顺官,是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  胡雪岩是清朝末年,在商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商人,人称商圣。他富可敌国,常常被人与曾国潘

历史人物 胡雪巖破产之真相 红顶商人胡雪巖为何失败

  破产之:破产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几乎已众口一词:即胡败于与洋人竞争的蚕丝贸易战。晚清陈代卿所著《慎节斋文存》说:胡雪巖「每岁将出丝各路于未缫时全定,洋人非与胡买不得一丝,恨甚。乃相约一年不买

富豪胡雪岩的生意失败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失败之谜

在大清,想做大做强,政治上必须有强大的靠山,否则只能小打小闹,突破不了头上的那层天花板。尤其是汉人。>胡雪岩的一生,就是政治靠山左宗棠起伏的反光镜,>左宗棠强,则胡雪岩强,左宗棠颓势,则胡雪岩破产。>

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成功到失败留下了什么启示

提起红顶商人,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想到胡雪岩,为什么?因为胡雪岩不仅是商人,还是官员,他的成功是来自于此,同时,也造成了他晚年的失败!对于后世人来说,我们在学习他成功的基础上,也要有所思考。首先,坚持不懈

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成功到失败留下了什么启示

提起红顶商人,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想到胡雪岩,为什么?因为胡雪岩不仅是商人,还是官员,他的成功是来自于此,同时,也造成了他晚年的失败!对于后世人来说,我们在学习他成功的基础上,也要有所思考。首先,坚持不懈

历史秘闻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失败之谜

在大清,想做大做强,政治上必须有强大的靠山,否则只能小打小闹,突破不了头上的那层天花板。尤其是汉人。>胡雪岩的一生,就是政治靠山左宗棠起伏的反光镜,>左宗棠强,则胡雪岩强,左宗棠颓势,则胡雪岩破产。>

当官又做买卖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什么被抄家

何谓“红顶商人”?简而言之,是指既当官有做买卖的商人,不仅有官员的公权,又能够通过自己在商场的地位尽情的做着生意。胡雪岩便是其中最有代表的人物。胡雪岩一生亦官亦商,曾经因为协助左宗棠有功,被朝廷封为二

当官又做买卖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什么被抄家

何谓“红顶商人”?简而言之,是指既当官有做买卖的商人,不仅有官员的公权,又能够通过自己在商场的地位尽情的做着生意。胡雪岩便是其中最有代表的人物。胡雪岩一生亦官亦商,曾经因为协助左宗棠有功,被朝廷封为二

历史人物 清朝首富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红顶商人”,通常是指拥有官方背景的生意人。他们利用官府给予的支持和赋予的特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跻身富豪俱乐部,成为商海浮沉的弄潮儿。胡雪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员。他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他